明末清初艺术大师担当被称为石涛、朱耷、弘仁、石谿"四僧"以外的清初第五画僧。澎湃新闻获悉,8月25日,山西博物院将举办“一筇万里——担当书画艺术展”。展览精选云南省博物馆珍藏的担当作品150余幅,分四个单元介绍担当的生平与志节、担当绘画的学古、担当绘画中的禅意和担当的书法艺术,向世人呈现明末清初画僧担当的诗、书、画艺术成就。
《千峰寒色图册》 纸本,纵22.9厘米,横34.5厘米
《千峰寒色图册》纸本,纵22.9厘米,横34.5厘米
明末清初,激荡剧变,时代催生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样的思想家,也孕育出“四王”、“四僧”这样的艺术巨匠。在“四僧”之外的方外艺坛中,还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的成就之高、涉及面之广,毫不在“四僧”之下,正如有学者所评,“超凡脱俗,似更胜一筹”。他就是担当。
担当(1593—1673)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其先祖原籍浙江淳安(也算是与淳安有些联系),明初从戎来滇,世居晋宁。清兵入关后,礼无住老人出家,遍参吴越诸名宿。出世弘法,住鸡足山石钟寺。曾学诗书画于董其昌门下,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为人志存气节,放浪形迹,故画作飘逸有奇气。
担当在年轻时,曾到北京应试,进太学学习,到各地游历。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官场的腐败,加深了他对明朝的不满;寻师访友,使他大开眼界,加上自己的努力,诗、书、画三方面都大有进步。眼看明朝灭亡,他感到报国无门,就至鸡足山削发为僧,把“担当天下大任”的一腔爱国豪情,寄寓在诗画之中。
作为云南地方文化的代表和明遗民的担当,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绘画理论,都呈现出中国美学的复杂性。在诸多遗民画僧中,担当在诗、书、画方面都显示出其较高的艺术成就。他将内心的呼喊承载于艺术之中,同时他的绘画又突显出深刻透彻的禅学意境,诠释出胸中意气。
作为文人画家,担当以手中的画笔宣泄内心的创痛与寂寒;作为遗民,他将历史前进的车轮印迹以及对故朝的眷眷不舍和失落之感注入其创作中;作为僧人,超世绝俗之意境使得其艺术创作达到彻悟。
担当禅师,曾学艺于董其昌,是董其昌的忠实弟子。其诗作很多,内容广泛,多是反映他的爱国感情和坚贞不屈的品格。山水法倪瓒,风格荒率纵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书法董其昌而变之,后多写草,其势瘦劲清奇,豪放练达,有一泻千里之势。石涛赞曰;“担当老人大有解脱之相。”
担当与山西人熟知的傅山同为明末清初的书画艺术名家,在艺术观点上也有神似之处。
据山西博物院介绍,2019年,山西博物院曾推出“百代标程——董其昌书画艺术展”,今年年底,山西博物院又将推出“傅山的生平与学术”。此次举办担当书画展,有利于观众接续思路,拓宽视野,了解董其昌书画艺术的影响。同时,接前引后,力图为观众呈现一部完整全景式的艺术史。此次展览将秉承他们的一贯理念和追求。
《一筇万里图卷》 纸本,纵25.3厘米,横165.5厘米
本次展览名称取自担当作品《一筇万里图卷》。云南、山西,遥隔数千里,此番担当书画作品北上亮相,犹如达摩一苇渡江,“一筇万里”。
担当虽身在禅房,却依旧关注苍生百姓和国家安危,于是有了“画里何人识董狐”的感慨,有了《太平有象图》的憧憬,也有了“天涯不可问,终日上高楼。谁识予怀抱,凭栏一片秋”的悲凉。
《太平有象图》(局部) 纸本,纵116厘米,横55.6厘米
他的山水画个性独特,怪诞的构图与用笔、用墨,将自然万象提升为一种色相皆空的世界。借山水画从悲怆郁结中解脱出来,心灵与自然相契合为一体,是一种独特心象的写照。
《山水行书册之一 》纸本,纵27.2厘米,横14.8厘米
在绘画实践中,担当追求倪瓒的荒寒清淡、米芾的烟云缥缈,钟情于“平远之萧疏”的构图。他追求的“空”“淡”“静”的绘画意境和审美倾向,将禅与绘画相通,浑然天成。
《行书轴 》纸本,纵125.4厘米,横52.2厘米
担当的书法作品既有锋芒毕露的恣肆放纵,也有恬淡飘逸的天然风韵,动静相宜,超凡脱俗。他的书法笔触凝重、含蓄,自成一家,书画合一,禅韵十足。
展期持续至11月22日。
担当 《仿元人山水图》纸本墨笔 104.3cm×55cm 云南省博物馆藏(资料图)
担当 《树倒叶枯图卷》(局部) 纸本墨笔 28cm×545cm 四川博物院藏(资料图)
担当 《山水页》纸本墨笔 50.8cm×33.2cm 四川博物院藏(资料图)
展览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