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被现实揍肿了脸之后,唐伯虎才悟出人生的终极追求——闲着。
经过科场舞弊、失意归家、愤怒休妻,最后到纵情酒色,他的心境慢慢缓和下来,于 39 岁那年在苏州城北的桃花坞筑起了桃花庵。在这里,他写字画画,自食其力,对卖画换钱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草屋蒲团图 唐伯虎
《草屋蒲团图》大约是作于这个时期。
水墨烘染群山,山间云雾飘动,江南初秋之景色,淡淡袭来。谷中飞泉直泻,形成清溪,环绕草屋徐徐而过,整个画面幽雅清静,浑厚凝重。
茅屋左侧巨石竖立,五株劲竹象征屋内主人的品格,拔地参天。前景山麓下,文士抱膝坐于蒲团之上晨读,人物刻画生动,双目坚定有神。
不用说,闲着的时光,定是清爽又美好。
群山云雾与文士
人是闲了,但内心戏不能忽略,还是要做足,其身后那块洁白无瑕的“素屏”,就是最好的例证。
屏风曾是 3000 年前周天子的专用“家具”,代表着权力。经过不断演变,它带着防风、隔断和遮隐的用途,在士人之家流行开来。绘于其上的屏风画,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时人认为,画于屏风之上,优雅又新颖。
但一些唐代文人不信这一套,他们放弃了大唐的华丽宫廷风,轰轰烈烈的爱上了素屏,有白居易的一首《素屏谣》为证:素屏素屏,孰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
明代时期,文人雅士家里的素屏就更为常见了,它甚至成为了屋主人内心无欲无求的隐喻。唐伯虎的《草屋蒲团图》,大致也是这个意思:我很闲,我很冷淡,你们了解一下...
素屏
画画是一回事,实际行动往往是另一回事。
没过几年,对仕途不死心的唐伯虎被宁王骗去当木仓使,又被现实一顿暴揍,待再次回到家,彻底变得佛系了,他自号“六如居士”,不问世事,真正接受了自己的终极追求。
相比唐伯虎被捶得体无完肤后闲下来,年轻一点的仇英有很大不同,他是另一个极端,一生都没闲着...在 30 多年的从艺生涯里,光是长卷就画了 10 多幅,每幅用时两到三年,再加上其他作品,仇英的人生大致是全部沉浸在了丹青画卷里。
但对于“闲”,他应该是向往的,就像那幅《独乐园图》,画的就是其内心独白。
《独乐园图》局部 仇英
《独乐园图》起源于另一位仕途爱好者的终极追求——
公元 1071 年,北宋新旧党之争刚刚开始,司马光的好友因直言王安石“用残民之术”而被罢官。他愤然上书,主动请辞,退居洛阳后,绝口不论政事,以书自足,继续编撰《通鉴》,时间长达 15 年。
司马光写书的地方,就在独乐园里,休闲之余,他还写了一篇《独乐园记》,文中依次记录了弄水轩、读书堂、钓鱼庵、种竹斋、采药圃、浇花亭和见山堂共七处景致,七种关于“闲”的标准姿势。
多年过去,这些园中好去处,渐渐成为了后世文人的向往之地。仇英表面上画的是司马光的独乐园,实际也是在画自己终未到达的独乐园。
采药圃
园中的采药圃里,身穿白衣的文士置身于竹林包围的空地中,坐于虎皮褥上,四周是“杂莳( shì )草药”,一只野鹤站立身旁,他遥望远方,卧以游之,闲适自得。
文士
不远处的种竹斋中,还有另一种“闲”的方式。
从“采药圃”那个章节里可以看出,这位文士是真的喜欢被竹子包围的气氛,所以茅屋周围虽然已经布满了硬竹,他还是觉得不满足,仍在拼命地种啊种。
毕竟在理论上,闲着也要闲出个样子来的。
种竹斋
他坐在藤椅上,听侍童汇报着工作,扛竹子的同学卖力的来来回回。几位干苦力的同学可能不清楚,自己扛起的,可是一个人的终极追求,不然怎么会这么重...
扛竹
要说闲着,体会最深的还是元代文人。
自蒙古人南下后,多数名士选择了隐逸山野,就“元四家”来看,最彻底的隐居者是吴镇。
他的父亲是宋朝的抗金将军,入元之后,吴镇怀着亡国的忧郁情绪选择了退隐。与王蒙偶尔出山做官不一样,吴镇秉性孤傲,不与权贵来往,终其一生都是布衣。他为人抗简孤洁,平日里以占卜为生,很少卖画,画画于他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寄托。
“渔父”,是吴镇情有独钟的题材。在元代,这个词是清高和隐士的代名词,是精神象征,它不仅频繁出现在绘画中,文学作品也时有描述。
渔父图 吴镇
在《渔父图》中,吴镇将此形象置于大山大河的背景中,孤身一人。远处山峰峭拔而立,绵延起伏,中景坡石渐缓,相拥而卧,近景的江面上,渔父泛舟其上,随风飘荡,怡然自得。
显然,闲适的隐居,变成了超然的生活姿态。
把画面放大,将渔父推到特写位置,一个有意思的形象出现——无论是那支鱼竿,还是粗犷的胡须造型,都近似现代人。只是,这一艘木船和船头的一壶酒,道出了年代。
渔父
依此看来,古人最喜欢的生活方式——渔、樵、耕、读,似乎与现代人动不动就憧憬的田园生活,相差并不大。假若将这些古今之法,总结成一种方式,变换为一整招儿,毫无疑问,就是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