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是古今“第一完人”!
中国古代强调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能完成的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一个就是他!
那么他是谁呢?
这个人你肯定认识,他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王阳明)。当然,我们对他身上这些官方式的标签并不感兴趣,我们只知道,他在世时,打了几场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仗,有20000多名忠实的弟子,他“知行合一”的思想一直影响至今……
而跟着王阳明学做人做事,也成了现在的热门话题!我本人也非常喜欢王阳明,关于他的很多著作,我也都看过,比如什么《知行合一》、《传习录》、《王阳明传》等。在这些书中,你总能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比如当你的人生出现困境时,守好这5个“度”,你的人生就不会迷路!一、胸怀有宽度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无胸怀,很大程度就决定了他能够走多远。比如王阳明常说,做人就应该要“胸次悠然”。
王阳明本身就是一个性情中人,生平就主张要尽性而为,洒脱豁达,如果太过纠结于小事,反而会成为自己心中的障碍。
当然,胸怀的宽广,并非只表现在容人纳物上,还包括在对过去未来的包容上。
相对于过去和未来,我们更应该享受当下的生活,对于过去的得失成败,没必要去作过多的计较;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更没必要去担心。该来的总会来,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把握当下!
而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过得快乐。正如王阳明所说的:“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只有拔除掉心中的杂草,去除掉那些无所谓的烦忧之事,才能享受安宁与快乐。
二、办事有力度
王阳明不仅是“心学大佬”,还是一位实干家。在他看来,任何一种成就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来的,须得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才能达成。如果你没有取得成功,很可能就是你下的功夫还不够深。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正是这个道理!
比如当年王阳明被朝廷派去监造一项工程,然而当他来到施工现场时,发现工人们懒懒散散,没有一点工作激情,工作效率自然不言而喻。
王阳明来后,便立即对工人队实行了军事化管理。此外,他还组织工人们演练“八阵图”,让其能劳逸结合,认真工作。
果然,在他的一番努力之下,工程进度有了很大提升。而等到工程结束之后,他对兵法的领悟也就更深了,简直是一举两得。
所以正如他所说的那样: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办事有办事的功夫,说话有说话的功夫,但不论是哪一个,都需要在做事上磨炼。只有真正下了功夫,那么才有成功的可能。
三、读书有厚度
所谓‘读书有厚度’,并不是说要读厚厚的书籍,而是指
从书中积累自己的人生厚度。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积累丰富的知识,还能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找得到解决的方法。
现在有一些人总说什么“读书无用”,认为读那么多书都会忘记,根本没有必要去读。但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我们全部记住,而是通过读书来扩充我们的眼界,开启我们的智慧、修炼我们的身心。
从功用角度来说,即便书中的内容我们不一定用得上,也很难记住,但如果在你亟需的时候能用到那么一点点,也是非常可观的。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点,就帮助你解决了很大的困难。
王阳明也常说,书要多读,但不求全部记住。因为我们也不可能全部记住,但一定要读!
四、眼界有高度
俗话说:“人的眼界,决定了人生的起点。不论是做人做事,都要往高处看”!王阳明在13岁的时候,曾问过私塾教师一个问题:“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师回答他说:“读书考功名便是天下第一等事。”
也的确,对于古代的文人学子来说,金榜题名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毕竟寒窗苦读十余载,不就是希望能“一日看尽长安花”吗?
但王阳明却不以为然地说:“金榜题名不算什么,读书做圣贤才是天下第一等事”。事实证明,王阳明的确做到了!
所以,我们的眼界一定要有高度,而不能只局限于眼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自己的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五、说话要适度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能侃侃而谈的朋友?如果有,你可以看一下周围的人以及你自己对他的感觉是怎样的。
一个人能滔滔不绝的说话,说明他不害羞,口才好,但如果不懂得适度,那么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中国人讲究
“出言有尺,说话有度”,其实也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如果在任何场合,都是滔滔不绝,或者是开玩笑无边无际,没有一个度,那么你只能收获到别人的厌烦感,伤人害己!
说话讲究分寸,于人于己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综上所述,便是我们本文的全部内容了。其实这些道理,我们在很多关于王阳明的书籍中都能够看到,特别在《传习录》和《知行合一》这两本书中,这类似的人生道理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