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天气渐凉,人们的衣服越穿越厚,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消沉之后,又再次回到人们话题的核心处,引发人们的新一轮忧心忡忡。
秋冬到来,疫情会不会再次爆发?
面对这种疑问,张文宏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全球角度看,这是可能的。不仅如此,从过往的经验来看,病毒变异,防疫心态的松懈,与秋冬季流感的叠加,都可能会让反弹后疫情变得更加复杂化。当然,与此同时张教授也表示,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做好准备积极的应对,对于可能爆发的第二次疫情,请大家不要恐慌。
那么,除了有关部门的有效预警,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角度来看,什么才是最好的防疫,如何才能做到最好的居家防疫呢?
中国的三农问题专家、教学科研工作者温铁军教授,结合03年非典与20年新冠两次抗疫的亲身经验,与多年的中国乡村研究实践,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大疫止于村野。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形成一个亲和自然的可持续社会,这才是最佳、最低成本的防疫。
从数据方面来看,农村人口几乎占中国人口总数的一半甚至以上,却鲜有听闻病例。同时,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有3000万城乡之间的流动打工者,从城市返回乡村,在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也没有引发大规模疫情的传播。
不得不说,面对疫情,乡村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防疫优势。
温铁军教授还指出:几十年来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都是以乡村的衰败为代价。但随着疫情的大规模爆发,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反思,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逆城市化的探索。特别是那些中等收入群体的一部分人,也就是国际上被称为“中产阶级”的人群,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下乡生活”,他们是逆城市化发展的先锋者,也是目前来说的主力。他们致力于找一块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到一个空气阳光蓝天白云的地方,一方面精神上放飞自我,一方面也是找一个最低成本免疫的环境条件。
城市与乡村的抗疫环境差别:城市乡村建筑空间钢筋水泥圈起了生活的小圈子,开阔性与自然性欠佳,通达性欠佳
前山后院,有庭有院,开阔自然,身处自然,所见自然
人口密度单位空间和总体空间居住人多,人口密度大,加速疫情传播
地广人稀,在占有自然与空间的数量上,无论单位面积还是总面积都超高
环境质量建筑、道路、车流与人流挤占了大部分空间,树少林无,仅依靠少量的城市绿化,绿肺效应差
山多林多,动物与自然与人相处融洽,空气质量好,绿化超高,自然是环境主体
医疗条件医疗条件较好,资源相对集中
医疗意识先进
医疗技术、设施、资源及意识都相对落后
在自然防疫方面,显然乡村有着显而易见的环境优势,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现实,那就是乡村在医疗条件、医疗意识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
于是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就出现了像原乡小镇这样,建法自然,但意识先进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在位置上回归乡野,但生活与配套品质比肩城市,比城市更温暖自然,比乡村更文明的理想小镇居住。
截至至2020年,原乡小镇已经成功运营16年,拥有3500户以上的乡民业主,建立起农场、公园、商街、马场、图书馆等一系列生活配套。2019年,北京老牌私立名校海淀外国语京北校区,正式开学。这个占地1000亩,可能是北京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完善,同时拥有动物园、滑雪场与高尔夫球场的花园式学校,将小镇的文明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2020年10月18日,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的运动医学、糖尿病、老年病及老龄化等诸多领域的专家,将齐聚奥伦达部落,立足最新的心身医学研究成果,围绕主流特色的心身疗法、运动医学、慢病管理新模式、长寿发展的新课题等,展开一场重要的对谈——心身健康国际论坛。这是奥伦达部落自心身健康(医学)博物馆成立以来,第五次广邀国际顶级专家,展开学术分享。
这不仅意味着奥伦达部落原乡小镇,以心身健康(医学)博物馆为基础,在医疗意识、医疗资源方面向文明的迈进,在防疫与抗疫方面的向城市的看齐,更意味着在疫情之外,小镇正带领着全体乡民朝着更健康、更幸福的无病人生大步进发。
山暖人近,叶落秋临一年一度,小镇又迎金秋温吞的橙黄,暖调的橘光时光倏忽,人景依旧浮云宜远望,欢迎到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