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是伟大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一部短篇小说,描写了当时法国社会上千千万万对中产夫妻中的一对:
这是一出由虚荣与拜金引发的悲剧:为了钱,妻子可以对丈夫虚情假意,以便为自己争取更多可以获取珠宝的“机会”,最终因为对珠宝的贪婪索求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为了钱,丈夫可以很快遗忘妻子给自己带来的耻辱与伤痛,沉浸在金钱带来的挥霍与享受的快感之中。
却也通过这个悲剧告诉我们,要想拥有梦想的生活没有捷径可走,需要你自己用双手、以诚实的心去实践才能改变,否则捷径通往的可能是悬崖峭壁。
人人都对她赞赏有加,凡是认识她的人,无不这么夸她:“能把她娶到手的人,那真叫三生有幸。谁还能找到比她更好的女子呢?”——《珠宝》
郎丹先生在副科长家的一次晚会上,遇见了这个少女。他一下就堕入了情网。后来他如愿娶到了她,此后,她便成了郎丹太太。
郎丹先生每年有三万五千法郎的收入,在内政部任主任科员,也就是当时一个很普通的中产阶级,自从娶了郎丹太太,他的生活过得却是有滋有味,优裕阔绰。即使结婚六年,他对郎丹太太的爱并没有随着生活而减少,反而比在初恋的日子里更为热烈、更为迷恋。
可是,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郎丹太太因为肺炎与丈夫阴阳相隔了。郎丹先生悲痛欲绝,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白了头。他维持着亡妻卧室的原状,好让自己随时随地地思念她的音容笑貌。
但是,鳏夫的日子不好过,郎丹先生很快就入不敷出了,他愈加怀念妻子在世的日子,同样的收入,为什么自己一个人生活反而变得拮据了呢?无奈之下,郎丹先生决定去出售一件妻子留下的假珠宝,好换顿饭吃。
谁知,这串他认为能换七、八法郎的“假珠宝”却价值一万八千法郎,整整是他半年的收入,他使劲地想,他妻子根本没有能力购买如此贵重的首饰。没有,绝对没有。那么,就是别人送的一件礼品啰!是谁送的?为什么送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原来,郎丹太太一直在欺骗着他,一个女人没有工作,全靠着丈夫的微薄收入维持家庭开销,加上她又经常爱上戏院,那么要想购买如此多的贵重首饰,她就只有一条捷径可走了——郎丹太太与别人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
对一个人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被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欺骗。一开始的鹣鲽情深原来尽是谎言,她的温柔,她的娇媚,她的体贴,都是为了换取丈夫的信任,以方便自己在外与人苟且罢了。
在《珠宝》中,莫泊桑并没有明确表明郎丹太太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珠宝的,而是采取了隐藏与暗示,让读者根据蛛丝马迹自己去推断,并从推断中看到郎丹太太的真虚伪与郎丹先生的假道德,展示出了人性最虚伪的一面:
1.真虚伪的郎丹太太
郎丹太太只有两个爱好——看戏与购买假珠宝。她认识几个小官吏的妻子,她们经常帮她疏通门路,请她坐包厢、看时髦戏剧的演出。还因为看戏的爱好,引发了她爱打扮的嗜好,购买假珠宝也由此开始。
女人爱美无可厚非,可是仅仅为了看戏而打扮得花枝招展,不得不去想一下,在昏暗的戏院里,戴着那些亮晶晶的珠宝,她到底想吸引谁的注意?小官吏的妻子又为什么要请她坐包厢呢?
谜团一步步地被揭示开来:
为了方便自己的“爱好”,郎丹太太先假意让丈夫来戏院接自己回家,可郎丹先生上完一天班已经很累了,这接妻子的任务就成了他额外的负担。几次之后,郎丹先生不堪重负,恳求妻子找个闺蜜陪她看戏并能送她回家的。郎丹太太起初还不同意,最后为了讨好丈夫才决定让步。
这是郎丹太太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她虚伪的表现之一,一切都是为了取得信任,方便她可以在丈夫的“同意”下进行自己的小秘密。
当丈夫对她只是去看戏“深信不疑”之后,她便又开始了下一个谎言——珠宝是假的,丈夫自然对此也不会怀疑,因为他根本就不会想到珠宝是真的。
她一边用手指转动着珍珠项链,或者摆弄宝石,让切面闪闪发光,一边赞美说:“你倒是瞧瞧呀,做得真是巧夺天工,简直跟真珠宝一样。”
郎丹太太对自己的做法感到很满意,她可以在丈夫面前光明正大地把玩珠宝,还把它们戴到丈夫身上,并哈哈大笑。她的笑,是得意的笑,是胜利的笑,仿佛在嘲笑着自己的丈夫——看,我多聪明,你永远也不会知道我都干了些什么。
2.假道德的郎丹先生
起初的郎丹先生是让人同情的,妻子暴病去世,为伊消得人憔悴,他头发都白了。得知珠宝的真实价值之后,郎丹先生的处境更是让人加倍同情,店员的笑,珠宝店老板的笑,这些笑容都说明了一件事——所有人都知道妻子做了什么,而他,却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一夜伤心的郎丹先生,在现实生活的逼迫下再次走进珠宝店,这次与开始不同,他不再犹豫,不再害羞,特别是当他把一万八千法郎揣到兜里以后,他觉得这个世界都不一样了。他把家里的首饰都拿了出来,一件件和老板喊价,嗓门越来越大。最后他得到了二十万法郎。
有了钱的郎丹先生太激动了,他恨不得告诉所有人他有钱了,他现在有二十万法郎。他跑到工作的地方,说自己继承了三十万法郎,想要辞职;他又去了美国饭店吃饭,对陌生人吹嘘,自己继承了四十万法郎的遗产。后来他又去找了几个妓女,还去看了戏,并且第一次觉得看戏其实并不让人厌烦。
郎丹先生的真实本性暴露了出来,他也同样是一个贪慕虚荣的人。这些珠宝本该是他的“耻辱”,现在却成了他的“骄傲”。
丈夫需要的是一个千娇百媚、温柔体贴、又能只用他那点微薄薪水把日子过得安稳舒适的妻子;妻子需要的则是一个信任自己、又能被自己所掌控的丈夫。于是,夫妻二人都戴着“真爱”彼此的面具恩爱缠绵了六年,却不知这一份遗产,终暴露出了面具下的两人虚伪的真实样子。
十九世纪的法国社会风行的是虚伪、自私与贪婪,对金钱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道德更是被看得一文不值。《珠宝》便是莫泊桑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与我们熟知的他的另一篇《项链》相比,《珠宝》更为现实,更具有批判意义,《项链》则人性化多了,至少马蒂尔德还有个愿陪她同甘共苦的丈夫。
马蒂尔德为了满足自己小女人的虚荣心,借了朋友的项链在舞会大出风头,后来不慎丢失,夫妻二人便借钱买了一串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了朋友,为了这笔债,他们夫妻奋斗了十年。
这十年期间,马蒂尔德从一个娇媚的太太变成了粗声粗气的下层妇女模样,不过她可算是无债一身轻了,这也证明她不是没有能力,她是什么苦都能吃的,更何况她还有风雨同舟的丈夫,如果不是因为虚荣,马蒂尔德也是有可能过上想要的生活的。
同样的,再看郎丹太太,她可以“天衣无缝”地扮演一个完美妻子,还可以用丈夫微薄的薪水让日子过得优裕阔绰,也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为自己攒下一大笔珠宝(虽然最后都进了郎丹先生的腰包),从这里来看,郎丹太太是一个极为聪明、有打算、也很有手腕的人,若是她把这些能力用到好好经营婚姻和帮助丈夫上,结局是否会不一样?她也不至于受了风寒后的一周里,还频繁出去“购买”珠宝,若不是太贪婪,这份“珠宝”又太好“挣”,又怎会误了卿卿性命?
即使到了现代社会,拼夕夕的名媛们又何尝是大家嘲讽的那般一无是处?她们若是能把那些精打细算和拼单的精力和时间用到正途上,提升一下自己,也许真的可以改变生活呢?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马蒂尔德也好,郎丹太太也好,她们的人生本该是有价值的,却偏偏铸成了悲剧,因为她们都同样选择了捷径。可后来的事情又证明了她们并非泛泛之辈,一样拥有独立挣钱的能力,区别就在于马蒂尔德诚实了、勤劳了,而郎丹太太却因为贪图捷径,反而葬送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