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梧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秋雨梧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秋雨梧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9 0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在我国古代,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所以人们喜爱在庭院里栽种梧桐。古语中,有“一叶落而知秋”的说法,在很多人的理解当中,这“落叶报秋”的树,应该就是梧桐。
梧桐出现在古诗词里,往往伴随着离愁别绪。这样的情绪,在悲秋之际表现得更为明显。
今天我们来欣赏元朝曲作家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感受他笔下的秋雨梧桐。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
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
都到心头。
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首元曲是作者在客旅途中思乡情切,听着窗外的夜雨,心有所感而作。
这首作品一开头用了“鼎足对”的形式。什么是“鼎足对”呢?简单来说,就是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因为这三句形成对仗,如同三足鼎立,所以叫“鼎足对”。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没有一个字写“雨”,但是把秋雨落在梧桐和芭蕉上的声音,描写得婉转细腻。而夜已三更,作者仍没有入睡,他在思虑着什么呢?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化用了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来表现自己夜半无眠,思绪万千。
另一个是“新丰逆旅”。《新唐书·马周传》里记载,唐代名臣马周,在尚未发迹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住到新丰旅舍。
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唯独不招待他。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心情。
读到这里,我们似乎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辗转难眠了。离开家乡漂泊十年,入仕不顺,不能陪伴家中年迈的父母,还让他们为自己担忧。
这点点滴滴的愁绪,伴随着点点滴滴的秋雨,一下子涌上心头,无处开解。只有这梧桐、芭蕉,在雨中陪伴着作者,熬过这异乡的不眠之夜。
在文学作品里,“梧桐”的意象,往往和雨天同时出现。如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如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这原本就容易让人思绪纷繁的秋天,在文人眼里,更是感怀万千。这离情愁绪,千百年前如此,时至今日也让人感同身受。
秋天的细雨,往往引起人们压抑愁闷的情绪。但是在我们接下来要欣赏的这幅《溪山秋霁图》里,画家文徵明却一反常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溪山雨霁的明媚光景,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溪山秋霁图》明 文徵明
绢本设色 124.1cm×66.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溪山秋霁图》,文徵明采用了前朝元代山水画里典型的“一江两岸式”布局,用笔和设色也借鉴了赵孟頫的山水笔法。近景处水中,三两位高人逸士正泛舟溪上,悠然自得。

穿过中景处溪流中间的岛渚,可以看到对面岸上树木林立,枝叶颜色也正在由绿变红,有些已经呈现金黄色,可以看出画作所表现的季节正值金秋。

这幅画叫《溪山秋霁图》,不过从哪里能够看出,画面所描绘的是雨后初晴的景色呢?
远处的山谷里,雾气氤氲,连山脚下都云雾缭绕,仿佛能感受到潮湿的水汽扑面而来,这正是雨霁初晴的景象。山色空蒙,似乎照应了王维那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画家没有让画面中出现雨伞、蓑笠,却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大雨初停,使整幅画面具备了动态的叙事美感。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这幅画中的景致正如郭熙所言,“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让人看完后好像身临其境,身心愉悦。

在画面的右上角,有文徵明的自题诗:“最爱吴王销夏湾,轻桡短楫弄潺湲。凉风数点雨余雨,落日千重山外山。”

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因暑热难耐,于是带着西施寻找避暑胜地,最终在太湖洞庭西山,寻得一处“冰色澄澈,寒光逼人”的清爽之地,于是称之为“销夏湾”。说不定这幅作品里的溪山,正是那座吴王和西施游览过的胜地。
同样的一场秋雨,同样的一片落叶,在不同的文人眼中,却给他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
通过他们留下的作品,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去体验当年的那场秋雨,欣赏那雨后山岭,这种心灵相通的情感,正是传统文化作品带给我们的神奇力量。

原标题:《秋雨梧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8
DB+18 2020-10-30

校园青春ღ欢迎您

言卿 

ZxID:288889

等级: 督察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10-30 0
校园青春ღ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