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有神明”:最积“阴德”的6件事,看你做到了几件?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举头三尺有神明”:最积“阴德”的6件事,看你做到了几件?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举头三尺有神明”:最积“阴德”的6件事,看你做到了几件?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0

什么是“阴德”?“阴德”指的是一个人暗地里偷偷做好事,而不想让人知道,力所能及给予他人真诚的帮助,这样的大善人,阴德厚重。

古语云:“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阴德大的人自有天佑。但阳善的人,如果德不配位,只是为了获取名誉,则必有灾殃。
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什么是风水?莫向外求,一个人的善行就是他最好的风水。
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梁武帝做了许多善事,却毫无功德。
因为梁武帝贪求功德,做好事发心不纯,所以虽有福德但无功德”。的确如此,行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自己修福,心生不纯正,功德也就散了。
佛家常说“无我利他”,不要执着“我”,不要为了自己才去利益别人。以下这最积“阴德”的6件事,看你做到了几件?

◆一、护生放生
《列子·说符篇》记载赵国邯郸城民众在正月初一贡献斑鸠给赵简子,赵简子每每都会厚赏民众后,将斑鸠放生,以显示诸侯有好生之德。
西汉时期在正月初一有放生鸟的习俗,传说这是因为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躲避项羽的追捕而藏到一个井中,藏好后有几只鸟飞到井边栖息。
追兵看到井边有鸟就不怀疑刘邦藏在里面。
刘邦躲过此难,就规定每年的正月初一放生鸟类,以示不忘救命之恩。
“不杀就是放生”,当年达摩大师来中原传法,遇见一位猎人正在捕杀鸟,鸟被箭射穿而坠落在地,正好落在他的眼前,达摩大师趁猎人还没过来,就赶紧将鸟中的箭拔出来,为它包扎好,然后放归鸟林。
达摩大师道: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难申;舍身处地
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一首禅诗发人深省。
人要有慈悲心,“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救助众生,就是在为自己积大德。

◆二、善护口业,不造恶口
孙文懿公既矮小又丑陋,县令李昭言嘲笑他说:“像你这般人物,世上能有几个?”这一年,孙文懿公以第三名考中了科第,不久执掌选拔官员的职务。这时候,李昭言正好是以选人的身份等候调遣,孙公笑着说:“没想到你的那句话,终于成了好兆头!”李非常惭愧,就辞官回家了。
所以,今天在上可以骂别人,明天在下怎么办呢?今天有钱时可以骂穷人,明天做乞丐时,又怎么办呢?世事无常,我们骂别人,觉得比别人高,可是一旦失去名位、财富时,不遭别人骂吗?

换一角度来看,众生有一处短,你还没看到他有一百处长,一处你超过他,你没想到有九十九处还不如他,所以不能轻视任何人,常常要觉得不如人家,这样就不容易犯指责人的毛病。
人要学会闭嘴,莫言人非。很多人重视所谓的“风水”,其实嘴巴就是风水,管不住自己的嘴,风水就坏了,福报也就漏了。我们自身有很大的习气,比如嫉妒、嗔恨、怀疑、傲慢等等,这些恶念让我们的嘴巴变得刻薄、恶毒,伤害了他人,也损了自己的福气。
不懂得随喜别人,心量太小的人,障深慧浅。嘴下留三分口德,是为自己积德。

◆三、孝顺父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世上最大的善不会大过于“孝”,父母是世间最大福田,孝顺奉养好父母,就是在践行孝道,这样的人往往必有厚福。

◆四、戒“淫欲”,生清净心
正常的人,吃五谷杂粮,必有精气,精气足,自然就容易引动淫欲。如果只是勉强地强迫自己回避女色,压迫自己的欲望。
这些人,只是表面的戒淫,而其实潜意识中淫欲更盛,往往梦中却难以自控。很多出家人,长期不近女色,却难免梦中有淫念。
要戒淫,好比大禹治水,不是单纯的“水来土掩”,勉强压抑,而是必须疏导。百日筑基,打开丹田,让精气导入丹田,运行于三脉七轮。如此精气不冲动,加上心中觉念常在。
欲念欲生则觉,觉即空。时常是保持内心的清净,不让欲念生起。而不是等生起后再降服。重在预防。
“万恶淫为首”,心地不清净,则处处都是地狱火坑。“淫之为病,受殃无量,以微积大,渐致烧身,自陷于道,亦及他人,不致究竟。犹自饮毒,复饮他人,是故说饮不可纵”,淫欲能最快速度摧毁一个人的福德,“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所以,人生修行的路上,必须要懂得远离恶欲,修清净心,消业积福。

◆五、广行布施
古人说“施恩不望报,望报不施恩”。
意思是给人家恩惠不希望得到报答,希望得到报答就别给人家恩惠。
唯其如此,才见真心。布施能在没有希求果报之下自然发生,方能获得大功德、得到大福报。如果心中有善知识之人,能了悟广行布施的含义,福报自然来。
朋友之间最动人的回报,是要懂得如何去回馈伙伴的友情。一味地接受而不付出,就像单掌拍不出声响,总有一天,付出多的一方,一定会放弃。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布施者,予人方便、予人利益。布施他人,是为自己积德,乃增福最快的法门之一。

◆六、受持忍辱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bai,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完成。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忍辱波罗蜜,便是妙中宝”,忍辱是修大心量,心量越大,福报越深。放过他人,是一种慈悲;放过自己,是一种智慧。
“行善不见善,前世有亏欠;作恶不见恶,前世有余德”,希望大家敬畏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8
DB+18 2020-11-18

校园青春ღ欢迎您

言卿 

ZxID:288889

等级: 督察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11-18 0
校园青春ღ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