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是象形字。本义是象云起之貌,是云气之气。气候、气息、气味、气节、脾气,这些扩展的词让我觉得气既神秘又无处不在,气生于天地之间,又隐秘在生活之中。气的解读
气在哲学思想中是和我们的精神修养联系在一起的。
孟子曾经提出“浩然正气”之说,关于孟子这个人大家只是知道他是儒家思想家,主张性善说,而对于他的理想主义思想了解比较少。孟子“浩然正气”地提出,正是思考人充分发展本性,不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体会到与天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成为贯穿中国历史的思想体系。
孟子认为“人活一口气”的“气”是道德主宰的宇宙的天人合一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他所说的“知天”,知道人性在天道规律下生成,争口气是要从着道德角度做事做人。
人在精神领域的成就与人在物质领域的观念共同作用于气,使得气的范围更广,由原来的气象规律演变为人性之思考,这就是孟子对于气的理解。
所以孟子提出的气是正气,也是人性向善,向上的气。
我们熟知的中医的“气血”概念来讲,气的认知更加深刻了。一方面认为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也存在于人体之外;另一方面气是有自己的循环系统的,外界的气以宇宙为中心运作,人体内在的气靠着与外界融合后形成自己一套体系,作用与脏器之间,推动血液循环,通过皮肤感知外界的环境。
中医讲到的“气”在文献中表述为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我个人认为西医在研究活体运动的规律并不完善,所以关于细微的运动很难捕捉,比如皮肤与脏器的连接,牵连在毛细血管中的气体交换方式,以及正常吸入的空气形成与消失的过程。
上边这一段讲到的观点只是个人想法,充满着未知的神秘,是我个人由一些知识点扩展的想法再利用这些想法的结论推断另外一种运动规律。显然这些思想的推动并不具有实际的论证。
在古代,人们也会提出大胆的思考,比如孟子就是根据儒家思想中理想主义部分提出来的人性思考。有神秘就会有人提出质疑于辩证思考。
听了孟子的“浩然正气”之后,大家未必能马上理解。所以相对于孟子思想的神秘之外,还有一部平衡的论调。在古代就有这样一部著作《论衡》,《论衡》顾名思义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是是东汉思想家王充的无神论作品。
王充《论衡》:“天地气合,万物自生。犹夫妻合气,子自生矣。”
东汉时期思想多为儒家意识领域支配,而如孟子的理想主义思想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纱。《论衡》通过更加细微的论证,解释世俗思想中存在的疑点,以“实”为根据,对比虚的概念。我们了解气,通过他的讲解就很明了,气生于天地,因为万物本源于气,有了气才有生命,气是融合,促进生命繁衍。
人与天地不同是因为人知道寒冷与饥饿,看到吃的就去吃,冷了就找衣服穿。五谷与布料都由气而生,人是气与自然融合而成。万物本源之于气。
气到底是什么呢?不能马上下结论,因为气在我们体内,需要你感受到它的用处以后才知道。运动之中气是呼吸;平静下来气是思考;疾病恢复期间气是生命运动之力。了解气对于我们来讲最重要不是它的概念,而是气的产生过程和它构建的系统。气给我们的能量
气球,充满着气的物体,里面是氢气就会上升,原理很简单,氢气比空气轻。
如果我们用能量观点来观察这种状态,气球中的氢气是在不断交换着能量的,它在气球内部形成自己的系统,气在其中上升,下降循环反复。气球物质面分开了内外两个循环系统,如果这个物质有个洞,那么气球就会释放大量的气体出来,导致气球到处乱串。
与气球的状态一样,我们大脑中的细胞也是独立存在,并且有其内在的循环,会受到电流和其它物质的触动而产生运动状态。
大脑可以分辨脑细胞里面的物质形态,给自己的一个细胞充气。就如我们把一些关于颜色、味道的思考放在一个区域。另外一些是包囊着它们那些细胞则是复杂细微物质的交换,形成正常的思考传递状态。也许这就解释了单个细胞的存在,每个脑细胞就是一个气球。人类在研究一些情绪的时候是否可以理解为细胞气的乱串。人类最终死亡或许是气体排泄出体外,体内的气转变为宇宙的气。
通过气的能量交换过程,物质的观念与精神的观念就有了实质的结合了。人体之内最基本的就是思考的气,思考的气是由每个“单细胞气球构成”,所以说思考之气是人保证正常生存必要因素。
即使是思考也要遵循能量守恒,想得多也饿得快。
我们再来看孟子的《揠苗助长》。把苗拔出来,帮助其生长。这个故事里表述的意思不光是违反自然规律,起到反作用,也叙述万物之中气的积累之道,万物要养气不是靠外力,而是内外兼修。光靠外力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拔出来让苗生长是破坏了生物生长积累的气,所以反而释放了生物体内的气。《揠苗助长》中孟子认为只有知道万物生长之规律才能了解内在变化。对于人性来讲,就是要从理解人性本来的样子后才能知道成长中改变的状态,以及后天最终演化的结果。
关于这点孟子的性善论中提出的观点也印证了这句话的道理。孟子主张人性善,并不是认为人生下来就是完美的圣人,而是观察到人性成长的环境中可以向善,也可以从恶。承认人的本性中分辨不出来善恶,如果控制不住,就会导致恶。从人的本性中孟子总结出来“四端”,再加以充分发展即成为孔子强调“四德”。孟子关于气的思考层层递进,从万物之源到生物本能,从生物本能到人性善恶,最终指向的是每个人对于人生的思考。
孟子把人性最重要的事情总结为积累善德,从气的能力守恒可以看出善德累积正是用人性表述气的本质,如何封闭好自己身体内在循环。人性中气向上的一面是:一个好脾气,不生病,行善使得人快乐,培养德行建立社会基本规则。
这些是人生活中形成一种平和的成长发展之路。
孟子还用这些道理延伸到管理上来。孟子用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诫后人“无若宋人然”。这里宋人是殷商后代,被周朝人歧视,讥讽为"蠢殷",蠢人的意思。殷商的灭亡是长期积累的病灶,阻碍了自然之气的发挥,而并非纣王一个人的错误。人如何成就一口“气”
孟子能从自然感悟到人性道德,凭借的树立了正确的道,先思考人的成长正向之路,再去思考结合自然本性思考人性。
据《史记》记载,孟子出生于战国时代的周国。他学习孔子的孙子思的思想理论,后来周游列国,可是遭到了冷遇。孟子最后返回故乡开始撰写《孟子》七篇。主要记载自己与其他人的谈话内容。孟子生平追寻了孔子所作所为,虽然也在周游列国传播思想,却是一直在观察人性,透过人性撰写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对于人生思考方面,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是有极其相似的经历,所以思考本质是向着人心的,反过来又是在促进自我修身养性,最终把经验总结出来,分享给后人。
如果要争口气,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本性,再从自我出发感悟人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