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自然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自然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0

全息现象与人类的感觉、梦、宗教、艺术等的联系、关系和它们的成因和发展规律,如果人们能深入地了解,将给世界带来太多的启示和感悟。美学的爱好者、研究者应关注这方面的内容,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明朝的诗画家李流芳说:“为我结想世外,勿作常景,予思世外之景,则如二岛十洲雪山鹫岭之类,不独目所未经,亦意所未设其何能施笔墨?”“俯仰古今,思其人因及其地,或目之所经,而意之所设,是可以画。”“予所咏诸贤,亦有不能终保邱壑者,或世于邱壑,而文采风流不足以传,并山川之奇湮没而不彰,何可胜道哉?如是则古人之所不能尽有者,又将待其人以有之,其人伊何,将求之世外乎?求之世间乎?”
李流芳以上所述,反映了他的美学理念是主将绘画时要主客体两者灵活有机结合,所谓“灵活”,就是两者中只能着重在主体的感性经验,主体的创造力。他认为,作品的理想审美境界,是有灵魂的,是由人创造的。这样,人格魅力在艺术创作中就至关紧要,有了人格的存在,才有真正的艺术存在。没有了人格魅力的人和崇高的灵魂,只凭籍那点文采风流,着意用技法去制造出审美效果,最终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象沙子一样被大浪淘去。他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真善美有机统一的美学理念是相一致的。
明朝鉴赏家张丑认为:宋徽宗、宋高宗、金章宗的审美鉴赏的能力和境界不及米芾、赵孟頫、倪瓒。这等于说,富贵、地位、名气与审美能力、感悟、精神境界和所获得的审美享受不是相一致的,是不能替代的。他主张“鉴赏”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概念,“本自不同,赏以定其高下,鉴以定其真伪,有分属也。”审美境界和划分与技术鉴定是两回事。他又说:“当局者苟能于真笔中排除草率,独取神奇,此为真赏者也。又须于风尘内,屏斥临模。
游扬名迹,此为真鉴者也。”他还主张:“书法以筋骨为神,不当求形似;画品以理趣为主,奚可徒尚气色?”筋骨、神韵、理念、意趣本来就是审美主体、创作主体内在的东西,即作品所具有的这些东西是创作主体的人格外化。他还说:“只有千年纸,曾无千岁绢。收藏家轻重攸分;易求古净纸,难觅旧素绢,展玩时,真伪当辨。”“名流韵士,竟以仿效为奇,取圣通人,端在于此;俗子鄙夫,专以临模藏拙,遗讥有识,岂不由兹?”“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
虽然张丑已把话讲得非常清楚,但玩收藏这门道的水太深太浊了,又有几人能精通其门路呢?巨利所在,搞这门买卖的人又下了苦工,用足了心智,并不择手段,加以生、化、电等高科技的配合,并用齐口才、心理学、买卖兼看相、特定情景的布置等等全方位的辅助、铺垫,无所不用其极,预设好战场,等待着大鱼小鱼一齐上钩。这自然就知多少中招者的血汗钱成了席上名菜了。
我有这样一个建议,可令爱好收藏字画者避免犯大错误,凡收藏较贵重的艺术品,较稳当的方法就是找到艺术家当着你的面即时创作,并将作品放在你和艺术家面前,一齐合照留念。如果不这样,也应带上专家,前往购买。虽然这样也难保万无一失,因为艺术家也有真假之分。真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所创作的作品的质量也有不同。不管怎样,收藏的行动是提升生命美学境界的必修课。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玩过收藏,难道不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吗?
虽然张丑已把话讲得非常清楚,但玩收藏这门道的水太深太浊了,又有几人能精通其门路呢?巨利所在,搞这门买卖的人又下了苦工,用足了心智,并不择手段,加以生、化、电等高科技的配合,并用齐口才、心理学、买卖兼看相、特定情景的布置等等全方位的辅助、铺垫,无所不用其极,预设好战场,等待着大鱼小鱼一齐上钩。这自然就知多少中招者的血汗钱成了席上名菜了。
我有这样一个建议,可令爱好收藏字画者避免犯大错误,凡收藏较贵重的艺术品,较稳当的方法就是找到艺术家当着你的面即时创作,并将作品放在你和艺术家面前,一齐合照留念。如果不这样,也应带上专家,前往购买。虽然这样也难保万无一失,因为艺术家也有真假之分。真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所创作的作品的质量也有不同。不管怎样,收藏的行动是提升生命美学境界的必修课。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玩过收藏,难道不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吗?
明朝画家、美学家唐志契认为最高尚的审美活动在观赏山水画。这不只是他个人是这样理解,在很多购买、收藏、摆设山水画的人群中,也有这样的观念和爱好(当然,在这些人之中,还有因为相信传统的中国风水理论有关,用山水画来布局环境的缘故,这种观念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审美判断);另一方面,对中国书法的审美太高深了,不容易掌握。虽然唐志契这观点明显有偏激,但从唐志契他自身的角色来看,提出这主张也是情有可原,加上美感这东西,常是见仁见智的,是个人自己的。
且听听他是怎样说的:“画中惟山水最高,虽人物花鸟草虫,未始不可称绝,然终不及山水之气味风流潇洒。”他主张师法造化,“看真山真水”,“弃其丑而取其芳”,“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自然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他以借客体山水之外在形色,来寄托、抒发主体内在之性情。在现实中,也有一批与唐志契的理念相对应的人,以至是画家、美学家、哲学家等则认为人体是最美的。这批人中,又有人产生了这样的现象,有些画家在年青时认为人体最美,后来可能入世深了,发现社会上很多人都是戴上假面具,人心确实难测,加上不少美人的心够黑够狠,撞了多次板后,到中、晚年返爱上了田园风光,认为山水最美。
唐志契反对将山水画的“烟润”作为“气韵生动”的标准,并指出:“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烟润”是技法、布局之一,而不是人的精神、灵魂。他认为“气韵”里有:笔气、墨气、色气、气势、气度、气机。他还认为:“逸品”近于奇,“实非有意为奇”,又不同于韵,“更迈于韵”,“令观者泠然别有意会”,与“逸品”相反的是:浊俗、模棱、卑鄙等。绘画要达“逸品”,须重“理”、“笔”,理是事物的道理和技法,“如高下大小适宜,向背安放不失”;“笔”是指“士大夫气味”,绘画者的人格,要“风神气逸,韵致清婉”。
虽然唐志契只是讲绘画问题,若然绘画时真的做到唐志契所讲的那样,我认为还需靠平时的生活习惯就得养成这样,整个身心已进入了这种状态,下笔才可到位。
明戏曲家吕天成自幼就在充满戏曲文化的家庭里长大,耳濡目染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还交往了不少这方面的朋友,其戏曲美学思想有很多精到之处是很自然的事,可谓水到渠成。如果没有这样的家庭氛围,没有他的努力学习、积极体验和探索,是难以企及这样的境界的。人们既可从吕天成的观点中,吸收到美学的养分,又可以小见大来启迪人生。下面简要介绍他的观点:
他评汤显祖:“情痴一种,故属天生;才思万端,似挟灵气。”“原非学力所及,洵是天资不凡。”评沈璟:“运斤成风,乐府之匠石;游刃馀地,词坛庖丁。”两公譬如狂、狷,天壤间应有此两项人物。不有光禄,词硎不新;不有奉常,词髄孰抉?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美者乎?”他主张双美的理念,是着重于审美主体与美的规律的有机结合。
他认为戏曲结构,即“当行”要“自有关节局概”;“本色”应“别有机神情趣”。他主张“当行”与“本色”之间的关系是“果属当行,则句调必多本色;果具本色,则意态必是当行矣。”
他提出“趣”和“味”的美学范畴,并用杂剧和传奇来阐释它们。他还认为杂剧为传奇的先导。“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无杂剧孰开传奇之门?非传奇则未畅杂剧之趣也。”
他强调趣味来自剧情、艺术家创作发挥,同时又显浅易懂,适合和赢得观众的需要。他说:“描画世情,或悲或笑”,“有意驾虚,不必与实事合”,“凑泊常语,易晓易闻”,“有意近俗,不必作绮丽观”。
他提倡艺术风格、流派的多样性:“多浚文章之派,并扬词之波”,“歌套数,洋洋盈耳之欢;唱小令,呜呜沁心之妙。”这也可列为上品。
他将“境”、“境界”、“致”、“风致”、“情致”和心理接受联系起来,强调感受效果的美学理念。欣赏如“情从境转”、“苦境可玩”、“苦处境界”、“局境颇新”、“情境激畅”、“无境不新”、“境趣凄楚逼真”、“亦具小境”。他将“境”悟得如此深入,实属罕见。
我以为,一个人若能多读类似吕天成这样的美学家的观点,多从美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对艺术品进行审美,认真思考人生,渐渐就掌握到美学的很多道理了。
谢肇淛是明朝的文学家、书法家,万历三十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享年六十八岁。人们可以从他每一步扎实的经历中,看到他的求实美学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性。求实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抵制风行社会那些打着“师心”旗号。但实无真功夫、只是玩世不恭、欺世盗名、巧立名目、诈骗财物的假艺术家。当然,从美学的角度平心而论,谢肇淛的观点是有偏激之处,因为“师心”、“写意”是一种艺术境界。尽管如此,他的观点也不失为一家之言,值得人们学习、参考和警醒,并以取其长去其短。请看看他的观点:
他强烈反对“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至花鸟翎毛则辄卑视之。”他主张写生、写实、精工,“古人之画细入毫发,飞走之状,罔不穷极,故能通灵入神,役使鬼神。”“自唐以前,名画未有无故事者。”令人任意师心、卤莽灭裂,动辄托之写意。他还主张“立意结构,事事考订”,“人物衣冠制度,宫室规模大略,城郭山川形势背向,皆不得草下笔。”他反对“游戏笔墨”、固守传统“六法”,认为“六法”者,只“不过为人物、花鸟者道耳。若以古人之法概施于今,何啻枘凿。”
我认为,谢肇淛的这些美学观点,与他曾当过工部郎中,并熟识河流水利不无关系,人们从中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合理联系和一致性。这些都是追寻实际、面对现实的思路。谢肇淛的求实美学思想,不单在他的时代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今天的社会状况来说,也有现实意义。如今假画家、假书法家、假艺术家到处可见,吹牛皮不用成本,并随时有意外收获,怎么不让很多人拼命地吹呢?不少自以为是富贵者(其实没有富贵气质),他们的审美趣味非常低俗、恶劣,自然也被骗去巨额的财物,已不在话下,更多的受骗者是无知的群众。在这样的背景下,读一读谢肇淛的美学观点,无疑就是吃了一剂清醒头脑的良药。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8
DB+18 2020-11-22

校园青春ღ欢迎您

言卿 

ZxID:288889

等级: 督察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11-22 0
校园青春ღ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