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小忌,王维山居秋暝中间二联写景,为何被清朝诗家批评?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律诗小忌,王维山居秋暝中间二联写景,为何被清朝诗家批评?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经典转帖]律诗小忌,王维山居秋暝中间二联写景,为何被清朝诗家批评?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0


前言

前几天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山居秋暝诗中第三至六句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山居秋暝是唐朝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第三至第六句是指中间二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中间二联,都是写景,确实有些不同。另外,也因为两联都写景,所以也遭到了一些批评。
一、清朝人的批评
王士祯(1634年 -1711年原名王士禛 ),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王士祯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文坛领袖,他在《唐贤三昧集笺注》提到这首诗的时候说道:
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这首诗写景,不仅仅中间二联,其实第一联也是写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首诗三联写景,未免有点多,所以王士祯提了一点意见。
乾隆称之为江南老名士的沈德潜,也在《说诗晬语》中,提到这首诗 :
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象虽工,讵为模楷?

这是对于五律中间二联变化的一种理解。一般来说,律诗的中二联尽量避免都写景或者都抒情。
二、中间二联的变化
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中间的二联需有变化。很多人谈到律诗,都会说到起承转合,在五、七律中的“转”,一般指二联和三联的变化。
我们注意一下古人的五律和七律,假如第二联偏重于写景,第三联就会偏重于抒情,或者相反。总之,中间二联要有变化,尽量避免像王维这首五律中间都写景。
但是,凡事都不可一成不变。另外,早期的格律诗还没有后人那么多讲究。
如果中间二联都是写景的话,需要注意写景也要有变化。
假如一联写近景,一联可以写远景,一联宏大、一联细微,或者如同王维这样,一联偏重于人物,一篇偏重于自然景物。
三、无人之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首诗前六句都是写景,第一联写景是为了表明时令与地点,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秋天的傍晚,雨后的山中。
这首诗的颔联与颈联写景,是有区别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松林之间,有明月相照,山石之上,有清泉流淌。颔联写了具体的景物:明月,松树,清泉,岩石 。
清代黄生《唐诗矩》评价这一联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
四、有人之境: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与颔联一样,颈联有四个意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但是这个四个意象(竹,浣纱女,莲,渔舟)很明显有了烟火气,都是为了突出人物。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是因为浣纱女经过,莲动,是因为渔舟划过,而渔舟也是由人所驾驭。
可以看出来,虽然王维中间二联都是写景,但是颔联主要写自然景物,颈联主要写人物。
一个是无人之境,一个是有人之境。
结束语
《唐诗矩》说王维这首诗是“尾联见意格”,前面六句都是铺垫,最后两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维用前面六句写出了山水之美,结尾一联表达自己喜欢山中胜过朝中。
@老街味道
观宋填词164|钿誓钗盟何处寻,陈东甫只留下3首闺怨词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0-12-01

奇闻&笑话板块欢迎您(・ิϖ・ิ)っ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