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奶奶”到底有多厉害?《红楼梦》细节里透露出满族女性地位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姑奶奶”到底有多厉害?《红楼梦》细节里透露出满族女性地位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经典转帖]“姑奶奶”到底有多厉害?《红楼梦》细节里透露出满族女性地位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0


在上一篇文章当中,我们通过对“元春”这个人物角色的分析,一起探究了满族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女性是家庭幸福的象征:从《红楼梦》元春身上探读满族母系文化。

今天,我想用这个篇幅再次来伸展一下这个话题——因为在《红楼梦》原著里,关于这个话题的细节描写真的很多。而我个人认为,“红学”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部旷世巨著当中,不仅透露了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多种民族元素渗透,还隐藏了一部分历史以及古代神话等等。
我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也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观点:“不懂满学,即看不懂《红楼梦》。”因此,我们作为读者,也要适当放弃一些根深蒂固的“执念”。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巨著,也为了让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开阔的视野以及更有深度的洞见,我也建议大家愿意开始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再次品读《红楼梦》。1 《红楼梦》当中几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
在原著第三回里,大家还记得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吃的那顿饭吧?原文是这样描写的:
“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 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

这顿饭的总体特点是:贾母地位最高,黛玉作为贵客紧随其后,未出阁的姑娘们在次;贾母的孙媳妇暂时不能入席吃饭, 而是要等服侍完众人以后再吃。

也许有的读者会发出疑问:也许这是因为黛玉刚刚来到贾府吃第一顿饭,特意这样安排的吧?如果我们再细读,就会发现第四十四回刘姥姥拜访贾府时,也有一样的场景。
“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

而在第三十八回里,贾府开螃蟹宴,这种吃饭的座次则又重复了一遍:
“上面一桌,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东边一桌,史湘云、王夫人、迎、探、惜;西边靠门一桌,李纨和凤姐的,虚设坐位,二人皆不敢坐,只在贾母王夫人两桌上伺候。”

湘云是此次螃蟹宴的倡导者,来参加宴席的除了宝玉,其他都是荣国府内的女眷。薛姨妈是贾府的客人,所以座次基本跟“老祖宗”贾母是是平等的。剩下的人里边,能跟“老祖宗”一桌吃饭的,只有宝玉、黛玉、宝钗。而王夫人作为薛姨妈的亲姐姐,她既是贾母的儿媳妇,也是李纨的婆婆。由她带着迎春、探春、惜春和湘云坐在东边另外一桌。作为孙媳妇的李纨和凤姐, 即便有座位也不敢坐,必须站着伺候其他人用餐。

由这三个重复的场景,我们基本能判断出:在这个传统的贵族家庭里,这种用餐次序早已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规范:地位最高的是“婆婆”——比如贾母和王夫人;其次是未出阁的各位姑娘们,比如宝钗、黛玉、探春、湘云等;再次是李纨、凤姐这样的嫁进贾府来的媳妇。
这里边就有个规律可循了:满族家庭重视的是“女亲”,也就是“母系”这一侧的亲属。因为媳妇是嫁进来的,算在“男亲”那一边,地位就要低一些。这跟满族人母系社会延续的时间相对比汉族更长有关系;再加上满族女性在极端寒冷的环境下,通过长期的户外劳作,锻炼了强健的体魄,生产力完全可以跟男性相媲美。因此在家庭当中,“女亲”的地位非常重要。
那么为什么这些未出阁的姑娘嫁人以后,地位就下降了呢?很简单,她们在结婚以后,相当于进入了另外一个家庭里同样的体系。因此,在嫁人以后,她们只能属于“男亲”这边的亲属了。只有当熬成婆婆以后,自身的地位就又被提升了。2 清朝的选秀制度促成了未嫁女子的较高地位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悖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位女性没嫁人的时候,在家里养尊处优,每个月额外有零用钱,有丫鬟服侍,还尽得家中祖母宠爱;可是出嫁以后到了婆家,人还是同一个人,可是地位似乎降低了。这样的现象,让现在的读者来看,真是有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意味在其中。

在高鹗续书的第一百一十回里,凤姐这个孙媳妇被夹在王夫人和邢夫人之间,左右为难,也让读者领略了当媳妇的艰难。
“王夫人到了晚上,叫了凤姐过来,说:‘咱们家虽说不济,外头的体面是要的。这两三天人来人往,我瞧着那些人都照应不到,想必你没有吩咐,还得你替我们操点心儿才好。’凤姐听了,呆了一会,…… 王夫人说的是照应不到,凤姐也不敢辩,只好不言语。邢夫人在旁说道:‘论理,该是我们做媳妇的操心,本不是孙子媳妇的事,但是我们动不得身,所以托你。你是打不得撒手的。’凤姐紫涨了脸……”


这种现象既然有趣,我们不妨就一起探究一番。有一本书叫做《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这本书成书的基础是根据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整理而成的。
其中有一位叫做吴淑华的老人就这样回忆说:满族规矩大,逢年过节,晚辈是要给长辈行磕头礼的。不过,未出阁的姑娘是不需要这样做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未嫁的姑娘,凡是在八旗制度内的,将来都得参加三年一次的选秀。她们中的少数人就有机会进入皇宫,成为皇帝的嫔妃,地位要远远高于普通人;还有一小部分会被指婚给皇室的后代成为福晋、侧福晋等。等到皇室挑选完了,剩下的未婚女子才能进行婚嫁。换句话说,为什么满族未出阁的姑娘不给长辈行磕头礼呢?因为可能将来有一天,这位姑娘就嫁入了皇室,社会地位立刻抬高,需要轮到家里的长辈向自己行礼了。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满族在早先时,姑娘在出嫁的时候,会带着价值不菲的嫁妆进入婆家,这个财产将来就属于婆家了。比如我们在以前的文章里也讲到过:完颜部落的始祖函普就是娶了一位本部落的“女强人”,这位女子不仅德才兼备,还非常富有;而函普的聘礼只用了一头青牛。因为这次婚姻,函普反而将“女强人”带来的娘家财产全收入自己囊中了。世上居然这么好的事儿,反观也可见满族年轻女性在未婚时,价值最大、地位颇高。3 “姑奶奶”可真是个厉害角色
满族人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不同于汉族家庭。家里人称未出阁的年轻女性为“姑奶奶”,而侄子得叫姑姑为“姑爸爸”。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就曾经写过一段文字,来描述满族人尊敬“姑奶奶”的习俗。
“姑母是不轻易发善心的,她之所以情愿帮助大姐者是因为我们满人都尊敬姑奶奶。”——老舍作品《正红旗下》

老舍的这位姑母是他父亲的姐姐。他回忆说,当年他的姑母出嫁时,是由她自己的娘家陪送了一年四季的衣服外加金银首饰,光有这些细软还不算——娘家甚至陪送了很多“硬件”,比如桌子椅子箱子柜子什么的,最后连鸡毛掸子也给带上了。后来,老舍的姑母生完孩子坐月子,按照满族的礼俗,娘家还专门派人去照顾她。
老舍还回忆说,他的姑母搬去跟自己的一家人同住,就仗着自己是娘家“姑奶奶”的身份让老舍的母亲为她“服务”,不仅端茶倒水还得料理她的其他杂务。
每次看到这段文字,我都忍不住想笑。不仅是因为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透着诙谐,还因为满族陪嫁的礼俗——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这真是在给出阁的女儿“搬家式支援”。更何况,这“姑奶奶”还这么“厉害”,当嫂子的对她也只能“言听计从”,真的是很有戏剧色彩。
既然说到这里了,那我们再来顺便看看《红楼梦》里那些“小姑奶奶”们。在原著第五十六回里,借着平儿的解释,曹雪芹带出了未嫁姑娘们生活的一个方面:
“姑娘们所用的这些东西(指的是胭脂水粉一类女孩儿用的东西),自然是该有分例。每月买办买了,令女人们各房交与我们收管,不过预备姑娘们使用就罢了,没有一个我们天天各人拿钱找人买头油又是脂粉去的理。所以外头买办总领了去,按月使女人按房交与我们的。姑娘们的每月这二两,原不是为买这些的,原为的是一时当家的奶奶太太或不在,或不得闲,姑娘们偶然一时可巧要几个钱使,省得找人去。这原是恐怕姑娘们受委屈,可知这个钱并不是买这个才有的。”

这段话给了我们两个信息:第一,贾府未出阁的姑娘们每人每月是可以分到一定数量的各种日用品;第二,这些姑娘们不仅不需要买衣服、日用品、化妆品等等,每个月还有二两银子的零花钱随便用。大家记不记得刘姥姥家一年所有人的吃穿用度是多少钱?是二十两银子。这样一对比,贾府的姑娘们既不需要操心平时的衣食住行,每年还能拿到二十多两银子零花,过年过节还另外有一份钱。

在清代,满族的习俗里就规定未出嫁的少女地位非常尊贵,无论家里什么人,都要尊称她们为“姑奶奶”。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格局下,小姑奶奶得帮衬着母亲持家,可以说在家里也是“手握实权”的。
还有一点,根据史料记载,清代末年的时候多战乱,男性能去打仗的都被征兵了。那么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就落在那些留在家里的姑奶奶们身上。因此那时候,熬到三十出头才嫁人的姑奶奶不在少数。
跟汉人家庭不同,满族的“姑奶奶”们是可以外出采购的。京城的大街小巷里,也可以见到这些“姑奶奶”的身影。就算是出嫁了,她们回娘家时也一样备受疼爱。每每回家探望,娘家人依然会亲切地称她们为“姑奶奶”,她们也依然会享受到以前那份尊重。4 探春作为“姑奶奶”可以行使管家权力
不仅老舍父亲家的“姑奶奶”是个厉害角色,《红楼梦》里的“小姑奶奶”们也不容小觑。大家还记不记得《红楼梦》第五十六回的故事情节吗?这一回的标题叫做“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我们先看看探春这位“小姑奶奶”在协理大观园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首先,她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探春的舅舅赵国基去世了,在亲舅舅的丧葬银子上,探春跟自己的母亲赵姨娘产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但探春坚守住了贾府“旧例”,不因为是自己管家就对舅舅的事情网开一面。能敢于直面与自己的生母发生冲突的,在那个时代真的并不多见。
其次,探春在节约整个家族的开支上下足了功夫。原来宝玉、贾环、贾兰三个人上学,每人每月都有一份额外的点心钱和纸笔费用。于是,探春做主把这项开支给砍了。为什么呢?这项开支其实并没有“专款专用”,银子实际最后的得主是袭人、李纨和赵姨娘三个人。而她们三个本身就已经有各自的月例银子了,再拿一份额外的无疑是给贾府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除了这一项以外,贾府各位姑娘每人每月额外还有二两银子的“脂粉费”,与此同时她们平日里用的脂粉又是贾府统一采办上来的。探春很敏锐地发现这笔开支根本没有必要,因为她们每个人都还有二两银子的月例,那笔“脂粉费”完全可以取消。

第三,探春高瞻远瞩,在贾府实行了实行承包责任制,这样就让“花费大挣钱少”的贾府多了一项补贴。这是探春依照赖大家管理园子的方法实行的,大观园里的池塘、稻田、竹林等等本身都有可利用之处。而让众婆子、媳妇将这些可用之地承包起来,尽己所能去经营,这样每年不仅自己家能有多余的营收,还能给贾府上交一笔银子。
探春这些作为,充分展示了一个大家闺秀良好的文化素养、缜密的思考能力以及超强的执行能力。

那么另外一位“小姑奶奶”薛宝钗也展示出了自己过人的一面。她不仅知识渊博、博闻广识,情商在众姑娘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第五十六回里,宝钗对众婆子们说的一段话里,就可以看出她的“话术”是多么高明:
宝钗笑道:“妈妈们也别推辞了。这原是分内应当的。你们只要日夜辛苦些,别躲懒,纵放人吃酒赌钱就是了。…… 你们一般听见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托我照看照看......倘或我只顾恶小分,沽名钓誉,那时醉酒、赌博,生出事来,我怎么见姨娘?你们那时后悔也迟了,就连你们素日的老脸也丢了。所以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你们之利,岂不能行无为之治,分他们之忧。你们去细想想这话。”

这一番话,言辞选择既柔和又谨慎;既点明了“你们再喝酒赌博闹事是不对的”,还道破了“用业余时间搞搞副业,只要用心尽力,大家都有好处”。众人听了她这番话也欢欣鼓舞,齐声说“姑娘说得很是”,并且当场表态一定会尽心竭力。
其实我每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都不由自主会想起王熙凤的治家之道。个人认为,凤姐的手段很高明,但是过于“铁腕”了;而宝钗的言辞温和,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同时,她也能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替他们考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项新指令就会更加容易地被贯彻下去。
每每这样思索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假设:如果凤姐执行的也是“刚柔并济”的治家之道,是不是得罪的人会少一些?5 从探春这样的“小姑奶奶”来看旗人未出阁女性的权利
《红楼梦》里贾府的闺阁小姐个个都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而在清代时,旗营家的女性都必须受到非常严格的家教,从小就培养她们知书达理、诚实待人、礼让恭谦、心中需要有规矩分寸。虽然女性不能跟男性一样征战沙场,但是在社会行为当中也不能够有失格失礼之处。

我们在上文当中也提到过另外一点:那就是旗人家的女孩儿从小要学着持家、理财,在家庭管理上要辅助自己的母亲,因此家里的父母兄弟都很尊重她们。就算出阁以后,再回到娘家也依然很有地位,家里人都会喊着“姑奶奶回来了”去迎接。娘家“姑奶奶”在家管事,说的话比自己的伯父、叔父都管用,可见“女亲”们在家中是很有权威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跟大家聊的依然是满族女性的地位问题。诚然,在清代男权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一味强调满族女性的地位,是不客观、也不合适的。正如我一直以来坚持的立场一样:看待一件事物,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追根溯源,并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去分析其中的方方面面。
文化、社会、历史如此有趣,正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万花筒,向世人展现的一切往往都包含着多层因素和现象。在下一篇文章里,我就会侧重这个问题里的其他方面。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0-12-21

奇闻&笑话板块欢迎您(・ิϖ・ิ)っ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