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军:孔门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杨树军:孔门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转载美文]杨树军:孔门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1-07 0


【杨树军专栏】
孔门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原创作者|杨树军
孔子3000弟子、72或77贤人的说法流传很广。3000肯定是个虚数,70几也就那么个意思。今天的学校未必拿得出20多年前完整的学籍档案,孔子离今天已经2500年了。
《论语》中有名有姓的学生是20几个,《仲尼弟子列传》中列出了30几个,多半只有名字,其余的更不清楚。而真正被孔子挂在心上的可能就是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里的10个好孩子。
孔子64岁时第二次来到卫国,当时卫国的情况是一地鸡毛。这种情况下,孔子他们很难有什么作为,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一走了之,但孔子似乎没有离开的意思。学生们议论纷纷:咱们老师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们议论归议论,谁也不敢直说,子贡爱出风头,说自己去问问。“老师,您打算留下来帮助卫君吗?”如果子贡这样问了,他就不能算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
“伯夷、叔齐何人也?”子贡这一次跟老师探讨的是伯夷、叔齐的心理轨迹。伯夷、叔齐推位让国,人格高清,跟卫君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孔子对此赞不绝口——学生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见《论语7·15》)
子贡肯定是孔子可以倚重的人。作为言语科的优秀毕业生,他能说会道、办事能力极强——他曾经像一只鲇鱼一样,往几个国家转了一圈,便把天下搅动了数十年。最神奇的是他还是一个做生意的天才,所谓的“儒商”是要从子贡那里论起的。他提携同学,尊敬老师,孔子后世的圣人地位可能有一半来自子贡。
子贡是孔子最重要的学生之一,但他跟言语科的另一位优秀代表宰予一样聪明有余、不守本分,在精神上与孔子并不匹配。
子夏是孔子年轻代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也是“文学”科的课代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诗经》里的话,子夏问孔子它想表达什么?孔子说就像画画前先打好白色底一样,子夏接着问:“礼后乎?”就像一个人应该以“礼”打好底子一样吗?这话当然合孔子口味了——我们可以讨论《诗》了。(见《论语3·8》)
“讨论《诗》”是孔子颁发给学生的最高奖赏,这应该就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子夏学业成绩优秀,对后世影响也很大,但他在孔子心里的排位并不靠前。
另一个不受待见的优秀学生是冉有——他可能是孔门弟子中最有治国才干的。在一次与齐国的战争中,鲁国大胜,那一次鲁国的将领就是冉有,正是这场胜仗为孔子结束流浪日子回国创造了条件。但孔子曾公开宣布——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跟冉有比起来,子路的才能稍逊,但他似乎一直都是孔子最亲密的弟子。
子路曾经是一个问题青年,穿着奇装异服,几乎无恶不作;他与孔子的首次见面是从他对孔子的凌暴开始的,但他原本是一个极具慧根的人,他的人生一直都缺乏一个拯救者,现在孔子来了……子路心服口服,随即换上了儒服,并成为孔子最忠诚的弟子。
子路胸无点墨、嫉恶如仇,离孔子最近,挨骂也最多。他最大的才干应该是镇国家、抚百姓并进行战争支援,而非战场杀敌。卫国发生内乱时,因为某种道德绑架,他做了一个逆行者。在与敌人面对面的拼杀中,他死的既不体面、也不值得。
子路学问不精,智商一般,但他“片言可以折狱”,穿着破皮袄跟有钱人站在一起依然可以神情自若。子路身上的某种东西暗合了孔子的气质,尽管挨骂最多,但子路一直是孔子最信任的人。
“德行科”里都是好孩子,这就是孔子的“德育为首”。其中的颜回就像是孔子唯一的亲生儿子。颜回究竟有什么好,我们也不太清楚。他住在陋巷,生活艰苦,却不改其乐,最大的优点就是好学——孔子甚至说他的学生里真正好学的只有颜回一个,颜回死后就没有了。好学只是一个态度问题,学的怎么样呢?在孔子那里这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孔子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好学。
孔子自己就是一个“无为者”。这一点他甚至超越了以“无为”著称的许多道家人物,他们打着无为的旗号,真正的目的是——无不为。
除了好学,颜回可能比我们在《论语》里看见的更聪明。某种意义上,孔子跟老子的不同,就在于其明知不可为仍为之——除了继承孔子的“无为”思想,颜回似乎天生就具备了某种超然气质。
孔子心里好学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作为那个下雨天没伞的孩子,孔子一直在拼命往前冲。在此期间,他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坚定的支持者,而他的“灵魂伴侣”似乎就只有子路和颜回两人。
有教无类成就了孔子的伟大,但他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对师生关系的理解。
《论语》里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细节。公西华要到齐国出差,冉求想给他母亲申请一点补助,孔子同意了一个数,冉求嫌少,孔子也同意增加,冉求借机补助了一大笔。孔子很不满意,说公西华家不差钱,真要帮也帮助那些最需要的人。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公西华出差为什么要孔子发补助?事情应该发生在孔子在鲁国出仕那几年,冉求在孔子家里做总管。其中似乎透露了一个信息:学生工作,工资是孔子代领的。这是最早的人事*****吗?或者他们师生的关系已经亲如一家了?(见《论语6·4》)
在我们的传统中,师生关系通常都是一辈子的事情。孔子的意义之一在于他对学生多元的评价方式。他的学生,或鲁或直或愚,孔子坚持广收并蓄。
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我们没法学,他的启发式教学我们也学不会。在应试教育通杀的时代,班里品行突出的“颜回”们正在被我们嫌弃。谁的才干最突出?孔子心里当然有数,但能干的不一定是好学生——孔子一直都有自己的标准。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在学生面前是什么形象?这两个问题是有差异的。《论语》里称道孔子的地方不少,有真也有假,但里面孔子出丑的场景肯定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就像司马迁描写高祖刘邦屡次三番耍流氓的细节可信度极高是一样的道理。
孔子有开心的时候,有尴尬的瞬间;有让他激赏的好孩子,也有叫他恼羞成怒的坏学生……比较而言,气急败坏的孔子更真实可爱。大部分时候,他是一个不苟言笑的家伙,就像他在自己惟一的儿子伯鱼面前那样。但他创造了一个巨大空间——学生在那里可以畅所欲言。孔子的真正魅力在于他的雍容气度,以及不合时宜的精神世界。
孔子的学生数量不是重点,真正重要的是他的价值观影响到了多少人,他们对我们民族的气质与性格又有什么影响。
周润发和周迅演绎的那部《孔子》却把发力点落在了情感上——那显然是浅了。孔子有一个“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或者说那就是他的价值观。
孔子学生无数,他们有的贵为帝师,改写了历史;有的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大家;也有的人生惨淡,甚至死于非命……他们以孔子为师,以大道为宗,孔子对学生、对后世的真正影响是他的道。
73岁时,孔子依然诸事不顺。礼坏乐崩从很早就开始了,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会不会好。今天遥望孔子的意义在于——即便什么也改变不了,我们还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内心,在心里自我重现传统中国式的美好时光。
作者简介:校长,已出版作品包括《子曰·我曰》《村里最好的学校》等。
(本文为杨树军校长原创投稿)

际遇之神

奖励

突然被神秘光线击中,坠入时光隧道,获得1DB1猪头术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