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小时候挨揍的日子——谨以此文哀悼敬爱的母亲。文|张三平
母亲,开始是一首生命的序曲,落幕是一首凄美的挽歌。公元2020年12月3日16时8分,我敬爱的母亲走完人生最后的时刻,享年88岁。我的娘亲大人:五十八年前,孩儿有幸与您结缘。今日,缘尽此生! 您我就此别过,您一路走好!从此,我的人生没有来处,只剩归途。此刻,您曾经不屈的生命了无生机,静静的躺在黑幽幽的棺木里,露出安然慈祥的面容。我久久望着您沉睡的脸,哀思肆意,无法释怀。很想写篇泣拜家慈的文字,然近日精神恍惚,文思干涸。三平曾写过一篇与母亲相关的小文,今日挥泪留存,以祭奠我勤劳一生的娘亲。为老母亲八十华诞庆贺
我的父母都是文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我家兄弟五人,还有一个小妹。在我生长的过程中,父母对我的教育最惯用的手段就是揍。偶尔想起小时候自己挨揍的事情,真是回味无穷。尤其是在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后,自己升级做了爷爷,再来品味,留下的全是美好的回忆,令人陶醉。老母八十岁生日留影
父亲木讷而本分,从来没有动过子女一根手指头,也几乎没有对儿女大声呵斥过。母亲短小精悍,动手能力特强,打孩子基本上是一个人独立操作。当然也有一两次惊心动魄,母亲无法完成女子单打时,曾经呵令父亲协助合围抓住我,捆绑后再狠揍。小时候对错的标准就是是否挨揍。母亲瘫痪后儿媳陪伴左右
母亲瘫痪后儿子为娘洗澡修脚指甲
我不是一般的顽皮。小错天天犯,大错不重样。像偷摘人家的瓜果、打破同学脑袋之类的事情,基本上可划入小错之列。由于老挨揍,每次闯祸挨打的时候,就特别记恨。我曾经有本变天账,记录着挨打的时间和事由。但初中毕业前,挨揍的日子远离了生活,变天账本也就随之消失。故事的开头往往平淡无奇,但剧情的发展往往高潮迭起。六七岁时扯猪草,玩耍到天黑时随便扯几把,在草下放几根树枝支起来应付交差,结果猪挨饿我挨打;八九岁时,带领十来个伙伴野外过夜,别家大人找不见孩子来我家告状挨打;偷拿工厂的桐油,半夜在村口点火做路灯挨打。母亲弥留之际
好几件挨揍的大事可记入我的传记:十来岁时,有次花大半晚锯掉一台压路机的铜管,制成火木仓木仓管;趁修理拖拉机的人不注意,拿走人家的轴轮做成滑板车,试车时三个战友光荣负伤;还有,率众砍倒村里的大树烧木炭,用来提取做火药的原料,成功研制出火药若干和火木仓数把。到后来,求知欲不断增强,我花样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母亲的打人手法推陈出新,炉火纯青。每次尝试新的冒险后,就要琢磨应对母亲的新打法。与母亲斗智斗勇,智慧迅速提升。后来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那些难题,都能迎刃而解。母亲误打误撞却奠定了我发散思维的童子功。母亲弥留之际
我自知屡教不改,因此需要时时提防挨揍。好在三平我从小反应机灵,身手敏捷,眼看即将被生擒时,要么急中生智褪掉上衣,要么扑通跳进池塘里,躲过去好几回。我挨打时从来不哭,从不认错,也不下跪,父母无可奈何。如果我的孙儿们看到这里,以爷爷的经验,首先认错为佳。为什么挨打时我能够威武不屈?即使荆条打断,棍子打折,也从不认错?是因为每当挨打时,我就想起了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小孩子的思维方式大人很难把握。当然,如果我的父母能够有一点点文化,对我种种行为加以科学引导,说不定我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母亲弥留之际
有如此顽皮的孩子,真是难为了父母。他们没文化,儿女多,家里穷,事情杂,劳动辛苦,生存压力大。他们没时间做和风细雨的思想工作,也不知道还有写检查这样的挽救路数。儿子淘气犯错,除了打还能有什么办法?好在其他兄弟没这么淘气,父母打孩子之余还可以有时间劳作。母亲弥留之际
那些年,一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成长的道路固然崎岖,但父母的爱一直陪伴着我。二老虽然不识字,但很明理,虽无言传,但有身教。在他们眼里,孩子不打不成器。母亲的严厉管束,使我懂得了礼数规矩,是非曲直。使我有所畏惧,不敢妄为。让我生活平安顺畅,事业小有所成。母亲弥留之际
数十年来,自己能有扎实的作风,慎微的习惯,处事的敬畏之心,得益于刻骨铭心的揍,我引以为豪,受用不尽。那时候多么美好,挨打的日子多么幸福。家父去世多年,现母亲驾鹤西去,现在好想有娘再揍我几下,以警醒未来的路。此时此刻,祝天下所有父母身体健康!雄风常在!母亲驾鹤西去
作者张三平: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教育部国培专家库成员,湖南省特级教师,研究员。
文章来源:《邵阳三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