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高端细节:孙悟空一个筋斗,恰好是东土到西天的距离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西游记》高端细节:孙悟空一个筋斗,恰好是东土到西天的距离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经典转帖]《西游记》高端细节:孙悟空一个筋斗,恰好是东土到西天的距离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1-30 0





《西游记》开篇云: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李卓吾批语曰:“释厄”二字着眼。不能释厄,不如不读《西游》。
“释”可解释为释放、解脱,“厄”则指的是困境、心魔。读完西游释厄传,如果不能消除心中的魔障,只当作神话小说来读,那真是浪费了吴承恩之苦心。
带着这样的意识读西游,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不多不少,这恰恰是东土大唐到西天灵山的距离;
《内经》云: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孙悟空的金箍棒,刚好是一万三千五百斤; 《大佛顶首楞严经》有七十二相之说,孙悟空就有七十二般变化。

毫无疑问,《西游记》中大部分的“定义”,皆是有迹可循的,均带有一定的暗示指向意义。甚至细细论来,唐僧、孙行者、猪悟能、沙悟净、白龙马五人一体,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具体方面。
孙悟空代表“性”,唐僧代表“心”,猪八戒代表“欲”,沙悟净代表“趣”(谐音“取”,取向),白龙马代表“志”。

我们先来说沙悟净的“趣”,即取向。沙僧在未遇见唐僧之前,先是天上的卷帘大将,其后因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间,成为流沙河中的妖精,他的“取向”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变化,成为妖精后,他吃人不眨眼,原著中有一段关于沙僧自述的描写:
饱时困卧此河中,饿去翻波寻食饷。樵子逢吾命不存,渔翁见我身皆丧。来来往往吃人多,翻翻复复伤生瘴。你敢行凶到我门,今日肚皮有所望。莫言粗糙不堪尝,拿住消停剁鲊酱。——第22回

甚至沙僧脖颈上戴的项链都是九个骷髅,沙僧彼时是“恶趣”,可后经菩萨点化,唐僧收他为徒后,他的“取向”立刻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这一点从第23回的“四圣试禅”中沙僧的回答中可以看出:
沙僧道:“你看师父说的话。弟子蒙菩萨劝化,受了戒行,等候师父,自蒙师父收了我,又承教诲蒙,跟着师父还不上两月,更不曾进得半分功果,怎敢图此富贵。宁死也要往西天去,绝不干此欺心之事。”——第23回

人有“恶趣”、“雅趣”之分,乃人性之需求,而这种“取向”一旦成立,便“立之弥坚”,这也是为何取经途中沙僧的戏份最少,因为他情性最“坚”,毫不动摇。

白龙马之“志”,亦不消多说,它一路上驮着唐三藏走过千山万水,从未懈怠,欲做大事者,岂可无此志,同理,这份志向“坚定”,故而书中白龙马的戏份也不多。
“释厄”的重点来了,那就是孙悟空、唐三藏、猪八戒,他们三人是《西游记》的重中之重,也是指引读者开悟的关键。
孙悟空代表了“性”,佛语有云:自性无所挂碍。做人若能率性而为,便能自在,自在便是解脱,此是悟道的根本途径,纵观孙悟空取经途中,一直在率性而为,自己心中怎么想,他就怎么做。

比如第28回“花果山群妖举义”,彼时孙行者因“三打白骨精”被唐僧撵回花果山,却看到猴子猴孙被猎人捕捉,或被剥皮拆骨,或被下饭食用,或被拿去跳圈做戏、翻筋斗、竖蜻蜓,孙行者大怒,他当即施展法术,刮起一阵猛烈狂风,将成千猎人悉数打杀:
那群猴,狂风过去,听得大圣呼唤,一个个跳将出来。大圣道:“你们去南山下,把那打死的猎户衣服剥得来家,洗净血迹,穿了遮寒;把人的尸首,都推在那万丈深潭内,把死倒的马拖将来,剥了皮做靴穿,将肉腌着,慢慢的食用;把那些弓箭木仓刀,与你们操演武艺;将那杂色旗号,收来我用。”群猴一个个领诺。——第28回

孙悟空很纯粹,不论是他的恶,还是善,都是纯粹的,心中怎么想,他就怎么干,随心随性。

猪八戒却是“欲”的化身,他对酒、色、财、气皆有很深的执念,重欲之人,必然心性不稳,所以我们看到,在取经途中,唐三藏稍微遇到点灾难,猪八戒便提出要散伙,各回各家,他继续回他的高老庄当女婿。
唐三藏则是“心”的化身,而人的心,总是被“性”和“欲”纠缠,这也是为何《西游记》中大部分的对话篇幅都放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三人之间,吴承恩是用这种隐喻的方式来度脱世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打白骨精”,唐僧是相信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的,所以先后孙悟空打杀白骨精变作的女子、老妈妈、老公公,并对唐僧解释:“他们都是妖精变化来害你的”,唐僧都相信了,可这个时候,“欲”开始发挥作用了,它开始扰乱“心”:
唐僧闻说,也就信了,怎禁那八戒傍边唆嘴道道:“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耳目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傍。——第27回

西行路上,唐僧(心)、孙悟空(性)、猪八戒(欲)三人之间,这样的例子很多,纵观西游前半部分,唐僧念的大部分紧箍咒,都是猪八戒怂恿挑拨的,这个现象禅意深远。

举一个现代点的例子,有些人想要制定计划,趁着下班空闲时间,培养些兴趣爱好,或画画、或练瑜伽、或健身,可一旦真正实施的时候,突然就出现了阻力,觉得还不如在家躺在沙发上看看电视,刷刷手机,最后直接放弃了之前的计划?
唐僧明知孙悟空有火眼金睛,也知道他有精确辨别正邪的能力,可猪八戒一开口,立刻就会带偏他的思想,何也?诸君深思。
更有意思的是,西行路上猪八戒频繁说丧气话,动辄挑拨唐僧和孙悟空的关系,后来的事实也频频证明猪八戒是错的,可唐僧依旧对猪八戒“信任有加”,何其好笑。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其实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一路上遇到的各种妖魔,皆是人修道、悟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魔”。
这也是为何很多读者感到奇怪,《西游记》的章回名很多都跟情节无关,而是看不懂的禅语,譬如第30回,回名乃是“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第33回“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第56回“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第58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
孙悟空代表的“性”是悟道的关键,诚所谓“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孙悟空率性而为,天然具有悟道的潜力,故而须要“以行制性”,让性归于正途,否则十万八千里,一个筋斗便能到,何须用十四年时光取经?用修行来制性,才是孙悟空取经的真谛。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堕入凡尘,一念得道解脱,若是念对,真经就在心中,西天与唐土之距离,就像孙悟空翻个筋斗云那般简单,若是念不对,唐土至灵山的距离,又何止十万八千里......


际遇之神

惩罚

只看帖不回帖,被楼主用板砖拍趴下了,缝两针用了DB3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1-01-30

奇闻&笑话板块欢迎您(・ิϖ・ิ)っ

鹤皆

ZxID:570000

等级: 记者主编
配偶: 散照
爱生活 爱猴岛论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1-01-30 0
奇闻&笑话板块欢迎您(・ิϖ・ิ)っ
ぅ小偏执

ZxID:65501403

等级: 上等兵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1-02-01 0
路过看看踩一踩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