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赓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他们担忧,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城市化浪潮的推进,我们的城市会不会在日新月异中迷失自己?守望岁月的长河,今天,我们不能不呼吁——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主席在对中国考察之后对城市规划界说:“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太珍贵了,不能允许它们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我确信你们将会遭遇这种危险,你们要用全部智慧、决策和洞察力去抵抗。”20年后的今天,这个意味深长的警告不幸被言中。
北京市规划协会理事长赵知敬说:“全国一年都以多少亿平方米的面积在建设,这个数字不能令人没有紧迫感。从1994年以来的近10年间,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已经不再仅仅是实践的问题。”长城被一段一段地拆毁截断,苏州在世界文化遗产评选中令人失望地落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的千年古城墙一夜之间惨遭摧毁,曾是明代抗倭前线、清代鸦片战争的主战场、宁波商帮的发祥地的定海古城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下被夷为平地,作为北京民居灵魂的四合院几近消亡……我们的城市,正在以远离多样性、差异性和历史文化特色的方式失去记忆。
保存城市的记忆 保护历史的延续
地形地貌、森林水力、河流山脉、居住形态、建筑遗址、公共场所、文化气质、民族情调……城市的记忆无疑是一种复杂的组成。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经济越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就越重要。从保护建筑艺术珍品,如宫殿、教堂、官邸、寺庙等建筑艺术精品,发展到保护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如住宅、作坊等;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建筑,到保护建筑物周围的历史环境,到保护成片的历史街区,再发展到一个完整的古城,这是国际上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发展和认识过程。在历史文化保护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路,而是要求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厮杀声依然回响在耳畔的古罗马角斗场、清冽蔚蓝的多瑙河、清秋远村旷野平芜的圆明园废墟和蜿蜒万里烽火连绵的长城、如蛛网般交织贡多拉穿梭其间的威尼斯水巷……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蜿蜒在城市的每一方土地、每一块石头、每一寸肌理、每一片草坪、每一道天际轮廓线……无数的城市史告诉我们,城市不是历史教科书中枯燥的数字和资料,而是活生生存留于城市空间和时间中的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文化的积淀。
城市的记忆无疑是一种复杂的组成。地形地貌、森林水力、河流山脉、居住形态、建筑遗址、公共场所、文化气质、民族情调……这些是形成一个国家和民族认同性、构成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然而,盲目的建设和更新却往往割断历史的文脉。英国的许多作为产业革命发源地的城市,如谢菲尔德(Sheffield),历史建筑已所剩无几,古城风貌也荡然无存。在德国和奥地利,19世纪末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世俗建筑被拆除,很多情况下仅仅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道路的要求。战争、愚昧和无知给城市带来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及修复对城市造成的伤害是同样深重的。
失忆的城市将失去魅力
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历史是复杂的,可是往往也如此简单。
今天,只有在经过了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时代传递下来的信息,是历史记录的真实载体,文献记载无论多么动人有趣,在客观上都不可能比得上历史遗物的真切实在。承载与存留、拯救与跨越、追溯与见证,城市未来的脉络其实就保存在城市的记忆中。
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感慨地说,近年来我们的城市发展非常快,城市建设风格却整齐划一,城市面貌的趋同意味着城市记忆的消失。这种现象是全球性的,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城市记忆构成元素受到损坏乃至毁灭后而产生的综合性后遗症所致。诸如:城市建设忽视了城市的地理环境,照搬照抄外来模式;城市不分规模、性质,原有的文化情调、人文环境全被当作过时了的东西抛弃干净;对旧城区不作具体分析,均当作城市发展的绊脚石统统毁掉;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看齐,城市轴线拉得尽可能长,为了气势而不顾周边环境一律采取对称格局;把高层、超高层当作城市现代化极为重要的标志,硬撑硬上,致使城市轮廓线混乱无序,并对城市生态景观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城市环境雕塑由于缺少严格把关,往往在造型、尺度、色彩、质感乃至加工工艺、基座处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城市文化品格的印象,等等,问题俯拾皆是。
我国《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人文景观。但是,由于我国的城市大都是以旧城为中心渐渐发展形成的,城市的旧区一直是城市的生活和经济中心,有着很好的区位优势,很多旧城区位于房地产商愿意出高价争夺的黄金地段。许多有影响的国内外投资者在这个时期纷纷介入旧城改建项目。然而这些地区恰恰是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最丰盈的地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改造的欲望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对城市的历史建筑、文化形态和城市记忆的保护与延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建筑创作从寻找城市开始
保存城市的完整记忆,就要控制好城市保护区和改建区之外的全新开发区,与城市整体风貌统筹考虑,以形成城市记忆中的新篇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明贤强调要在城市建设中把握好城市形态的走向:“控制好城市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特别是风景资源的利用。城市的自然环境与风景资源是城市本身固有的最本质的特色所在,要尽最大可能保留和维护其原貌,在自然景区以不建为上策、少建为中策———这是城市记忆中的永恒部分。控制好旧城区和建筑文物保护区的范围,并使其与周边环境有最佳的过渡、衔接关系———这是城市记忆中的核心部分。控制好城市改建与整建的中间区带,要强调‘拆’与‘建’的互补关系,强调‘镶嵌式’的规划与设计,强调该城市中间区带的整体和谐与整体美———这是城市记忆延续中的更新部分。”
建筑界有一句被建筑师们经常重复的话:“建筑创作从寻找城市开始。”以统一和分裂、有序和失序、进步和衰落轮流交替的模式为特征和标志的中国城市史到了21世纪,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反思和再反思的阶段。回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得不由衷感叹:在很多时候,忘怀其实是一种超乎我们所能负担的奢侈,而忽略则是一种来自心灵的虐待。
请保留我们中国唯一值得保留的东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能被世界上这种肤浅的文化给冲掉,保留中国最后的一块净土,人人有责。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