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color=#66ff66][font=verdana][font=arial][table=100%][tr][td][b][font=verdana][attachment=2740834]
油画《坚忍卓绝——2008·五月记忆》创作中[/font]
[font=verdana]四川汶川地震过去将近一年了,为了再现气势恢宏的抗震救灾场面、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江西省文联组织国内几十名画家创作了巨幅油画《坚忍卓绝——2008·五月记忆》。5月8日,江西省文联将把捐画所筹款项捐给四川灾区,用于江西省对口援建的四川省小金县的灾后重建。此后,作为“相约北京2009”的重要项目,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计划于5月11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坚忍卓绝——2008·五月记忆”展览,作为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纪念活动。[/font]
[font=verdana]这幅油画长51.2米、高2.28米,寓意汶川地震发生的时间,分为山崩地裂的灾难时刻、众志成城的救灾时刻、八方支援的重建时刻、举国哀悼的悲情时刻4个部分。在颜色基调上,整幅作品由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构成,如以解放军的绿色表达生命的颜色,用救援部队身上夺目的黄色表现救援时刻,以国旗所映照的一片红色表现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font]
[font=verdana]兵团作战完整呈现赈灾全景[/font]
[font=verdana]巨幅油画的创作人员达80余人,主创团队包括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画院、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和专职画家,后来又陆续有全国的画家加入创作。“起初江西省文联组织了省内的画家进行创作,后来发现力量远远不够,便邀请了国内江西籍的画家一起参与,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大幅、重要题材的创作,现有人员仍然不足,于是邀请中国著名的画家以及从海外归来的画家参与,提意见做修改。”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副总经理万纪元表示。[/font]
[font=verdana]“这么多人参与进来,怎么协调、怎么统一,成了创作最大的难点,毕竟几十个画家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比一个人或几个人共同创作一幅作品要难得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章仁缘说道,“兵团作战、统筹指挥、妥善安排,在此次创作中起了重要作用。”[/font]
[font=verdana]在创作过程中,首先由一班人根据构思完成草图,为的是保证油画的整体感,再由一部分人把草图放大到大稿上,然后由画家描绘细部。他们把整幅油画分成了28块画面,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完成不同的板块。[/font]
[font=verdana]“一组画里只靠一个人不行,必须依靠整体的力量并肩作战。这时沟通、配合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把个人的想法传递给伙伴,使得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艺术方向努力成了关键问题。在巨幅油画的创作过程中,我感到大家配合的很好,把兵团作战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回忆起创作过程,章仁缘说道。[/font]
[font=verdana]创作巨幅油画,画家们面临的不仅是大尺幅的挑战,在创作方法上也出现了诸多新问题。“有一个人物特写,光头部就有1米长,这在平时的创作中是没有遇到过的。而且要画得贴近生活、生动鲜活,在表达技法上就要跟平时的创作有所区别,形式手段也要发生变化。所以创作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章仁缘表示。[/font]
[font=verdana]“这幅油画的最大特点是,非常完整地表现了汶川地震。完整的主题、完整的构图、完整的画面充分再现了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场面和人们万众一心的救灾精神。”万纪元说道。[/font]
[font=verdana]专家指导反复修改创作精品[/font]
[font=verdana]“在画面上,我们看到从灾难发生到救援,到灾区人民表达感激之情,到举国哀悼,场景逐次展开,鲜活的人物形象随之出现,构图宏大而布局严谨,色调鲜明而和谐,笔触与肌理效果变化有序,形象塑造真实而生动,油画语言以其坚实、厚重的造型而扣人心弦。”邵大箴在为画册写的序言中如是说。[/font]
[font=verdana]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得到很多著名画家、理论家的指导。草图完成之初,便被拿给靳尚谊看。“草图很长,我们便把画铺在靳先生画室的地面上,靳先生则弯腰低头,仔细看了几个小时,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我们都非常感动。” 章仁缘说。江西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李晖还记得靳先生的话:“创作大场景油画作品,构图和透视不宜变化太大,要注意画面的情节展现,不要到处都是中心,一定要有主次之分……”[/font]
[font=verdana]詹建俊也曾亲自去南昌看过油画的创作,并且在生病的情况下待了一个星期,也为创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font]
[font=verdana]“坚忍卓绝”的画名出自陈丹青。这幅画原名《大爱中华》,陈丹青看了整体创作后问能否改一下画名,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坐到椅子上,点着一支烟,思索了一会儿,提笔写下“坚忍卓绝”4个字。他解释道,“坚忍”代表人民,“卓绝”代表党和政府。江西是陈丹青当年上山下乡的地方,那个特殊年代的插队生活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为此陈丹青在创作现场挥毫写下当年插队的地名,并饱含深情地书写了“想念江西老朋友”。[/font]
[font=verdana]满怀激情夜以继日连续奋战[/font]
[font=verdana]画家创作的地方是江西省文联的礼堂,此前很多省内外的活动都在这个多功能厅里开展,但是为了创作顺利进行,文联拆掉了镜球灯等原有的部件,安装上绘画所需的灯具、架子和设备,营造出创作的氛围。[/font]
[font=verdana]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郜海镭说:“原本冷清的省文联变得一片沸腾。60多位画家集中在600多平方米的油画绘制现场,饿了吃盒饭、渴了喝开水,累了睡在地板和沙发上,既交流切磋,又深入探讨,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创作的岁月。大家把这次创作当做表达爱心、展示才华的舞台,不图报酬,只求奉献。”[/font]
[font=verdana]“时间很紧,如果草图完成不了,大队人马就得干等着。但我们又不想草草了事,于是就抓紧时间,夜以继日地工作。”负责草图勾画的章仁缘说。[/font]
[font=verdana]“每当走进创作室,我都会被画面震撼,其实不管你是不是参与创作,都会被当时的场景感染。那种工作氛围能把人立刻吸引进去,使自己不得不为之工作。”参与创作的江西画院创作交流中心主任冯杰表示,“大家心里都想为灾区多做点事情,从早上7点一直画到深夜,那种投入无法用语言表达。”[/font]
[font=verdana]专职画家肖炜说:“这是近30年来江西美术界首次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创作,每个人都满怀热情,拿着饱含痛楚的画笔进行创作。”[/font]
[font=verdana]“在这幅作品里我们分明看到了艺术家关注人民命运,与大众、祖国共甘苦的思想情操与艺术境界。不用说,也是在抗震救灾中惊天动地的事迹,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灵经受了洗礼与净化,精神得到了升华。”邵大箴的评价点明了这次创作的非凡意义。[/font]
[/b][/td][/tr][/table][/font][/font][/backcolor]
[ 此帖被言少在2009-05-11 21:4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