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 一个心眼,十倍机会一、有心眼才能不断获取信息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第01讲 一个心眼,十倍机会一、有心眼才能不断获取信息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第01讲 一个心眼,十倍机会一、有心眼才能不断获取信息

楼层直达
惡魔印記、

ZxID:7530612

等级: 中士
请叫咱 宇少 。。。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6-30 0
第01讲 一个心眼,十倍机会一、有心眼才能不断获取信息
[b][font=楷体_gb2312][size=4]说这个话题,容我先和大家“吹”个“牛”。也就是2005年中秋节,我使了个心眼,花900元送出市值近万元中秋礼品的事。

  这个行动得益于2005年我偶然中看到的一则报道,说是许多中秋月饼厂商中秋节过后把大批积压的月饼报废的消息。当时我就多了个心眼:既然中秋过后要报废,肯定在中秋之日会有“跳楼价”出现。这对我这爱送礼的人来讲自然会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中秋那天上午,我到附近超市转了一圈,果然不出我所料:各月饼厂商在超市大搞“特价”活动,于是我就设了个计谋:一是大量派送月饼,二是在中秋当晚8点15分送抵对方手中。

  我是怎么做的呢?我先在一个超市瞄上了原价496元已落到80元的中秋礼饼盒,等着下午再落价时再买,然后我安排下属通知10个快递人员傍晚5点钟到我公司集合,告诉他们有20份市内快递任务,当天傍晚4点,我再去这家超市,原来496元的礼饼盒果然又暴降到每盒50元甩卖,我说我买多能不能再降?营业员经与厂家电话商量,底线为45元,我一口气买了20盒,回公司后交待快递人员,把这些礼饼盒于当晚8点15分准时分别送抵20个收礼人家中。盒上写到:8月15日8点15分——家圆事圆时也圆。

  当晚,我收到了不尽的朋友的不尽的感谢的电话与短信。真可谓花最少的钱,做了最贵的人情!

  我之所以要跟诸位讲这件事情,并不是宣扬纯粹的标新立异,而是要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凡事多个心眼就多个信息的渠道,信息处处是天机。

  事实证明,要实现成功期待,不是我们没有机会,而是我们的眼睛往往被我们自己的“晕轮”障眼了,我们把我们自己无所不能的脑动力自我束缚了,以致我们把很多本来可能实现的东西变成了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东西。

  很多人看到别人什么事都抢在自己的前面,感到很纳闷:怎么这事我刚刚想到,人家就已经在行动了呢?这是不是暗合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俗语?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因素,另一部分因素在于他对捕捉信息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解,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捕捉信息与知识能力没有必然关系;二是信息利用值讲究的是时效。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

  电视连续剧《亮剑》播出后感动了很多人。其中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恰恰是那个生长于晋中的土老帽李云龙——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怎么就能名扬当年的整个晋冀战场呢?道理明摆着,李云龙就是比那些黄浦军校的人以及日本高级指挥官们多了个捕捉战场信息和把握战机的心眼!

  同样的道理,可以用到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中来。有人说读了MBA不过是最好的管理者,我十分赞同。当然,MBA的管理能力毋庸置疑,但有效的管理是建立在信息捕捉和信息处理之上的,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捕捉上,投资人应该比MBA更强。为什么?道理同样明摆着:因为MBA关心的是如何把企业管理得有条不紊,而投资人不但关心企业的赚钱,还要关心投资的钱是否会赔进去,所以他的心眼自然比不用承担投资风险的MBA多。多在哪儿?无孔不入呗!诚如香港一位富商所说:“每个商务时代,都煅造一批富翁。而每批富翁的煅造,都是当人们不明白时,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当人们不理解时,他理解自己在做什么。所以,当人们明白时,他已经成功了;当人们理解时,他已经富有了。”而这种现象,靠的并不是知识能力,而是他比别人多了一个捕捉信息的心眼!

  再看现在跨国、跨地域的职业经理人多如牛毛,但是有多少个经理人的自发性思维能让总部满意?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之大忌,但多数大企业却恰恰在犯此忌。因为企业经理人的思维被格式化了,他们不是没有采撷信息的渠道与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被某种格式“锁”定了,锁到他们对现在的高收入都感到腻味了的时候,就会萌生“自己玩”的念头!

  兵家常说:“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更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所谓奇,真知灼见出奇效也。真知灼见靠的同样是信息的捕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这篇列传列举了卖油脂的雍伯、卖肉制品的浊氏、奇货可居的吕不韦等,他们都没读什么孔孟知识,但却心眼独具、发挥一己之技,靠经营一般人不常涉猎的“奇货”而致富!

  第二个方面,就是信息利用值讲究的是时效。

  关于信息的时效,我在这里有必要讲一下中国特色管理上的两大阵营的差距: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我比较赞赏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原因就在于它们小。小就是优势!

  有一句话叫“人多力量大”。这并不符合经济规律。读经济学的人肯定读过亚当·斯密的一句话:“越小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我姑且把“政府”比作企业,那么小企业的信息化就取决于老板一个人的意识,只要老板心眼多,意识到什么是可用的信息,什么信息可以提高企业效益,上手就做;不像大企业那样,一个决策案反反复复地讨论、认证,等责任到人了,什么信息也过时了。

  这个道理不论在什么时代都不乏实例。

  说远的,大家都知道近代史上晋商曾有一段辉煌的时期,我撇开创造他们辉煌很大一部分理由始于官爷的归隐,仅说晋中民间的商人,经商的脑子就非同一般。单说清代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粱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他计上心来,便独辟蹊径,连夜行动,掏银子,安排人大量收购高粱。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将库存高粱大量出手。结果高粱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粱欠收,而曹氏商人一家却以奇计获利。你想,如果当时曹氏把这信息透给县里的官员,由官员几经推敲再定夺,情势又会是怎样呢?

  说近的,日本有一个“尿布大王”多博川,他原来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商人,他的商机灵感就是因为他捕捉了人口普查资料披露的250万婴儿出生数。而享誉全美的绿林好汉耳套生产厂竟然是源于其总裁格林伍德小时候在滑冰场里几个朋友争先恐后地向他借由他母亲缝制的耳套而产生的灵感。

  这些例子,让那些大企业老板们乍听起来可能会感觉很可笑,但我要告诉你,真正最有价值并转变成有效的信息,恰恰是被绝大多数人嗤之以鼻而遗弃、却被极少数人捕而捉之并见微知著的信息。社会常理如此,企业管理也是如此。

  反过来,是不是国有大企业就不用多个捕捉信息的心眼了?当然不是!只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信息处理上应该尽快克服阻碍企业发展的程序多、手续烦、人多口杂、办事拖沓之类的老通病,因为如果这些老通病的继续存在,再多的心眼,再好的信息,也是白搭。

  美国大科学家、电话的发明者贝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总走人人都走过的大路,有时需要另辟蹊径前往云林深处,那里会令你发现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和景物。”捕捉信息在道理上与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就好比人人都能见到的空易拉罐,多数人扔掉了,少数人捡了起来。谁曾从空易拉罐中预测到垃圾也将拥有很大的潜在市场?我打这个比方不为别的,仅仅是补充强调一个观点:捕捉信息并不太难,难的是用心捕捉了没有。 [/size][/font][/b]
--﹥> 接受属于自己的平凡,创造力所能及的奇迹﹖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