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妖魔化的上海人】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娱乐时尚星座【被妖魔化的上海人】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被妖魔化的上海人】

楼层直达
╰"矢憶︶ ̄

ZxID:11248868

等级: 中校
     ???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24 0
【被妖魔化的上海人】
[color=#ff6600][img]http://bbs.bdt.cn/UserFiles/Image/1(2715).jpg[/img]
上海人3.0

  2010年是上海世博年,也是上海向3.0时代迈进的关键年份。

  建国后的上海,经历了三次蜕变:

  上海1.0时代,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上海人克勤克俭,一度曾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在往日辉煌的映照下,上海和上海人的脚步也日益沉重。

  上海2.0时代,改革开放后的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伴生的还有物欲至上。房价飙升、股票蹦极……上海的屋檐下,汇集着梦想、成功、财富以及不安与焦虑。

  上海3.0时代,人们期待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意味着,生活在上海的人彼此微笑,每个人都有归属感,上海更加热情、更加包容,成为大气、有活力、真正宜居的国际化都市。而这份城市的荣耀,将属于上海人、新上海人。

  --------------------------------------------------------------------------------

  上海是平的

  上海世博会已经进入了最后倒计时。在世博会的聚光灯下,上海与上海人,同时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对于上海3.0时代而言,拥有新价值观的“新上海人”,将面临着平等的机遇,享受平等的权利,成长为气氛平和的都市里,一个心态平衡的群体

  本刊记者/关军特约撰稿/张鹭(发自上海)本刊记者/万佳欢

  “上海对我来说,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是一片热土,每次从外地归来的飞机一落地,我就提醒自己,这是片值得我奋斗的热土。10年了,我每天早上醒来都如此提醒我自己。”上海艾肯品牌策划公司总经理王启告诉《记者》记者。1999年7月,新疆人王启从广州来到上海,结婚、生子、创业,从此成为“新上海人”。他越来越感受到人在上海的便利,诸如不需要太多的社会关系,办理对公业务时候非常高效,开办公司、缴税、办理劳保等,方便快捷。

  全球化时代的上海人

  “曾祖父母辈开始,祖父母,父母,本人,全部生在上海的,是上海人。”

  “父母都出生在上海或解放前到上海学生意,解放后我国第一次统计人口,并开始登记发放户口簿,开始户籍管理制度,然后,生活在上海并繁衍下一代,现在身份证是3101开头的是上海人。”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籍省市和农村人员到上海打工,支援大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已在上海落户的均为新上海人。”

  这曾是一个网民对于上海人和“新上海人”壁垒森严的定义。而早在2007年,上海平均每3个人中就已有1个是“新上海人”,他们可能来自安徽、山东,但也可能来自韩国、美国,可能是黄种人,也可能是白种人、黑种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人的成分更加复杂起来,更趋于国际化。大量外来人口,包括数以十万计的台商和外籍人士涌入,正稀释和改变着上海人的整体印记。

  一个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紧密相联的“新上海人”群落,在上海转向3.0时代的蜕变中,越来越频繁地浮出水面,使得上海人的界定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上海外企白领冯蔚更看重的是居住年限,她觉得在上海生活五年以上,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就算是上海人了。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干春晖觉得,虽然普通话在上海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但判定一个人算不算上海人,还是要看他是否熟练掌握上海话。“你看,现在普通话越来越普及了,但是在骂人或数钱的时候,一个人要是用上海话,那就说明这是他的母语。”

  知名民营书商路金波则认为,能适应上海的文化并在此自如生活的,都算是上海人。他清楚记得自己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2000年9月11日,“9·11事件”一年之前。他从此成了新一代上海寻梦人,很快完成了从文化人到文化商人的角色转换,也适应了这座城市。路金波说自己对有关“上海人”的争议一直不是很敏感。周围接触的外地人、上海人、外国人的比例,早期是4:4:2,现在差不多是6:3:1了,但大家都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王昊青的观点是,在上海出生并成长,就应该算作上海人了。不过,她也有自己的疑惑:自己的儿子已经上初二了,像他的同学们一样,不大会用上海话流利地表达,这让王昊青很着急:“要是连语言都丢了,还有什么上海人的特征?”

  周立波则认为上海话永远不会消失,特别是他的海派清口正被更多的上海人所熟悉,很多孩子看了他的表演以后都开始学说上海话了。不过,鉴于孩子们在学校上课时都不许说上海话,周立波告诉《记者》记者:“我对这个还是比较有看法的,同学之间还是应该讲方言,一个地方方言的消失,意味着地方文化的消失,这是很可怕的。”

  假若3.0时代来临

  “上海是我去过的,市民们最不喜欢微笑的城市,甚至比香港还要少。上海人不喜欢微笑。我希望上海人能有更多的微笑。”上海艾肯品牌策划公司总经理王启谈到自己对上海3.0时代的期望。他至今还记得一个朋友许久以前的比喻:“我把上海的可以捡到的金子捡到手后,会像扔香蕉皮一样,抛弃这个城市。”而如今,上海是过渡的心理虽然没有彻底消失,但是得到了部分的缓解。

  《上海人底色开始渐变, 1900万人为世博会移风易俗》,这是2010年岁初,各媒体关于世博大规模报道中的一个标题。

  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一场与国际社会文明接轨,从上海大街小巷里发起的消灭“睡衣党”的战争,开展得如火如荼,距离世博会馆不远的小区挂出了“睡衣睡裤不出门,做个世博文明人”的标语。虽然有关的争议也持续不断,但这丝毫不能够影响上海人严肃认真打击穿睡衣上街等“陋俗”的热情。银行、电信等窗口行业,“不说普通话”“态度傲慢”等“陋习”,也几乎会第一时间内被舆论监督曝光。

  上海当然不会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但是一个越来越文明、亲切的上海,将是通向美好生活的第一步。“上海已经接纳了很多。”从上海到美国定居的网友飞燕称赞,她此前曾表示:“我对上海没有感情。好像一场恋爱,遇到美丽精明的对手,时间花了,没有动心。”

  而变化了的,不仅仅是习惯。上海文化学者李天纲一直在强调不同族群间的融合,他强调:“这个‘新上海人’不是指新进入上海的人,它是一个文化概念,如果我们能在这个城市共同体找到一些独特的精神特质,形成一种价值观,如果我们大家又都能对此产生认同,那么我们都可以被称为‘新上海人’。”

  走向上海3.0时代,有着新价值观的“新上海人”,作为一个公民群体正逐渐展示出自己的力量,丰富着既往的“上海人”概念。比如数以百计的上海市民曾走出家门,为了抗议磁悬浮项目而多次进行温和的“集体散步”,不乏理性,但又表现出对自身利益的维护,预示着其强烈的公共意识的觉醒。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王昊青则发现,自己所在的小区,居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较之以往明显增强,“以往的业委会选举基本没人过问,现在大家都积极参与。”

  上海艾肯品牌策划公司总经理王启认为,“新上海人”最需要改变的是“不关心政治、不关心上海人、不热爱这个城市”。具体到他自己,他希望,假若上海3.0时代真的来临,自己的事业能更好一些,会生活得更好一些,希望能够影响到其他人和企业,同时带动和改善身边的同事及其家庭现状,为上海的成长留下自己的脚印。[/color]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0
DB+10

精品文章

???
唇香识女人丶

ZxID:10883443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3-24 0
我很赞同、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