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qq油箱不要再给西南人民再捐款捐水了斑竹请不要删让猴岛的人看看为什么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DNF地下城与勇士转qq油箱不要再给西南人民再捐款捐水了斑竹请不要删让猴岛的人看看为什么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转qq油箱不要再给西南人民再捐款捐水了斑竹请不要删让猴岛的人看看为什么

楼层直达
bbqioo000

ZxID:4343081

等级: 准尉
[fly] 各种游戏各种挂,没有我就草你媽 [/fly]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4-21 0
转qq油箱不要再给西南人民再捐款捐水了斑竹请不要删让猴岛的人看看为什么
用这几分钟的时间去看看
其实我本来不想写这篇文章的,因为写了肯定会引来口水之争的,而我已经不想再去和别人争论什么。我曾经说过,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去颠覆你们二十多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因为生活中很多在你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但后来马上删掉了这句话,因为我不想引来争论,并且改正你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的益处,而不是我不能。

西南大旱,近200天没有下雨了,对西南的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坏了影响,于是乎,广大人民再一次涌现了爱心精神,捐款的捐款,捐水的捐水。这是在汶川地震之后,又一调动全国人民积极性的事情。捐款捐水,属于献爱心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本身并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相反,这是我国人民巨大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但我想说,并不是好的出发点都能带来好的结果。表面上,很多人的善举是在帮助西南的百姓,但我想说,你们的爱心举动使这场灾害的主角政府退到了幕后,而你们的行为并不能给西南的抗旱带来多大的帮助。在某种程度上,你们在帮西南百姓的倒忙。

我不知道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中国的灾害都是突然降临的,突然的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面前。如果说地震我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干旱我实在难以理解。干旱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等到媒体关注的时候已经180多天没下雨了,我不知道媒体为什么不是在170天的时候关注的,为什么不是在160天的时候关注的,而偏偏是在180天以后才开始关注,而且是齐刷刷的关注。难道非要等到180天之后干旱才能算是干旱?180天之后的干旱才能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前两年的河南干旱也一样,等河南的农作物要绝收了,政府突然一下子蹦了出来,说救旱。我就想问,政府早干什么去了?前几天开两会的时候西南的干旱怎么没人来关注?旱情不怎么严重的时候怎么不来关注?农作物还没有绝收的时候怎么没人来救旱?现在出来救旱,能有多大效果?这完全是政府的失责,而你们的热情掩盖了政府的失责。而这种失责不受追究的结果就是在以后,这种事情还会继续发生。四川地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汶川地震之后,对相关官员责任的追究最后不了了之,虽然经过地震之后,四川的学校建筑可能会比以前结实一点,但我想说,当下次的地震不再是四川,而换个别的地方,四川的悲剧依然会再现。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记者采访一个捐助者,问:如果你捐的钱会被人贪污了,你还会捐吗?那人回答说:会的,如果我捐了100,被贪污了90,至少还会有10元能到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手中,而如果我不捐,那些人连一分钱都没有。报道发出后,很多人感动的一塌糊涂。从表面上看,是这样的。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以好人来形容,而不能冠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说过,好的出发点不一定就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果你以为那些受灾的人拿到你捐的那一点钱之后你就成功的帮助了他们,我只能说,你真的很无知,虽然是个好人。因为,你的那一点捐助不是在帮助他们,而是间接的害了他们。因为有些事情由民众来做,其效果真的微乎其微。记得看明朝末年历史时,经常发现四五千的官兵追着几十万的流寇跑,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就大。网易网友说:中央给西南五省下拨1.55亿元抗旱经费。网易网友说,西南五省,拨了1.55亿元,看到都想笑了,五省人口都至少也是1.55亿人,理想情况平均每人一元钱,一瓶矿泉水都不够,沪杭磁悬浮上千亿,只为了节约10分钟,上海世博会,花了4000亿。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我只知道这1.55亿在分成5份,贵州得到的就更少!政府可以拿出4000亿来办世博,上千亿来修磁悬浮,却拿来1.55亿来救旱。你们能拿出多少钱来帮助西南救旱?有政府的能力强吗?政府既然能拿出那么多的钱砸在那些撑面子的事情上,这说明政府根本就不缺钱。如果你们不去捐钱,政府可能会拿出更多的钱去救旱,因为那是它的责任,它顶不住舆论的质疑,西南人民活不下去了最终受伤的是政府。而你们捐的那一部分钱根本不可能给西南人民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更不能补了政府职责的缺。而你们的捐款使政府省了很大一笔钱,没有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所以说,如果没有你们的捐款,西南人民每人可能能拿到100元的捐助,而有了你们的捐助之后,可能每人只能拿到10元的捐助。你们的确“帮助”了西南人民。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个与干旱无关的话题——教育。希望工程办了这么多年之后,依然没有彻底解决中西部的教育问题,很可悲。义务教育,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政府必须要尽的责任,在中国却是个例外。德国在17世纪就开始推行全民义务教育,而日本在明治末年的义务教育入学率比中国2000年的义务教育入学率要高。所以,当别的国家早早就成为发达国家,而中国还在为“小康”奋斗时,不要心里不平衡,这很正常。不要跟我说中国国情不同,我不知道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日本国情”十分突出的国家,是如何成为世界第二号强国的,他们似乎连成为发达国家都没有理由,但他们做到了,事在人为。对于那些“我跟他谈国情,他和我谈接轨,我和他谈接轨,他和我谈国情”的人,我只想说,你的智商,充其量只配在别人把你卖了之后帮别人数数钱。同样,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道理是一样的,你们承担了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却起不了政府的作用,间接的使西部的儿童上不起学。所以,当我国再有人对你说“我国的教育又取得巨大成就”之类的话时,你不应该感到高兴,而应该感到脸红。

我记得在网上无意间看过一个帖子,说美国在7年前就成功预测了中国西南的大旱,而这个预测之前被我国“专家”成功的否定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个预测还说,西南的干旱将会持续十年,而在你们看来,干旱这东西是挺一挺就过去了。我无力去证明这个预测的真假,另外我也以为干旱持续十年实在不大可能。但是,即使持续不了十年,就是持续两三年,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那些捐款的人,假如不幸的是西南的干旱确实将持续两三年,你也能持续捐两三年的款吗?就算你能,假如要真是干旱10年呢?捐钱捐水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西南的干旱难道除了天灾之外,没有一点的人祸?西南地区本身对坏境的破坏没有责任?桉树对土地惊人的破坏力难道对干旱没有影响?大规模的造纸厂对水源的污染不该为干旱负责?如果恰恰是这些东西是西南干旱的罪魁祸首,难道捐水能解决干旱问题?就如同一个人在得了皮肤病之后却希望通过“挠”来解决皮肤问题,这种行为是十分可笑的。就算不是,也应该通过采取河流改道,改善用水方法来缓解旱情,而不是通过捐水和等这些方法来解决干旱。

以前的某一段时间,我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很是绝望,因为我发现这个国家总是作出关键选择的时候选择了错误的方向。而现在不了,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个国家变好了,而是习惯了绝望。记得在人人网上,看过“这就是解放军,是中国人就顶”的视频,我不是在诋毁解放军,而是想说,这个国家的人民太容易被感动了。可以说,你们很多人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民国以前,因为长期的电视剧和电影给你树立了一种意识,三千年以来,统治者都是压制人民的,官兵都是气压百姓的。所以当这种压制稍微放松一点时,你们便以为自己生活在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所以你们不知道崇祯皇帝在自缢钱说过:“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样的遗言,不知道国民党的一支部队为了保护学生军,宁愿自己全军覆没。我太了解这种帝王术了,当你长期将把一群人压制在饥饿状态时,偶尔给他们吃饱一次,他们便会对你感恩戴德。朝鲜就是这样,所以尽管朝鲜人民活的很苦,但他们依然会去感谢金日成,而且绝对是发自肺腑的,我敢保证,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金日成,他们连那一顿饱饭都吃不了。同样,当洪水地震来突然降临时,解放军冲在了第一线,这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有人将其看成一种高尚的行为。你要知道,无论在哪个国家,政府救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当却偏偏在中国成了一种高尚的事情。如果是在美国发生灾害,美国的消防官兵一样会在抗灾第一线,让民众上第一线,他总统不想干了。解放军在救灾第一线,这是他的职责。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将干好本职工作视为一种高尚的工作。

我很讨厌一种感动,建立在死亡之上的感动。记得四川地震之后,余秋雨余大师说:灾民应该继续这种感动。我听了之后感到十分耻辱,因为我高中时候十分喜欢他写的文章,但我不知道他的人格竟是如此的卑劣。建立在死亡之上的感动是对生命的漠视,这种感动是暂时的,而对家属的伤害却是永久的,没有哪个家长希望用自己孩子的生命去换取高尚感动这些东西。所以,当我将来某一天遇到有人溺水需要我下河去救时,我明确表态,不救,因为我没有义务拿自己的生命去为别人的错误负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建立在死亡之上的感动的背后是失责,而感动掩盖了这些。四川地震之所以能造成这么多人的伤亡,是因为相关部门的防震工作做的差,平时的腐败贪得多了。日本地震时之所以没有很多的伤亡是因为人家政府的消防工作做的好,所以日本没有这么多感动人的事迹。所以,当有人再拿这种感动说事时,我只想说,我不需要这种感动。

写了这么毫不相关的事情,只是想告诉大家,并不是好的初衷都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果你真的想这个国家好,让每个人都尽到自己职责就好可以了,想要帮助西南抗旱,监督好政府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好舆论的作用,这就是对西南人民最好的帮助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