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times] 在明尼苏达北部的一个小机场找到杰夫时,他正忙着做起飞前最后的安全检查。杰夫曾是民航飞行员,因为热爱飞行,退休了也闲不住,就成了当地森林救火队的飞行观察员,每天都飞上个把小时,从空中看哪里有森林火灾。我们爬进他那架刚检修完毕的塞斯纳,扣好五点安全带。小机场的起飞很简单,隔着舷窗和跑道边的机场办公室秘书招招手,通过对讲机报告一下航向和预定高度。油门推到底,机身狂抖着开始滑跑,没多远就腾空而起,升入明尼苏达的蓝天。杰夫的目光扫视着机翼下的森林,我则凝视着森林和原野浓绿间那一片片静静的湖水。我在寻找的,是密西西比河的河源伊塔斯卡湖(Lake Itasca)。[/font][align=center][img]http://img2.trends.com.cn/upload/100303/1003031610098710.jpg[/img][/align]
[align=center][font=times] 如果不熟悉这一带的地形,从空中很难辨认这里大大小小的湖泊。极度曲折蜿蜒的河道注入湖中,或从湖里流向远方。最后一纪冰川期时,明尼苏达地区曾被上千米深的冰层覆盖。冰川消褪,将地表铲磨得非常平缓,更留下了1万多个湖泊。19世纪末,高高的烟囱里喷着黑烟的蒸汽轮船已经在密西西比河上来往了70年,从新奥尔良到圣路易城的航道早已成了美国内陆的运输主动脉,但大河源头究竟在什么地方却依然无人知晓。1832年,在负责印第安事务的官员思古卡弗特带领下,一支考察队逆流而上,进入了这片人迹罕至的地域,终于确定了美国父亲河的身世之谜。思古卡弗特是个对印第安文化极有造诣的学者,确定了河源后,他将真实 (veritas) 和起源(caput)两个拉丁词拆开后合并成一个颇有些印第安语境的新词伊塔斯卡,命名了这个鲜为人知的小湖。[/font][/align][align=center][img]http://img2.trends.com.cn/upload/100303/1003031610277350.jpg[/img][/align]
[align=center][font=times] 在这个万湖之地,伊塔斯卡湖实在是极不起眼的一个。我不需要再像亨利那样披荆斩棘,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穿过茂密的森林直通湖边。从停车场出来,走过一道小木桥就到了在图片上见过无数次的大河之源。这里是伊塔斯卡湖的出水口,几个石礅,成了越过密西西比河的第一座“桥”。从石礅上歪歪扭扭地走过,完成了大河之旅第一次过河的经历。两个孩子开心地在不足半尺深的河水中笑着,只几步,就越过了著名的密西西比河。蜿蜒着流入深草的溪水旁竖着一块牌子:伟大的密西西比河从海拔1475英尺的此地起源,开始他2552英里流向墨西哥湾的奔腾。[/font][/align][align=center][img]http://img2.trends.com.cn/upload/100303/1003031610554860.jpg[/img][/align]
[align=center][font=times] 在形容密西西比河的词汇中,这条大河总是以雄性的形式出现。流域占国土近半面积的密西西比河算不上美国的母亲河,沿河而起的原住民文化在今日美国已属凤毛麟角。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世界所有角落的各种文明在他的河水中沉浮了200多年,河水灌溉了两岸的土地,也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历程。[/font][/align][font=times] 从伊塔斯卡湖下行不到百公里,小溪就已经成长成了一条能通行小型船只的河流。河上除了水鸟的鸣叫,很少有其他声音打破水流的潺潺。岸边浅水里生长着无数芦苇样的水生植物,这是野生水稻,印第安任赖以为生的主要作物。傍晚在河边宿营时,两个年轻人划着独木舟,穿过野水稻田靠岸。顺流而下,也许不需要耗费太大的体力,但水面的阳光,依然把这两个从头到脚都包裹严实的小伙子晒成了黑炭团。他们来自下游的圣保罗,范10岁时从越南移民来美国,今年20岁的他和好友从伊塔斯卡湖出发,漂流10天,每一天纪念他在这个国家生活过的一年。[/font]
[align=center][img]http://img2.trends.com.cn/upload/100303/1003031610098710.jpg[/img][/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