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天地❤影人1+1❤活动多多,奖励多多❤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影音天地❤影视天地❤影人1+1❤活动多多,奖励多多❤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2个回复

❤影视天地❤影人1+1❤活动多多,奖励多多❤

楼层直达
Ⅰ。俊秀.丶

ZxID:10166353

等级: 贵宾
强势回归。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16 0
❤影视天地❤影人1+1❤活动多多,奖励多多❤
— 本帖被 Ⅰ。俊秀.丶 执行锁定操作(2010-05-17) —
[align=center][backcolor=#ffffff][table=450%][tr][td]
[align=center][backcolor=#ffffff][table=430%][tr][td]
[align=center][backcolor=#ffffff][table=420%][tr][td]
[align=center][img]http://www.readerstimes.com/bbs/pics/71.gif[/img]
[img]http://www.readerstimes.com/bbs/pics/58.gif[/img]
[img]http://www.readerstimes.com/bbs/pics/58.gif[/img] [/align]
[color=#ff0000][align=center]
为提高广大会员的积极性,活跃一下我们版块,也为了让广大的会员认识并且喜欢上我们影视版块,我们影视版块所有版主一致同意举办此项活动。


[/align][align=left][b][color=#66ff00]



活动内容: 由我每天在此帖编辑,写出时下比较著名的导演或者演员的名字,并介绍此导演或者演员的生平以及成名作。会员以跟帖的形式,列举此导演或者演员的所主演的另外一部电影即可。需附带此演员或者导演的照片一张,电影名称,最好附带你所回复电影的简介。好的回复将 给予高额DB奖励。 [/color][/b][/align]
每个ID仅限每天参与一次,欢迎您每天都来参加。


活动时间:4.25-锁帖日。在每天12点30我会更新演员名字。会员在第二天12点30以前所有回复均视为有效。


今日影人 :姜文




电影人简介:姜文原名姜小军,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电影导演。他和葛优以及陈佩斯被认为是中国三大实力派艺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又被港台许多人士形容为内地“张学友”。河北唐山人。198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4年毕业于中戏,同年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主演了《家庭大事》、《高加索灰阑记》等优秀剧目。


艺人成名作:
  


1980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4年姜文毕业,21岁的他被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后来主演了《家庭大事》、《高加索灰阑记》等优秀剧目。1985年刚毕业9个月的姜文被导演陈家林选中,在影片《末代皇后》中出演溥仪,为了这个角色,他全身心投入去准备,找资料、看纪录片,专门去找溥杰,甚至晚上躺在了床上也要跟弟弟说溥仪,最终得以塑造一个可恨可悲、可笑可怜的“末代皇帝”形象。
  1986年,谢晋拍摄《芙蓉镇》,年龄显小的姜文和刘晓庆大量精彩的对手戏,23岁的姜文就能与在当时最有号召力的“第三代”导演谢晋合作的确是件不简单的事情。之后姜文还和秦怡演出了中法合拍影片《花轿泪》里年龄跨度极大的角色,换言之,出道没几年的姜文就与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女演员潘虹、刘晓庆、秦怡有过精彩合作。
  1987年夏天姜文被邀请到了《红高粱》剧组,面对第一次当导演的张艺谋,同属兔的二人每晚必然要“侃戏”。姜文的搭档则是师妹巩俐,那批合作者里面还有顾长卫、杨钢等,面对记者提问姜文答道“他们将会是中国电影的栋梁”,几年后果然得到了印证。1988年,张艺谋导演、姜文主演的“第五代”代表作之一《红高粱》震撼了世界,勇夺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8年,姜文和刘晓庆在《春桃》中第二次携手,导演是和谢晋同属“第三代”的凌子风,与《红高粱》里的自由狂放截然相反,姜文含蓄地表现着主人公的苦闷,凌子风评价道“姜文的戏路子很宽,创造性很强”。这一年,姜文又和“第四代”导演谢飞合作,出演了《本命年》里的看似“同龄人”的都市底层青年李慧泉,谢飞认为这是姜文在表演方面最接近他真实年龄和心态的一部戏,谢飞的评价是“姜文聪明,热情又卖力气”。
  1989年夏天,姜文和田壮壮开始写《大太监李莲英》的剧本,他们把自己关在一家宾馆里商量,四处搜集资料,并走访了当时活在人世的最后一位清朝太监。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段经典而熟悉的旁白正是出自姜文之口,1993年,姜文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姜文与周韵《北京人在纽约》成为当年最热播的电视剧集,姜文的表演才华再次得到肯定。而此前极其谨慎选择剧本的姜文并未接拍过电视剧,与他合作的剧组导演里有冯小刚等人。在《北京人在纽约》前期筹备时,姜文和万梓良联合主演了他的第一部商业娱乐片《狭路英豪》.
  1990年后的那段时期,姜文的兴趣从表演转向了导演,尽管他有办法尽自己所能去改变一部影片的剧本状况,但却很难像导演那样从整体去把握一部影片的风格。终于,他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去做导演了,刘晓庆亦给了他积极的肯定,他们四处找好小说,比如池莉的《你是一条河》、苏童的《红粉》等等,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
  1992年,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在聊天之后,王朔送给姜文一本新出刊的《收获》,上面发表他的一篇新小说,《动物凶猛》。那晚上姜文一口气看完了这篇6万字的小说,激动得彻夜难眠,并且下决定一定要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王朔拒绝了姜文让他做编剧的邀请,只能选择亲自动笔的姜文改稿之后的剧本多达9万字,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片场指导宁静这部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通过少年马小军在青春期放肆不羁的生活、回忆与幻想,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阳光灿烂的日子》技惊四座,姜文的导演才华迅速得到肯定。用去25万尺胶片的影片创下了1995年中国最高票房记录,共计5000万人民币。
  1996年姜文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研究所。这一阶段姜文出演了周晓文《秦颂》里的秦始皇一角,和葛优、许晴有大量对手戏。1997年在姜文第二次参与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有话好好说》在那年掀起了一阵热潮,姜文亦获得不俗评价。
  1997年11月,姜文作为在电影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受意大利电影文化界的邀请,并由意大利电影文化界主办,在意大利五大城市举办“姜文主演、导演个人电影回顾展”。
[/color]
[align=center][img]http://www.readerstimes.com/bbs/pics/44.gif[/img]
[img]http://www.readerstimes.com/bbs/pics/44.gif[/img] [/align]
[/td][/tr][/table][/backcolor][/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td][/tr][/table][/backcolor][/align]
回来管理了。
@深情不及久伴

ZxID:10470282

等级: 贵宾
夏天的爱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5-17 0

鬼子来了
片名:Guizi lai le中文名:鬼子来了导演:姜文(Wen Jiang)主演:姜文(Wen Jiang) | 姜鸿波(Yihong Jiang) |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 袁丁(Ding Yuan) | 丛志军(Zhijun Cong) | 喜子(Zi Xi)英文别名:Devils on the Doorstep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地区:中国对白:普通话 日语 英语上映时间:2001年3月14日 法国时长:139 min | France:162类型:喜剧 剧情 战争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当村民马大三正在和七爷的儿媳妇在床上翻云覆雨的时候,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这个简短的过程中,送人和接人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着。沟通他们的只有一把上了膛的*,顶在马大三的脑门上。“合上眼!记着,把人给我看好了。死了或者让日本鬼子发现了,就杀了你。顺便你给我审审,三十我来拿人”。来人只留下这么句话,就把合着眼睛,惊魂未定的马大三扔在了屋里。本来答应好了三十来取人,结果此后就没有音讯。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却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了求生的机会。他将花屋骂人的话,全都翻译成了“求求你们别杀我”。并且交代了日本鬼子的一些装备。善良的村民抱着一丝希望认为有人会来领人,但是始终没有人来。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又关了会,村民们见此便商议将两人处死以避免麻烦,但善良愚昧的村民谁也不敢下手杀人。大家七嘴八舌,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来了结这两个“不定时炸弹”。马大三的五舅姥爷是村里的主心骨,只说了一句:“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而看不惯儿媳和马大三不干不净的七爷也只说了那句他在电影中唯一的台词:“王八操的,我一手一个都掐巴死,刨坑埋了!”大家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谋求自己的平安无事,所以杀人的任务就在村民中推来推去没有定论。或许每次当中国人处于两难境地的时候都把决策权交到了老天爷的手中,五舅姥爷决定了用抽签来选人——一葫芦黄豆里面有两个红豆。哪两个人抓着红豆,哪两个人杀人。当豆子还没有抓完马大三就已经发现自己的手里有两颗红豆,认命的他提出要找两个人帮忙。这回到是有人奋勇争先——只要不杀人,刨坑这种体力活勤劳的农民是不会推托的。但是善良的马大三根本下不了手。他把两个俘虏捆进麻袋里面藏进了长城里,每天去送饭。本来和他好着的七爷儿媳鱼儿在那个晚上怀上了孩子,她怕自己怀上鬼胎所以对于手里有两条人命的马大三敬而远之。马大三无奈之下将详情告诉了鱼儿,从此两个人开始了长达半年对两个俘虏的照顾。有一天,两个俘虏碰巧遇见了到长城里来玩的鱼儿的大儿子,他们试图教孩子说日语:“有日本士兵被关在长城里面。”无数遍的重复后,孩子终于喊着这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离开了。他只知道说这句日语日军会给糖吃。每天早上日本海军都会列队从村头走过,孩子们蹲在墙头等待日本军官的赏赐。这天,大儿子喊着“日本士兵,日本士兵…”向路过的海军军官献殷勤。机灵的六旺学过日语,听出这事情不对便冲过去冲海军军官满脸堆笑,手死死掐着孩子的屁股,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这之后,村民发现了马大三没有杀死两个俘虏,给大家带了很大的隐患。所有的人不干了,开始了疯狂的争吵。六旺、二脖子、八婶子这些人仍然心怀鬼胎,他们不停地逼马大三杀死两个俘虏,不然就杀了他们。这里八婶子这个村民公认的长舌妇更是言语中伤马大三和鱼儿,让进退两难的鱼儿拉下脸皮和她争吵起来。村民们仍然不想让自己惹上臊,坚持让马大三杀人。无奈之下马大三进城找到了刘爷——曾经给八大臣砍头的老刽子手。经过朋友的再三吹捧,刘爷决定出手相助。马大三烧香拜佛将刘爷请回了村子。刘爷看似身手矫健,但毕竟年龄在那,刀下人倒,但是只在脖子上留了道疤痕,人又没死。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天真的村民以为日本人是朋友,从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是侵略祖国的敌人。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但他对于花屋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感到厌恶,认为他诋毁了日本民族的尊严玷污了日本武士道精神。他对于花屋的唯一要求就是他去死而不辱没他已经供在靖国神社的牌位。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日军快乐地载歌载舞,村民们也不断地表演助兴。五舅姥爷更是决定献上一曲将队长酒冢夸赞一翻。而八婶子当时也不知趣地来了首调情的小曲,唱得全场男人不论来自日本还是中国,都对这个已经五六十岁的老妇*声笑语,场面令人作呕。五舅姥爷还自作聪明地对队长酒冢说:“你们日本人唱歌都是一起唱,我们都是单的,你要不要来一个单人的节目助助兴?”这句看似无足轻重的台词深深地刺痛了我。日本当时团结一心,这部电影里面的海军陆军更是相亲相爱,而当时这个挂甲村的村民仅因为两个俘虏就大吵大闹,人心分散各怀鬼胎。不得不说让我们反省自己为什么受人欺压。就因为这句话形势出现突变,队长酒冢突然听见了花屋在得意忘形地跟中国村民说中国话,而那句中国话就是汉*董汉臣在吵架时教给他的:“大哥大嫂新年好,你们是我的爷,我是你们的儿。”在实质上不占上风的村民也同样开始得意忘形,他们因为这句话捧腹大笑。忍无可忍的队长酒冢终于发威了,他的单人助兴节目就是鼓励日军士兵木仓毙花屋。周围安静了,笑容凝固在了每个村民的脸上。而已经喝多的六旺根本嗅不到空气中的紧张,还得意忘形地跟队长酒冢称兄道弟拍肩搭讪,最后甚至摸着酒冢的头说:“你害怕了吧?你别怕,跟我一样把心搁肚子里头。”这样不知趣的行为刺激了花屋,他抓住机会,突然像发疯一样将刺刀刺向六旺。六旺的倒下后,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最后日军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 就在屠杀将近结束的时候,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去鱼儿娘家接快要分娩的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还在计划着分粮食的时候,小船慢慢靠近了岸边。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睛上,只剩下了空洞。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山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木仓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听到这段契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哭泣的冲动。我感觉自己的血管里,留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软弱和愚昧。“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的正是。遇事推诿、善良软弱、愚昧无知。我相信,这就是在乱世当中另一种真实的生存姿态。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最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度不敢动手杀鬼子的马大三为村民报仇被擒,在接收大员的命令下,居然死在已经投降的日本人——自己救过的军曹花屋手里。而围观者的拥闹和应和形同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可悲、可怜、可叹!

  虚伪的国民党高官,身后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周围起哄欢笑如同过年一样的民众和跪地等待解脱的马大三形成了一幅鲜明的黑白画面。我突然想起了电影中两次出现的大鼓唱段: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本是一家。打是亲,骂是爱,皇军骂八嘎我们不在意,咪吸咪吸皇军给…”当日本人投降以后,大鼓先生又唱到:“这抗日八年,中国还是最强大。日本鬼子撂着蹶子就跑了…”如此“太平盛世”,马大三你可以真正地合眼了。

演员表
导演
姜文(Wen Jiang)
演员
姜文(Wen Jiang)
姜鸿波(Yihong Jiang)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袁丁(Ding Yuan)
丛志军(Zhijun Cong)
喜子(Zi Xi)
李海滨(Haibin Li)
泽田谦也(Kenya Sawada)
蔡东东(Weidong Cai)
陈莲梅(Lianmei Chen)
宫路佳具(Yoshimoto Miyaji)
陈强(Qiang Chen)
吴大维(David Wu)
Junichi Kajioka
编剧
姜文(Wen Jiang)
李海鹰(Haiying Li)
刘星(Xing Liu)
史建全(Jianquan Shi)
述平(Ping Shu)
尤凤伟(Fengwei You)
制片人
董平(Ping Dong)
姜文(Wen Jiang)
喜子(Zi Xi)
Hua Zhang
郑全刚(Quangang Zheng)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30
DB+30

独爱一只花╯

ZxID:10934974

等级: 中将
夜不深,人不静,烟不灭。☞  熊猫团团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5-16 0
鬼子来了
片名:Guizi lai le中文名:鬼子来了导演:姜文(Wen Jiang)主演:姜文(Wen Jiang) | 姜鸿波(Yihong Jiang) |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 袁丁(Ding Yuan) | 丛志军(Zhijun Cong) | 喜子(Zi Xi)英文别名:Devils on the Doorstep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地区:中国对白:普通话 日语 英语上映时间:2001年3月14日 法国时长:139 min | France:162类型:喜剧 剧情 战争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当村民马大三正在和七爷的儿媳妇在床上翻云覆雨的时候,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这个简短的过程中,送人和接人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着。沟通他们的只有一把上了膛的*,顶在马大三的脑门上。“合上眼!记着,把人给我看好了。死了或者让日本鬼子发现了,就杀了你。顺便你给我审审,三十我来拿人”。来人只留下这么句话,就把合着眼睛,惊魂未定的马大三扔在了屋里。本来答应好了三十来取人,结果此后就没有音讯。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却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了求生的机会。他将花屋骂人的话,全都翻译成了“求求你们别杀我”。并且交代了日本鬼子的一些装备。善良的村民抱着一丝希望认为有人会来领人,但是始终没有人来。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又关了会,村民们见此便商议将两人处死以避免麻烦,但善良愚昧的村民谁也不敢下手杀人。大家七嘴八舌,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来了结这两个“不定时炸弹”。马大三的五舅姥爷是村里的主心骨,只说了一句:“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而看不惯儿媳和马大三不干不净的七爷也只说了那句他在电影中唯一的台词:“王八操的,我一手一个都掐巴死,刨坑埋了!”大家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谋求自己的平安无事,所以杀人的任务就在村民中推来推去没有定论。或许每次当中国人处于两难境地的时候都把决策权交到了老天爷的手中,五舅姥爷决定了用抽签来选人——一葫芦黄豆里面有两个红豆。哪两个人抓着红豆,哪两个人杀人。当豆子还没有抓完马大三就已经发现自己的手里有两颗红豆,认命的他提出要找两个人帮忙。这回到是有人奋勇争先——只要不杀人,刨坑这种体力活勤劳的农民是不会推托的。但是善良的马大三根本下不了手。他把两个俘虏捆进麻袋里面藏进了长城里,每天去送饭。本来和他好着的七爷儿媳鱼儿在那个晚上怀上了孩子,她怕自己怀上鬼胎所以对于手里有两条人命的马大三敬而远之。马大三无奈之下将详情告诉了鱼儿,从此两个人开始了长达半年对两个俘虏的照顾。有一天,两个俘虏碰巧遇见了到长城里来玩的鱼儿的大儿子,他们试图教孩子说日语:“有日本士兵被关在长城里面。”无数遍的重复后,孩子终于喊着这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离开了。他只知道说这句日语日军会给糖吃。每天早上日本海军都会列队从村头走过,孩子们蹲在墙头等待日本军官的赏赐。这天,大儿子喊着“日本士兵,日本士兵…”向路过的海军军官献殷勤。机灵的六旺学过日语,听出这事情不对便冲过去冲海军军官满脸堆笑,手死死掐着孩子的屁股,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这之后,村民发现了马大三没有杀死两个俘虏,给大家带了很大的隐患。所有的人不干了,开始了疯狂的争吵。六旺、二脖子、八婶子这些人仍然心怀鬼胎,他们不停地逼马大三杀死两个俘虏,不然就杀了他们。这里八婶子这个村民公认的长舌妇更是言语中伤马大三和鱼儿,让进退两难的鱼儿拉下脸皮和她争吵起来。村民们仍然不想让自己惹上臊,坚持让马大三杀人。无奈之下马大三进城找到了刘爷——曾经给八大臣砍头的老刽子手。经过朋友的再三吹捧,刘爷决定出手相助。马大三烧香拜佛将刘爷请回了村子。刘爷看似身手矫健,但毕竟年龄在那,刀下人倒,但是只在脖子上留了道疤痕,人又没死。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天真的村民以为日本人是朋友,从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是侵略祖国的敌人。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但他对于花屋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感到厌恶,认为他诋毁了日本民族的尊严玷污了日本武士道精神。他对于花屋的唯一要求就是他去死而不辱没他已经供在靖国神社的牌位。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日军快乐地载歌载舞,村民们也不断地表演助兴。五舅姥爷更是决定献上一曲将队长酒冢夸赞一翻。而八婶子当时也不知趣地来了首调情的小曲,唱得全场男人不论来自日本还是中国,都对这个已经五六十岁的老妇*声笑语,场面令人作呕。五舅姥爷还自作聪明地对队长酒冢说:“你们日本人唱歌都是一起唱,我们都是单的,你要不要来一个单人的节目助助兴?”这句看似无足轻重的台词深深地刺痛了我。日本当时团结一心,这部电影里面的海军陆军更是相亲相爱,而当时这个挂甲村的村民仅因为两个俘虏就大吵大闹,人心分散各怀鬼胎。不得不说让我们反省自己为什么受人欺压。就因为这句话形势出现突变,队长酒冢突然听见了花屋在得意忘形地跟中国村民说中国话,而那句中国话就是汉*董汉臣在吵架时教给他的:“大哥大嫂新年好,你们是我的爷,我是你们的儿。”在实质上不占上风的村民也同样开始得意忘形,他们因为这句话捧腹大笑。忍无可忍的队长酒冢终于发威了,他的单人助兴节目就是鼓励日军士兵木仓毙花屋。周围安静了,笑容凝固在了每个村民的脸上。而已经喝多的六旺根本嗅不到空气中的紧张,还得意忘形地跟队长酒冢称兄道弟拍肩搭讪,最后甚至摸着酒冢的头说:“你害怕了吧?你别怕,跟我一样把心搁肚子里头。”这样不知趣的行为刺激了花屋,他抓住机会,突然像发疯一样将刺刀刺向六旺。六旺的倒下后,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最后日军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 就在屠杀将近结束的时候,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去鱼儿娘家接快要分娩的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还在计划着分粮食的时候,小船慢慢靠近了岸边。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睛上,只剩下了空洞。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山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木仓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听到这段契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哭泣的冲动。我感觉自己的血管里,留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软弱和愚昧。“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的正是。遇事推诿、善良软弱、愚昧无知。我相信,这就是在乱世当中另一种真实的生存姿态。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最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度不敢动手杀鬼子的马大三为村民报仇被擒,在接收大员的命令下,居然死在已经投降的日本人——自己救过的军曹花屋手里。而围观者的拥闹和应和形同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可悲、可怜、可叹!

  虚伪的国民党高官,身后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周围起哄欢笑如同过年一样的民众和跪地等待解脱的马大三形成了一幅鲜明的黑白画面。我突然想起了电影中两次出现的大鼓唱段: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本是一家。打是亲,骂是爱,皇军骂八嘎我们不在意,咪吸咪吸皇军给…”当日本人投降以后,大鼓先生又唱到:“这抗日八年,中国还是最强大。日本鬼子撂着蹶子就跑了…”如此“太平盛世”,马大三你可以真正地合眼了。

演员表
导演
姜文(Wen Jiang)
演员
姜文(Wen Jiang)
姜鸿波(Yihong Jiang)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袁丁(Ding Yuan)
丛志军(Zhijun Cong)
喜子(Zi Xi)
李海滨(Haibin Li)
泽田谦也(Kenya Sawada)
蔡东东(Weidong Cai)
陈莲梅(Lianmei Chen)
宫路佳具(Yoshimoto Miyaji)
陈强(Qiang Chen)
吴大维(David Wu)
Junichi Kajioka
编剧
姜文(Wen Jiang)
李海鹰(Haiying Li)
刘星(Xing Liu)
史建全(Jianquan Shi)
述平(Ping Shu)
尤凤伟(Fengwei You)
制片人
董平(Ping Dong)
姜文(Wen Jiang)
喜子(Zi Xi)
Hua Zhang
郑全刚(Quangang Zheng)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30
DB+30

我很赞同

朕。只囿美色

ZxID:9836487

等级: 元老
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花相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5-16 0
鬼子来了
片名:Guizi lai le中文名:鬼子来了导演:姜文(Wen Jiang)主演:姜文(Wen Jiang) | 姜鸿波(Yihong Jiang) |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 袁丁(Ding Yuan) | 丛志军(Zhijun Cong) | 喜子(Zi Xi)英文别名:Devils on the Doorstep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地区:中国对白:普通话 日语 英语上映时间:2001年3月14日 法国时长:139 min | France:162类型:喜剧 剧情 战争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当村民马大三正在和七爷的儿媳妇在床上翻云覆雨的时候,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这个简短的过程中,送人和接人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着。沟通他们的只有一把上了膛的*,顶在马大三的脑门上。“合上眼!记着,把人给我看好了。死了或者让日本鬼子发现了,就杀了你。顺便你给我审审,三十我来拿人”。来人只留下这么句话,就把合着眼睛,惊魂未定的马大三扔在了屋里。本来答应好了三十来取人,结果此后就没有音讯。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却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了求生的机会。他将花屋骂人的话,全都翻译成了“求求你们别杀我”。并且交代了日本鬼子的一些装备。善良的村民抱着一丝希望认为有人会来领人,但是始终没有人来。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又关了会,村民们见此便商议将两人处死以避免麻烦,但善良愚昧的村民谁也不敢下手杀人。大家七嘴八舌,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来了结这两个“不定时炸弹”。马大三的五舅姥爷是村里的主心骨,只说了一句:“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而看不惯儿媳和马大三不干不净的七爷也只说了那句他在电影中唯一的台词:“王八操的,我一手一个都掐巴死,刨坑埋了!”大家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谋求自己的平安无事,所以杀人的任务就在村民中推来推去没有定论。或许每次当中国人处于两难境地的时候都把决策权交到了老天爷的手中,五舅姥爷决定了用抽签来选人——一葫芦黄豆里面有两个红豆。哪两个人抓着红豆,哪两个人杀人。当豆子还没有抓完马大三就已经发现自己的手里有两颗红豆,认命的他提出要找两个人帮忙。这回到是有人奋勇争先——只要不杀人,刨坑这种体力活勤劳的农民是不会推托的。但是善良的马大三根本下不了手。他把两个俘虏捆进麻袋里面藏进了长城里,每天去送饭。本来和他好着的七爷儿媳鱼儿在那个晚上怀上了孩子,她怕自己怀上鬼胎所以对于手里有两条人命的马大三敬而远之。马大三无奈之下将详情告诉了鱼儿,从此两个人开始了长达半年对两个俘虏的照顾。有一天,两个俘虏碰巧遇见了到长城里来玩的鱼儿的大儿子,他们试图教孩子说日语:“有日本士兵被关在长城里面。”无数遍的重复后,孩子终于喊着这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离开了。他只知道说这句日语日军会给糖吃。每天早上日本海军都会列队从村头走过,孩子们蹲在墙头等待日本军官的赏赐。这天,大儿子喊着“日本士兵,日本士兵…”向路过的海军军官献殷勤。机灵的六旺学过日语,听出这事情不对便冲过去冲海军军官满脸堆笑,手死死掐着孩子的屁股,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这之后,村民发现了马大三没有杀死两个俘虏,给大家带了很大的隐患。所有的人不干了,开始了疯狂的争吵。六旺、二脖子、八婶子这些人仍然心怀鬼胎,他们不停地逼马大三杀死两个俘虏,不然就杀了他们。这里八婶子这个村民公认的长舌妇更是言语中伤马大三和鱼儿,让进退两难的鱼儿拉下脸皮和她争吵起来。村民们仍然不想让自己惹上臊,坚持让马大三杀人。无奈之下马大三进城找到了刘爷——曾经给八大臣砍头的老刽子手。经过朋友的再三吹捧,刘爷决定出手相助。马大三烧香拜佛将刘爷请回了村子。刘爷看似身手矫健,但毕竟年龄在那,刀下人倒,但是只在脖子上留了道疤痕,人又没死。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天真的村民以为日本人是朋友,从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是侵略祖国的敌人。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但他对于花屋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感到厌恶,认为他诋毁了日本民族的尊严玷污了日本武士道精神。他对于花屋的唯一要求就是他去死而不辱没他已经供在靖国神社的牌位。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日军快乐地载歌载舞,村民们也不断地表演助兴。五舅姥爷更是决定献上一曲将队长酒冢夸赞一翻。而八婶子当时也不知趣地来了首调情的小曲,唱得全场男人不论来自日本还是中国,都对这个已经五六十岁的老妇*声笑语,场面令人作呕。五舅姥爷还自作聪明地对队长酒冢说:“你们日本人唱歌都是一起唱,我们都是单的,你要不要来一个单人的节目助助兴?”这句看似无足轻重的台词深深地刺痛了我。日本当时团结一心,这部电影里面的海军陆军更是相亲相爱,而当时这个挂甲村的村民仅因为两个俘虏就大吵大闹,人心分散各怀鬼胎。不得不说让我们反省自己为什么受人欺压。就因为这句话形势出现突变,队长酒冢突然听见了花屋在得意忘形地跟中国村民说中国话,而那句中国话就是汉*董汉臣在吵架时教给他的:“大哥大嫂新年好,你们是我的爷,我是你们的儿。”在实质上不占上风的村民也同样开始得意忘形,他们因为这句话捧腹大笑。忍无可忍的队长酒冢终于发威了,他的单人助兴节目就是鼓励日军士兵木仓毙花屋。周围安静了,笑容凝固在了每个村民的脸上。而已经喝多的六旺根本嗅不到空气中的紧张,还得意忘形地跟队长酒冢称兄道弟拍肩搭讪,最后甚至摸着酒冢的头说:“你害怕了吧?你别怕,跟我一样把心搁肚子里头。”这样不知趣的行为刺激了花屋,他抓住机会,突然像发疯一样将刺刀刺向六旺。六旺的倒下后,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最后日军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 就在屠杀将近结束的时候,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去鱼儿娘家接快要分娩的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还在计划着分粮食的时候,小船慢慢靠近了岸边。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睛上,只剩下了空洞。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山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木仓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听到这段契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哭泣的冲动。我感觉自己的血管里,留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软弱和愚昧。“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的正是。遇事推诿、善良软弱、愚昧无知。我相信,这就是在乱世当中另一种真实的生存姿态。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最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度不敢动手杀鬼子的马大三为村民报仇被擒,在接收大员的命令下,居然死在已经投降的日本人——自己救过的军曹花屋手里。而围观者的拥闹和应和形同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可悲、可怜、可叹!

  虚伪的国民党高官,身后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周围起哄欢笑如同过年一样的民众和跪地等待解脱的马大三形成了一幅鲜明的黑白画面。我突然想起了电影中两次出现的大鼓唱段: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本是一家。打是亲,骂是爱,皇军骂八嘎我们不在意,咪吸咪吸皇军给…”当日本人投降以后,大鼓先生又唱到:“这抗日八年,中国还是最强大。日本鬼子撂着蹶子就跑了…”如此“太平盛世”,马大三你可以真正地合眼了。

演员表
导演
姜文(Wen Jiang)
演员
姜文(Wen Jiang)
姜鸿波(Yihong Jiang)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袁丁(Ding Yuan)
丛志军(Zhijun Cong)
喜子(Zi Xi)
李海滨(Haibin Li)
泽田谦也(Kenya Sawada)
蔡东东(Weidong Cai)
陈莲梅(Lianmei Chen)
宫路佳具(Yoshimoto Miyaji)
陈强(Qiang Chen)
吴大维(David Wu)
Junichi Kajioka
编剧
姜文(Wen Jiang)
李海鹰(Haiying Li)
刘星(Xing Liu)
史建全(Jianquan Shi)
述平(Ping Shu)
尤凤伟(Fengwei You)
制片人
董平(Ping Dong)
姜文(Wen Jiang)
喜子(Zi Xi)
Hua Zhang
郑全刚(Quangang Zheng)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0
DB+10

精品文章

丨老白丨

ZxID:2913104

等级: 禁止发言
配偶: o夕颜o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05-16 0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
  红高粱
  英文片名
  Red Sorghum
  影片类型
  剧情/战争/爱情
  片长
  91 min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颜色
  彩色
  年份
  1987年
  上映时间
  1988年10月10日


演职员表

  导演
  张艺谋 Yimou Zhang
  编剧
  陈剑雨 Jianyu Chen
  莫言 Yan Mo .....原著 books Red Sorghum and Sorghum Wine
  朱伟 Wei Zhu
  演员
  巩俐 Li Gong .....My Grandma
  姜文 Wen Jiang .....My Grandpa
  滕汝骏 Rujun Teng .....Uncle Luohan
  贾六 Liu Jia .....Father, as child
  Ming Qian
  张艺谋 Yimou Zhang
  计春华 Chunhua Ji .....Bandit
  制作人
  吴天明 Wu Tianming .....producer
  原创音乐
  赵季平 Jiping Zhao .....作曲
  摄影
  顾长卫


制作发行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
  单声道
  级别
  Finland:K-16 Sweden:15 Argentina:18 Chile:18 Peru:18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制作公司
  西安电影制片厂 Xi'an Film Studio [中国]
  发行公司
  New Yorker Films [美国] ..... (1988) (USA) (subtitled)
  Transmundo Films [阿根廷] ..... (Argentina)
  Transmundo Home Video (THV) [阿根廷] ..... (Argentina) (VHS)


剧情介绍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吭声。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但我爷爷看到我奶奶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罢休。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梁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我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我爷爷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木仓给打死。愤怒的我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军车炸飞了我爷爷,我呆了似的与我爹站在我奶奶尸体旁,我爹放声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电影评价

  一句话评论
  中国新时期电影创作的新篇章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开始
  犹如一声霹雳,惊醒了西方人对中国电影所持的蔑视与迷幻
  精彩影评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在此,导演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梁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梁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当然,《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可是在思想内涵和意蕴指向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电影的一部力作而载入史册,却是无疑的。


幕后制作

  影片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影片公映后,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力,在当时一张电影票价几毛钱的情况下,该片票价居然炒到5-10元。影片并未照搬小说的意识流结构,而是将故事改为直线叙述,导演、摄影精心复现了小说构造的色彩世界,使画面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如阳光般眩目、热情似火的红色震惊了影坛。
  《红高粱》:那片神奇的高粱地
  1983年底,步出北京电影学院不久的张艺谋作为摄影师,与同学张军钊、何群、肖风拍出了《一个和八个》,宣告中国电影“第五代”的诞生。随后,他与陈凯歌合作,推出“第五代”的扛鼎之作《黄土地》,此后二人再度合作《大阅兵》,在中国电影界掀起一股冲击波。1988年,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为中国人捧回了第一个金熊奖,正式开始了其辉煌的导演生涯。
  在短短的五年间,张艺谋完成了从摄影、表演到导演的大跨步跃进,在中国电影界创造了一个近乎神话般的现实。《红高粱》的成功还使得“第五代”导演前期创作中遭遇的现实困境获得了暂时的解脱。然而也就是从这部影片开始,“第五代”导演创作群体向着不同的方向分散发展。
  1987年,《红高粱》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第一次合作,这对中国影坛的黄金搭档就是从此开始了他们辉煌的电影道路,《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等,一直到1995年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宣告了合作的终止。此后,张艺谋独自走上了他的《英雄》之路。
  张艺谋采访口述资料
  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之后,接受了电影研究学者罗雪莹女士的采访,这可能是张艺谋本人阐述关于《红高粱》的最鲜活的原始资料,这份采访张艺谋的口述资料,1993年收至罗雪莹著《向你敞开心扉———影坛名人访谈录》一书,以下内容选自本书。
  ★关于高粱地:“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生灵”
  要问我拍《红高粱》有什么想法,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个题材,我得先谈谈摄制组在山东种那百十亩高粱的事儿。那些日子,我天天在地里转,给高粱除草浇水。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过了,你就在地里听,四周围全是乱七八糟的动静,根根高粱都跟生孩子似的,嘴里哼哼着,浑身的骨节全发脆响,眼瞅着一节一节往上蹿。人淹在高粱棵子里,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生育大广场,满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生灵。我当初看莫言的小说,就跟在这高粱地里的感觉一样,觉着小说里的这片高粱地,这些神事儿,这些男人女人,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生生死死狂放出浑身的热气和活力,随心所欲地透出做人的自在和欢乐。
  ★关于《红高粱》:“所有颜色中,我最喜欢大红”
  《红高粱》无论是在精神气质还是在电影形态上,都没想学谁,就是想创造一种地地道道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颠轿”和“祭酒神”全是山东早年的习俗。可具体到轿子怎么个颠法,高粱酒怎么个造法,不但莫言没有见过,就连一些上了岁数的人也只是“听说过这么一档子事儿”。
  我们无从考证当地的烧酒作坊是否有敬酒神的风俗,但我们喝过山东的高粱酒,称得上悲壮暴烈。影片拍摄之初,我就对摄制组同志讲,咱这部戏有三个主角,天生一个奇女子,天生一个伟丈夫,加上一块高粱地。莫言小说里的高粱地是庄稼汉们种的,我们把它改成了神秘的野高粱地,老天爷不知从哪年起,让这青杀口长出了百十亩野高粱,没人种也没人收,生命力旺盛,是活得自自在在的天地间一精灵。
  在所有颜色中,我最喜欢如火似血的大红。而面对恶势力对于生命的践踏,生命终于以最原始、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了,哪怕看起来无济于事。由此延伸开去,不也是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发言吗?
  ★关于风格:“我看重电影给人的第一次感受”
  我承认《红高粱》是个杂种,属于野路子,艺无定规、技无定法,电影怎么拍都有它的道理。对于自己的创作,我也不想限于一个固定的模式,评论界也不要对我们第五代只寄予一种期望。
  一位西方导演曾经问我喜欢哪些外国导演?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喜欢斯皮尔伯格。”记者奇怪说“第五代导演多喜欢法斯宾德、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等,为什么你偏和他们不同?”其实,我既喜欢黑泽明的悲壮,也喜欢伯格曼的深沉,同时也喜欢斯皮尔伯格的天真和童心。他拍电影撒开了整,把全世界的观众弄得神魂颠倒,这就是本事!电影是一次过的艺术,《红高粱》也是只准备让观众看一遍的电影,我特别看重的,是电影给人的第一次感受。
  一些年轻人看了《红高粱》之后对我说,他们感到“特痛快”,“心里扑腾扑腾的”,我觉得这就达到了创作的目的。
  ★关于获奖:“激动得一夜没睡”
  《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获大奖,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得知消息后,我激动得一夜没睡。首先想到柏林电影节这个“红绣球”,并不只打在我一个人头上。我当时的感觉是,整个中国都在扬眉吐气地往起站!其次想到和我一起拍片的哥们儿以及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他们听到这消息后该会多高兴!
  去年春天筹拍《红高粱》时,小说作者莫言正受非议;电影界也有人指责:“张艺谋在《一个和八个》里就歌颂土匪抗日,这个本子又是写土匪加妓女,色情加暴力。”在剧本还没被上面通过的情况下,吴天明暗地批准我们先种下百十亩高粱,没点胆识办得到吗?
  ★关于理想:“心比天高”
  我在工厂时,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摄影干事。能进电影学院摄影系读书,对我来讲简直是一步登天。尔后又做演员,当导演,这是我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这种机会,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我是幸运者。
  记得拍《黄土地》的时候,有一回我们坐在黄土高原上等天气。瞅着头上那片蓝天,凯歌说:“艺谋,在咱们82届153个同学中,有一点属你最强烈———心比天高。”我这个人内心和外表反差很大,外表很随和,但内心却极不安分,有一种潜在的咄咄逼人的气势。说心里话,我从来没有由衷地拜倒在过什么人的脚下。即使是世界级大师,也没有真正服气过。对于干得比我强的人,我从没有嫉妒心理,但在由衷地赞佩之后,心里总铆着一股劲儿,一定要拼命超过你。我的心太高太大,也许我会因此而累死,但这种心劲儿是无法改变的。我想试一下,如果一个人殚精竭虑地去做一件事,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
  选角经过
  ★巩俐对史可,还是巩俐合适
  杨凤良导演当时在《红高粱》剧组任副导演,他披露了当时寻找演员的过程:“当年巩俐还在中戏表演系读二年级,也就22岁。‘我奶奶’这个角色很关键,寻找的过程也比较费脑筋,找了几个人选,史可也是候选人。正准备回去的时候,北影导演李文化的女儿、当时也正在中戏导演系读书的李彤说:巩俐演这个角色肯定合适。和巩俐见面谈了不到10分钟,她当时看上去很瘦,但是很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分别给巩俐和史可造型,发现感觉不太一样,后来又拍了她们两段小品,还是觉得巩俐更合适。”张艺谋曾谈到他第一次与巩俐见面时的情形:“第一印象是清秀、聪明。当时她穿着一件宽大的衣服试镜,与我想象中的女主角对不上号,经过进一步接触,发现她的性格正是人物需要的,外表很纯,不是那种看起来很泼辣的样子。外表不张扬、夸张,但性格又可以很好地传达出来。”杨凤良称:“《红高粱》剧组选演员实际上出发点特别简单,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也没有所谓的炒作,就是想找长得像的人物。选择姜文也是如此,那时他已经演过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了,可以算是很有经验的演员,我们知道他演过,有意不去看《芙蓉镇》,如果看过他演的秦书田,或许就不会选他演《红高粱》中的‘我爷爷’。当时的想法极其简单,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顾忌,干净得一塌糊涂,包括那时人的心境也是如此,现在再也找不回来了。”
  参赛幕后
  ★《孩子王》出,《红高粱》入
  
  中国与柏林电影节的缘分,起于1981年,那年上影厂的《燕归来》有幸代表中国入围参赛。在1988年之前,中国影片《乡情》、《血,总是热的》、《雅马哈鱼档》、《陌生的朋友》等片也曾参加柏林电影节,当时评委与电影节观众普遍认为:中国电影政治色彩重。
  现任新画面影业公司总经理的余玉熙女士,是柏林电影节授权的首位中国选片人,1980年被公派到德国歌德学院进修,在柏林结识了柏林电影节的前主席哈德尔先生,余女士透露,哈德尔主席对当时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的热爱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信任,然而这种等待一直到1988年才得以真正实现。余女士介绍,1987年底电影局已经确定《孩子王》参赛柏林,哈德尔主席非常欣赏这部影片,但后来陈凯歌自己主动放弃去柏林电影节,选择送到戛纳参赛。“对于这个事情,哈德尔主席对我颇有责难。”余玉熙介绍了《红高粱》参加柏林电影节的经过:“当时已经进入12月,柏林电影节的报名工作其实到11月底就截止了,我们向全国各电影厂紧急求援,西影厂的杨凤良导演向我推荐了张艺谋刚刚完成的《红高粱》。当时我还不认识张艺谋,就让他赶紧给我寄报名资料及照片。时间已经相当紧张,那时《红高粱》还没有在国内公映。我们很快准备了拷贝送到柏林,圣诞节假期后主席看到了片子,他特别喜欢,激动地说:”这正是柏林电影节要的片子!‘“1988年,张艺谋到柏林参赛,同去柏林的还有黄健中导演和他的片子《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他们都是第一次出国。结果那年《红高粱》轰动柏林,让世界看到了以前从没有看到过的中国电影。
  莫言口述:改编故事
  ★我曾怀疑张艺谋看走了眼
  改编我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我对张艺谋没有任何要求,我说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要忠于原著,改编莫言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
  你要“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实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非但无关,我还要欢呼你的好勇气。拍好了是你张艺谋的光荣,拍砸了也不是我的耻辱。
  当时国家有规定,小说的电影改编费是800元钱。我一开头不想参加改编,但张艺谋希望我参加编剧,因为牵扯到一些民俗啊之类的东西。编剧是三个人,一个是陈剑雨,一个是朱伟,还有就是我。稿子是当时任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的陈剑雨执笔的。
  1987年,我在高密,张艺谋把他的定稿拿给我看,定稿跟我们原来的剧本完全不是一码事了。张艺谋实际上作了大量的精简。我当时看了觉得很惊讶。这点儿东西,几十个场景、几十个细节就能拍成电影?后来,我明白了,电影不需要太多的东西。比如“颠轿”一场戏,剧本里几句话,在电影里,就“颠”了5分钟。
  ★张艺谋发电报:救救高粱
  1987年6、7月间,张艺谋给我发来一封电报,希望我能回高密帮他们找找县里的领导,获取帮助,说是高粱长势不行。说实话,当初他们把外景地选在高密,我就持反对态度。
  一是,高密东北乡现在已经变化很大,我所描写的高粱地是我爷爷他们年轻时存在过的,我根本没见过。那如火如荼的红高粱是我的神话、我的梦境。他们非要去高密东北乡拍红高粱,拍什么?当然可以种。第二,我在小说中早就写过:高密东北乡是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的地方。这些年,随着商品经济势不可挡地侵入农村经济生活,原先那种淳朴敦厚、讲义气、讲豪气的祖先风度都如用旧了的铜钱,去了辉煌的古铜色,添了斑斑点点的绿锈。
  一切都要钱,你们有多少钱?但张艺谋坚持要在高密拍。他先在1987年春天派了一个副导演杨凤良到高密,跟老百姓签了合同,种了两块高粱。
  我接到张艺谋的电报就回去了,到了孙家口一看,我真想哭。高粱全都半死不活,高的不足一米,低的只有几拃。叶子都打着卷,叶子茎上密布着一层蚜虫,连蚜虫都晒化了。天太旱了!第二天,我见到了张艺谋,他说他们找到了县委负责同志,批了5吨化肥。县里领导还把种了高粱的乡领导召到县委开了会,要他们把管理高粱的事当成“政治任务”。我被县委领导的开明之举感动了。
  ★曾经怀疑片子会砸在巩俐手上
  快开拍的时候,我想把剧组的全体成员请到我家里去。当时不叫《红高粱》剧组,叫《九九青杀口》剧组,当我把消息告诉家里人时,他们都很兴奋。我父亲则不声不响地扛着锄头下了地。父亲一直劝我谨慎,不要张狂,否则必遭祸患,我也尽量这样做。一大早,我母亲、我婶婶忙着擀饼,我媳妇忙着上集采购。大约十点钟,一辆涂着若干大字的面包车停在我家打麦场上,从车上下来了张艺谋、副导演杨凤良、“爷爷”姜文、“奶奶”巩俐、摄影师顾长卫等。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巩俐的印象一般。她当时在高密县招待所的大院里挑着木桶来回转圈,身上穿着不伦不类的服装,脸上凝着忧虑重重的表情。
  我感觉离我心目中的“奶奶”形象相差太大。在我心目中,“奶奶”是一株鲜艳夺目、水分充足的带刺玫瑰,而那时的巩俐更像不谙世事的女学生,我怀疑张艺谋看走了眼,担心这部戏将砸在她手里。事实证明,我的判断错了。
  这个电影拍出来后,我看样片,确实感到一种震撼,它完全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形象。应该说,在视觉上、色彩运用上,营造出这么强烈氛围的,《红高粱》是新中国电影第一部。
  电影的影响确实比小说大得多,小说写完后,除了文学圈也没有什么人知道。
  但当1988年春节过后,我回北京,深夜走在马路上还能听到很多人在高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电影确实是了不得。遇到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我很幸运。
  精彩对白
  你个娘们,脱了裤子和我风流快活,穿上裤子你就不认帐了??


所获奖项

  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
  1988年获第十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8年获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
  1988年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
  1988年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
  1988年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
  1988年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8年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89年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1989年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
  1989年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1990年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
  1990年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价格】 29.80元
  【所属系列套装】电影伴读中国文学文库系列
  【所属分类】图书 > 文学 > 小说 > 影视同期书
  【总 页 数】222页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I S B N】 9787500655630
  【出版日期】2008年8月北京第3版 2008年8月北京第3次印刷


编辑推荐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自谓“莫”言,笔下却是千言万语。不论题材为何,他那滔滔不绝、丰富辗转的辞锋,总是他的注册商标。


内容简介:

  《红高粱》中篇小说,原载《人民文学》1986年第三期。电影伴读中国文学文库。电影解读文学,文学诠释电影。
  在出嫁的路上,新娘被赶跑劫匪的轿夫余占熬所吸引。三天后新娘回门,与余占熬在红高粱地里激情相爱。新婚丈夫被人杀死,新娘勇敢的主持了酿酒厂,再赶走其他土匪之后,余占熬在酒缸里撒了一泡尿,竟成了喷香的好酒。9年后,日军强迫村人砍倒高粱修建公路,并将罗汉大爷剥皮示众。余占熬带领乡人报复日军,乡人们全死了。痴呆的余占熬,站在女店主的尸体旁,放声高歌……


作者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经济上的贫困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莫言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关注;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梁》,反响强烈。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莫言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很多重要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红高梁》曾荣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梁》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内容节选

  《红高粱》
  第一章 红高梁
  一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颤,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木仓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问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脚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木仓,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又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腥甜味愈加强烈,余司令大喊一声:“日本狗!狗娘养的日本!’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30
DB+30

我很赞同

莫让年华付水

ZxID:12044275

等级: 大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05-16 0
        个人简介
 
    原名姜小军,河北唐山人。1963年1月姜文出生在唐山的姥姥家,童年便是在唐山度过。父亲是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母亲则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从姥爷家回到父母身边后,又辗转到过贵州、湖南。1973年,也就是姜文10岁时,全家才迁到北京定居。四处迁移的生活和部队的特殊环境对姜文产生了不小影响,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
  小时候的姜文基本上是个普通的孩子,不过在邻人说来,姜文却自觉“长得丑”;少年时代的姜文则相当调皮,爱和人斗智慧。中学时代姜文遇见了好朋友英达,在交往中受到英达父亲英若城的影响,遂喜欢上了表演(演戏)。1979年中学毕业后的姜文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但没被录取,寄来的公函里勉励他“安心工作,安心学习”。第二年姜文又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最终依靠张仁礼的慧眼赏识被破格录取。同班同学里有吕丽萍、丛珊等,姜文是中戏表演系80班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也是成绩最好的一个。
        1980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4年姜文毕业,21岁的他被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后来主演了《家庭大事》、《高加索灰阑记》等优秀剧目。1985年刚毕业9个月的姜文被导演陈家林选中,在影片《末代皇后》中出演溥仪,为了这个角色,他全身心投入去准备,找资料、看纪录片,专门去找溥杰,甚至晚上躺在了床上也要跟弟弟说溥仪,最终得以塑造一个可恨可悲、可笑可怜的“末代皇帝”形象。
  1986年,谢晋拍摄《芙蓉镇》,年龄显小的姜文和刘晓庆大量精彩的对手戏,23岁的姜文就能与在当时最有号召力的“第三代”导演谢晋合作的确是件不简单的事情。之后姜文还和秦怡演出了中法合拍影片《花轿泪》里年龄跨度极大的角色,换言之,出道没几年的姜文就与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女演员潘虹、刘晓庆、秦怡有过精彩合作。
  1987年夏天姜文被邀请到了《红高粱》剧组,面对第一次当导演的张艺谋,同属兔的二人每晚必然要“侃戏”。姜文的搭档则是师妹巩俐,那批合作者里面还有顾长卫、杨钢等,面对记者提问姜文答道“他们将会是中国电影的栋梁”,几年后果然得到了印证。1988年,张艺谋导演、姜文主演的“第五代”代表作之一《红高粱》震撼了世界,勇夺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8年,姜文和刘晓庆在《春桃》中第二次携手,导演是和谢晋同属“第三代”的凌子风,与《红高粱》里的自由狂放截然相反,姜文含蓄地表现着主人公的苦闷,凌子风评价道“姜文的戏路子很宽,创造性很强”。这一年,姜文又和“第四代”导演谢飞合作,出演了《本命年》里的看似“同龄人”的都市底层青年李慧泉,谢飞认为这是姜文在表演方面最接近他真实年龄和心态的一部戏,谢飞的评价是“姜文聪明,热情又卖力气”。
  1989年夏天,姜文和田壮壮开始写《大太监李莲英》的剧本,他们把自己关在一家宾馆里商量,四处搜集资料,并走访了当时活在人世的最后一位清朝太监。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段经典而熟悉的旁白正是出自姜文之口,1993年,姜文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姜文与周韵《北京人在纽约》成为当年最热播的电视剧集,姜文的表演才华再次得到肯定。而此前极其谨慎选择剧本的姜文并未接拍过电视剧,与他合作的剧组导演里有冯小刚等人。在《北京人在纽约》前期筹备时,姜文和万梓良联合主演了他的第一部商业娱乐片《狭路英豪》.
  1990年后的那段时期,姜文的兴趣从表演转向了导演,尽管他有办法尽自己所能去改变一部影片的剧本状况,但却很难像导演那样从整体去把握一部影片的风格。终于,他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去做导演了,刘晓庆亦给了他积极的肯定,他们四处找好小说,比如池莉的《你是一条河》、苏童的《红粉》等等,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
  1992年,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在聊天之后,王朔送给姜文一本新出刊的《收获》,上面发表他的一篇新小说,《动物凶猛》。那晚上姜文一口气看完了这篇6万字的小说,激动得彻夜难眠,并且下决定一定要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王朔拒绝了姜文让他做编剧的邀请,只能选择亲自动笔的姜文改稿之后的剧本多达9万字,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片场指导宁静这部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通过少年马小军在青春期放肆不羁的生活、回忆与幻想,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交织在一起,《阳光灿烂的日子》技惊四座,姜文的导演才华迅速得到肯定。用去25万尺胶片的影片创下了1995年中国最高票房记录,共计5000万人民币。
  1996年姜文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研究所。这一阶段姜文出演了周晓文《秦颂》里的秦始皇一角,和葛优、许晴有大量对手戏。1997年在姜文第二次参与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有话好好说》在那年掀起了一阵热潮,姜文亦获得不俗评价。
  1997年11月,姜文作为在电影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受意大利电影文化界的邀请,并由意大利电影文化界主办,在意大利五大城市举办“姜文主演、导演个人电影回顾展”。

个人作品:
  
电影
   1.天地英雄
  2.宋家王朝
  3.寻木仓
  4.有话好好说
  5.茉莉花开
  6.绿茶
  7.太阳再次升起
  8.红高粱
  9.芙蓉镇
  10.末代皇后
  11.狭路英豪
  12.秦颂
  13.宋家皇朝
  14.大路1993
  15.本命年
  16.闺阁情怨
  17.李连英
  18.大清风云
  19.鬼子来了
  20.阳光灿烂的日子
  21.大太监李莲英
  2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22.《建国大业》 客串 毛人凤
  23.《让子弹飞》筹拍
  24.《金婚风雨情》(原名《金婚2》) 饰 军长
  25. 《鸿门宴》即将筹拍
  26. 《关云长》饰 曹操
电视剧
   1.清宫风云
  2.初恋情人
  3.欢乐农家
  4.北京人在纽约
  5.凤凰起舞
  6.我爱我家
  7.大宅门
配音
   动画片《宝莲灯》中担任“杨戬”(二郎神)的配音。
  王家卫电影《蓝莓之夜》为男主角配音
  迪斯尼3D动画《超人总动员》国语版男主角超人爸爸的配音(超人妈妈配音者为徐帆)
[编辑本段]所获奖项
  1987年,电影《末代皇后》参加叙利亚第5届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潘虹获最佳女演员奖);巴西第4届里约国际电影电视节获评委会特别奖。
  1988年,电影《红高粱》参加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奖;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影片奖;第35届澳大利亚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摩洛哥第1届马拉卡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张艺谋获“大阿特拉斯”金奖。同年,电影《芙蓉镇》参加第26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水晶球奖;第33届西班牙瓦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获评委特别表彰奖、观众奖。
  1989年,电影《红高粱》参加第16届比利时布鲁塞耳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最佳影片奖。同年,电影《芙蓉镇》参加第5届法国蒙彼利埃电影节获金熊猫奖;第40届捷克劳动人民电影节获荣誉奖。
  1990年,电影《芙蓉镇》参加德国电影家协会颁发1989年发行影片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同年,电影《本命年》参加第40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银熊奖。
  1994年,自编自导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参加第51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最佳男演员奖。
  1995年,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参加第8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获最佳男演员奖。同年,个人出席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法国秋季艺术节。
  1996年,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参加台湾电影金马奖,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音效六项大奖。
  1997年4月13日,参加香港第16届电影金像奖颁奖,为最佳导演奖获奖者颁奖。
  1997年9月,《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重点介绍影片”参加日本福冈国际电影节。理由是该片在日本全国发行获得优异成绩。
  1997年10月,出版《一部影片的诞生》,该书除对《阳光》一片的诞生、获奖、发行做全面记叙和总结之外,还收录了姜文所著《阳光灿烂的日子》文学剧本及完成台本。
  1997年11月,姜文作为在电影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受意大利电影文化界的邀请,并由意大利电影文化界主办,在意大利五大城市举办“姜文主演、导演个人电影回顾展”。
  1998年,主演话剧《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
  1998年8月,改编并导演新电影《鬼子来了》,并在片中担任男主角。
  2000年影片《鬼子来了》获法国戛纳电影节大奖。
  2001年影片《鬼子来了》获美国夏威夷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2004年姜文本人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2007年《太阳照常升起》获44届金马奖最佳剪接
  2008年获得由法国杜维尔市市长亲自颁发的城市勋章。另外,姜文的名字铭刻在位于诺曼底海滩一面特殊的墙上。
  电视电影获奖:
  1987年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代表作:《芙蓉镇》
  1989年第十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代表作:《春桃》
  1993年获中国第十二届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代表作:《北京人在纽约》
  1995年获第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代表作:《宋家皇朝》
  1996年第三十七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代表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2003年第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代表作:《寻木仓》
  2003年第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受欢迎男演员,代表作:《寻木仓》
  2004年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演员,代表作:《天地英雄》
  2004年第四届华语传媒电影大奖最受欢迎男演员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30
DB+30

精品文章

夏尔旳悲伤丶

ZxID:8155865

等级: 大元帅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05-16 0



鬼子来了
片名:Guizi lai le中文名:鬼子来了导演:姜文(Wen Jiang)主演:姜文(Wen Jiang) | 姜鸿波(Yihong Jiang) |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 袁丁(Ding Yuan) | 丛志军(Zhijun Cong) | 喜子(Zi Xi)英文别名:Devils on the Doorstep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地区:中国对白:普通话 日语 英语上映时间:2001年3月14日 法国时长:139 min | France:162类型:喜剧 剧情 战争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当村民马大三正在和七爷的儿媳妇在床上翻云覆雨的时候,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这个简短的过程中,送人和接人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着。沟通他们的只有一把上了膛的*,顶在马大三的脑门上。“合上眼!记着,把人给我看好了。死了或者让日本鬼子发现了,就杀了你。顺便你给我审审,三十我来拿人”。来人只留下这么句话,就把合着眼睛,惊魂未定的马大三扔在了屋里。本来答应好了三十来取人,结果此后就没有音讯。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却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了求生的机会。他将花屋骂人的话,全都翻译成了“求求你们别杀我”。并且交代了日本鬼子的一些装备。善良的村民抱着一丝希望认为有人会来领人,但是始终没有人来。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又关了会,村民们见此便商议将两人处死以避免麻烦,但善良愚昧的村民谁也不敢下手杀人。大家七嘴八舌,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来了结这两个“不定时炸弹”。马大三的五舅姥爷是村里的主心骨,只说了一句:“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而看不惯儿媳和马大三不干不净的七爷也只说了那句他在电影中唯一的台词:“王八操的,我一手一个都掐巴死,刨坑埋了!”大家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谋求自己的平安无事,所以杀人的任务就在村民中推来推去没有定论。或许每次当中国人处于两难境地的时候都把决策权交到了老天爷的手中,五舅姥爷决定了用抽签来选人——一葫芦黄豆里面有两个红豆。哪两个人抓着红豆,哪两个人杀人。当豆子还没有抓完马大三就已经发现自己的手里有两颗红豆,认命的他提出要找两个人帮忙。这回到是有人奋勇争先——只要不杀人,刨坑这种体力活勤劳的农民是不会推托的。但是善良的马大三根本下不了手。他把两个俘虏捆进麻袋里面藏进了长城里,每天去送饭。本来和他好着的七爷儿媳鱼儿在那个晚上怀上了孩子,她怕自己怀上鬼胎所以对于手里有两条人命的马大三敬而远之。马大三无奈之下将详情告诉了鱼儿,从此两个人开始了长达半年对两个俘虏的照顾。有一天,两个俘虏碰巧遇见了到长城里来玩的鱼儿的大儿子,他们试图教孩子说日语:“有日本士兵被关在长城里面。”无数遍的重复后,孩子终于喊着这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离开了。他只知道说这句日语日军会给糖吃。每天早上日本海军都会列队从村头走过,孩子们蹲在墙头等待日本军官的赏赐。这天,大儿子喊着“日本士兵,日本士兵…”向路过的海军军官献殷勤。机灵的六旺学过日语,听出这事情不对便冲过去冲海军军官满脸堆笑,手死死掐着孩子的屁股,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这之后,村民发现了马大三没有杀死两个俘虏,给大家带了很大的隐患。所有的人不干了,开始了疯狂的争吵。六旺、二脖子、八婶子这些人仍然心怀鬼胎,他们不停地逼马大三杀死两个俘虏,不然就杀了他们。这里八婶子这个村民公认的长舌妇更是言语中伤马大三和鱼儿,让进退两难的鱼儿拉下脸皮和她争吵起来。村民们仍然不想让自己惹上臊,坚持让马大三杀人。无奈之下马大三进城找到了刘爷——曾经给八大臣砍头的老刽子手。经过朋友的再三吹捧,刘爷决定出手相助。马大三烧香拜佛将刘爷请回了村子。刘爷看似身手矫健,但毕竟年龄在那,刀下人倒,但是只在脖子上留了道疤痕,人又没死。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天真的村民以为日本人是朋友,从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是侵略祖国的敌人。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但他对于花屋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感到厌恶,认为他诋毁了日本民族的尊严玷污了日本武士道精神。他对于花屋的唯一要求就是他去死而不辱没他已经供在靖国神社的牌位。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日军快乐地载歌载舞,村民们也不断地表演助兴。五舅姥爷更是决定献上一曲将队长酒冢夸赞一翻。而八婶子当时也不知趣地来了首调情的小曲,唱得全场男人不论来自日本还是中国,都对这个已经五六十岁的老妇*声笑语,场面令人作呕。五舅姥爷还自作聪明地对队长酒冢说:“你们日本人唱歌都是一起唱,我们都是单的,你要不要来一个单人的节目助助兴?”这句看似无足轻重的台词深深地刺痛了我。日本当时团结一心,这部电影里面的海军陆军更是相亲相爱,而当时这个挂甲村的村民仅因为两个俘虏就大吵大闹,人心分散各怀鬼胎。不得不说让我们反省自己为什么受人欺压。就因为这句话形势出现突变,队长酒冢突然听见了花屋在得意忘形地跟中国村民说中国话,而那句中国话就是汉*董汉臣在吵架时教给他的:“大哥大嫂新年好,你们是我的爷,我是你们的儿。”在实质上不占上风的村民也同样开始得意忘形,他们因为这句话捧腹大笑。忍无可忍的队长酒冢终于发威了,他的单人助兴节目就是鼓励日军士兵木仓毙花屋。周围安静了,笑容凝固在了每个村民的脸上。而已经喝多的六旺根本嗅不到空气中的紧张,还得意忘形地跟队长酒冢称兄道弟拍肩搭讪,最后甚至摸着酒冢的头说:“你害怕了吧?你别怕,跟我一样把心搁肚子里头。”这样不知趣的行为刺激了花屋,他抓住机会,突然像发疯一样将刺刀刺向六旺。六旺的倒下后,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最后日军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 就在屠杀将近结束的时候,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去鱼儿娘家接快要分娩的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还在计划着分粮食的时候,小船慢慢靠近了岸边。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睛上,只剩下了空洞。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山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木仓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听到这段契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哭泣的冲动。我感觉自己的血管里,留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软弱和愚昧。“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的正是。遇事推诿、善良软弱、愚昧无知。我相信,这就是在乱世当中另一种真实的生存姿态。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最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度不敢动手杀鬼子的马大三为村民报仇被擒,在接收大员的命令下,居然死在已经投降的日本人——自己救过的军曹花屋手里。而围观者的拥闹和应和形同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可悲、可怜、可叹!

  虚伪的国民党高官,身后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周围起哄欢笑如同过年一样的民众和跪地等待解脱的马大三形成了一幅鲜明的黑白画面。我突然想起了电影中两次出现的大鼓唱段: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本是一家。打是亲,骂是爱,皇军骂八嘎我们不在意,咪吸咪吸皇军给…”当日本人投降以后,大鼓先生又唱到:“这抗日八年,中国还是最强大。日本鬼子撂着蹶子就跑了…”如此“太平盛世”,马大三你可以真正地合眼了。

演员表
导演
姜文(Wen Jiang)
演员
姜文(Wen Jiang)
姜鸿波(Yihong Jiang)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袁丁(Ding Yuan)
丛志军(Zhijun Cong)
喜子(Zi Xi)
李海滨(Haibin Li)
泽田谦也(Kenya Sawada)
蔡东东(Weidong Cai)
陈莲梅(Lianmei Chen)
宫路佳具(Yoshimoto Miyaji)
陈强(Qiang Chen)
吴大维(David Wu)
Junichi Kajioka
编剧
姜文(Wen Jiang)
李海鹰(Haiying Li)
刘星(Xing Liu)
史建全(Jianquan Shi)
述平(Ping Shu)
尤凤伟(Fengwei You)
制片人
董平(Ping Dong)
姜文(Wen Jiang)
喜子(Zi Xi)
Hua Zhang
郑全刚(Quangang Zheng)
本文来自猴岛论坛 :http://bbs.houdao.com/r3793734_u8155865/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20
DB+20

优秀文章

wzxng

ZxID:8469586

等级: 准尉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05-16 0

主演电影: 《花轿泪》
2008-06-23 19:26:07 来自: 不摇就滚(欢迎你到左小祖咒官方小组来)
欢迎大家补充
.....

《贵族》

导演: 冯小刚
主演: 葛优 / 姜文 上映年度: 2008 语言: 普通话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简介:据彭浩翔透露,《贵族》的焦点集中在一位"海归"的留学生和一位有钱的暴发户身上."'海归'在国外留过学,见过很多有钱人,也很了解贵族人的生活,但他自己却没有钱.而暴发户虽然很有钱,但却不了解贵族的生活方式,他于是找来'海归'教他如何变成贵族.两人都瞧不起对方,但又互相需要."


《太阳再次升起》
导演:姜文
主演:陈冲,黄秋生,姜文,崔健,周韵,孔镱珊,房祖名
地区:中国内地 片长:90分钟 语言:国语 年份:2007 类型:剧情
简介:本片改编自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描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个故事。一对华侨夫妇唐雨林及太太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改造,妻子与村生产队里一个年仅20岁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导演:徐静蕾
主演:徐静蕾,姜文
地区:中国内地 片长:95分钟 语言:国语 年份:2005 类型:剧情
简介:由保利华亿投资2000万、徐静蕾自导自编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1948年深冬,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


《茉莉花开》
导演:侯咏
主演:章子怡,陈冲,姜文,陆毅,曾志伟,刘烨
地区:中国内地 片长:130分钟 语言:国语 年份:2004 类型:剧情 / 家庭 / 爱情
简介:《茉莉花开》是一部反映一家三代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独特视角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和女人的命运。茉,一个……


《天地英雄》
导演:何平
主演:赵薇,王学圻,姜文,中井贵一
地区:中国内地 片长:114分钟 语言:国语 年份:2003 类型:动作 / 冒险 / 剧情
简介:戍边校尉李(姜文)因违抗军令,不愿屠杀突厥的俘虏一些手无寸铁的老人,妇女和孩子而被朝廷通缉,日本遣唐使来栖(中井贵一)因屡请回国而被朝廷贬为捕快,派往……


《绿茶》
导演:张元
主演:姜文,赵薇
地区:中国内地 片长:83分钟 语言:国语 年份:2003 类型:剧情 / 爱情
简介:本片讲述了一个散发神秘清香的都市爱情故事。女硕士吴芳不停地相亲,每次和男人约会时,她都要点一杯绿茶,她相信一个叫朗朗的女孩说的话:从一杯茶预测一个人的……


《寻木仓》
导演:陆川
主演:姜文,石凉,刘小宁,伍宇娟,宁静
地区:中国内地 片长:120分钟 语言:贵州方言 年份:2002 类型:动作 / 剧情
简介:马山是一个在边陲小镇任职的警察,有一天一觉醒来,忽然发现自己的配木仓神秘失踪了!于是马山沿着青石板开始了一段寻木仓之路……小镇弥漫着重重浓雾,马山的内心感……

《鬼子来了》
导演:姜文
主演:姜文,姜鸿波,香川照之,陈强,吴大维
地区:中国内地 片长:145分钟 语言:国语 年份:2000 类型:剧情 / 战争
简介: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


《有话好好说》
导演:张艺谋
主演:葛优,姜文,李保田,张艺谋,甜甜,瞿颖
地区:中国内地 片长:90分钟 语言:国语 年份:1997 类型:喜剧
简介:这是一个发生在当代都市生活中的幽默故事。青年赵小帅以奇特的方式,狂热的追求漂亮姑娘安红。不幸的是,安红正与某娱乐公司的老板刘德龙恋爱。刘德龙为教训小帅……


《宋家王朝》
导演:张婉婷
主演:张曼玉,杨紫琼,邬君梅,赵文瑄,吴兴国,金燕玲,姜文
地区:香港 片长:140分钟 语言:国语 年份:1997 类型:剧情
简介:晚清末年,政局腐败,民不聊生,在美国受教育的宋查理凭着他在西方吸收的先进知识,与孙中山一齐合力推翻满清。宋查理的三个女儿蔼龄、庆龄和美龄,出身已具才华……


《秦颂》
导演:周晓文
主演:葛优,姜文,许晴
地区:中国内地 片长:116分钟 语言:国语 年份:1996 类型:剧情
简介:该片是一部晦涩难懂的政治寓言,故事情节荒诞不经,只有从象征的角度入手才能窥见端倪。所以看懂该片不是件容易的事。秦王赢政与高渐离自幼同吃一母乳汁长大,高……


《阳光灿烂的日子》
导演:姜文
主演:夏雨,耿乐,姜文,宁静,尚楠,斯琴高娃,陶虹
地区:中国内地 片长:60分钟 语言:国语 年份:1994 类型:剧情
简介:影片描述了文革期间马小军、米兰等一群少年在迈向青春时的心理与胜利的躁动。本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

《大路》
导演: 周晓文 / 文隽
主演: 姜文 / 万梓良 / 于莉
上映年度: 1993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 中国 语言: 国语
简介:(无)

《大太监李莲英》
导演: 田壮壮
主演: 姜文
上映年度: 1991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 香港
简介:(无)


《本命年》
导演: 谢飞
主演: 姜文 / 程琳 / 岳红
上映年度: 1989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
简介:根据刘恒小说《黑的雪》改编。李慧泉为了哥儿们义气打伤人而"栽"进公安局,劳教期满后被释放回家了。他神情冷漠地走进铁道边房屋低矮的家,久久地凝视着母亲的遗像。热心的邻居罗大妈和民警小刘帮助李慧泉办了个体营业执照,他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新春佳节,他仍在屋里整修三轮车。他旧日的朋友约他去咖啡厅一聚,他因此认识了业余歌手赵雅秋和行踪诡秘的倒爷崔永利。由于门外一群小痞子的纠缠,演唱完的赵雅秋希望有人送她回家,于是崔永利请李慧泉代劳。李慧泉开始当上了赵雅秋下班的护送者,一次又一次的夜送赵雅秋,使李慧泉的心逐渐靠近了这个豆蔻年华的少女。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赵雅秋的名声渐起,崇拜者、追随者愈来愈多,最终,李慧泉的"职务"被赵雅秋身边的各种各样的小伙子所取代,他怅然若失。一天深夜,李慧泉昔日的密友叉子越狱潜逃找到他,一费以"够哥儿们,讲义气"自诩的李慧泉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不忍对叉子做不义气的事,在他的暗示下,叉子逃走了,李慧泉知道自己犯下了包庇罪,有心去公安局自首。李慧泉降价卖掉全部存货,取出了全部存款,买了一条金项链,他驱车来到大饭店歌厅,找到已经唱红的赵雅秋。赵雅秋开了几句笑话,并回绝了他的礼物。李慧泉万念俱灰,把金项链随手抛在路边。他下决心到公安局去自首。路过餐馆时,他进去痛饮了一番,喝得酩酊大醉的李慧泉踉跄而行,突然两个少年抢劫犯拦住了他,强行搜身。李慧泉笑了几声,三拳两脚把他们打翻在地,一少年猛然跃起冲将过来,李慧泉只觉腹部一震,便蹲在了地上。两少年仓皇而逃,李慧泉挣扎了几步,跌倒在地,黑红色的血淌了出来。24岁的李慧泉在本命年死去了。


《春桃》
导演:凌子风
主演:姜文,刘晓庆,曹前明
地区:中国内地 片长:120分钟 语言:国语 年份:1988 类型:剧情
简介:根据台湾籍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同名小说改编。春桃新婚之夜被土匪冲散,只身一人从乡下逃到北京,靠拣破烂维持生活。在逃难中,春桃与刘向高认识,并相依为命地……


《花轿泪》
导演: Jacques Dorfmann
主演: 姜文 / Henry O / Beulah Quo
上映年度: 1987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中国
简介:童年时代的小勤丽幸福而快乐,在父亲惠义办的小学里学习。父亲惠义正直善良,一次因搭救抗日志士,被日军炸毁了学校。为了家庭的生计,惠义只好在家中开的钱庄做生意,放弃了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勤丽也进了一所教会学校。在一次音乐会上,勤丽聆听了一场美妙的钢琴演奏,从此,迷上了如魔幻般的钢琴。光阴流逝,小勤丽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并在钢琴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勤丽刻苦练琴,并与父亲商定待音乐学院毕业就去巴黎深造。可是,金叔和爷爷祖鸿、母亲对她非常钟爱,想把她嫁给大资本家陈叔宜的儿子陈有煌。开始,父亲坚决反对,但在祖鸿、金叔的压力下,考虑到家中不景气的生意,他妥协了。从此,勤丽对父亲产生了很深的隔阂,两个人都非常痛苦。哥哥因反对这门亲事而愤然离家出走,勤丽最终嫁到陈家。尽管丈夫有煌对她倍加疼爱,但公公婆婆却处处用旧的封建礼教束缚着她,甚至不许她练琴。终于有一天深夜,勤丽砸开了被锁着的钢琴,弹奏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勤丽和有煌渐渐产生了感情,并有了儿子保儿。有煌父母迁居香港,不久,有煌也去香港治病。勤丽仍不懈的练琴并参加音乐会演奏。有煌病危,勤丽只好离开上海的家人去香港,但她并未放弃自己的钢琴事业。多少年过去了,客居巴黎的勤丽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成为一名女钢琴家。但她的心中仍旧惦念远在上海的父亲,希望能早日与父亲消除隔阂,在巴黎重逢。法国巴黎,庄严辉煌的沙蕾剧院里,身穿白色礼服的周勤丽端坐在钢琴前,乐队和指挥准备就绪,可勤丽却忍不住回头向后台的通道口望去。当勤丽在沙蕾剧院的大舞台上弹奏起优美缠绵的“梁祝”协奏曲时,父亲惠义终于出现在剧院后台的过道上,父女终于见面了。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30
DB+30

我很赞同

想上就上!
一抹╰微笑

ZxID:10725067

等级: 大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05-16 0
BS楼上的复制党  - -

那样没DB的
kiki恩典
616610368

ZxID:1893541

等级: 中将
如果我有月光宝盒,谁会不顾一切的陪我穿梭历史的任何一个角落呢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5-16 0
鬼子来了
片名:Guizi lai le中文名:鬼子来了导演:姜文(Wen Jiang)主演:姜文(Wen Jiang) | 姜鸿波(Yihong Jiang) |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 袁丁(Ding Yuan) | 丛志军(Zhijun Cong) | 喜子(Zi Xi)英文别名:Devils on the Doorstep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地区:中国对白:普通话 日语 英语上映时间:2001年3月14日 法国时长:139 min | France:162类型:喜剧 剧情 战争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当村民马大三正在和七爷的儿媳妇在床上翻云覆雨的时候,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这个简短的过程中,送人和接人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着。沟通他们的只有一把上了膛的*,顶在马大三的脑门上。“合上眼!记着,把人给我看好了。死了或者让日本鬼子发现了,就杀了你。顺便你给我审审,三十我来拿人”。来人只留下这么句话,就把合着眼睛,惊魂未定的马大三扔在了屋里。本来答应好了三十来取人,结果此后就没有音讯。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却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了求生的机会。他将花屋骂人的话,全都翻译成了“求求你们别杀我”。并且交代了日本鬼子的一些装备。善良的村民抱着一丝希望认为有人会来领人,但是始终没有人来。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又关了会,村民们见此便商议将两人处死以避免麻烦,但善良愚昧的村民谁也不敢下手杀人。大家七嘴八舌,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来了结这两个“不定时炸弹”。马大三的五舅姥爷是村里的主心骨,只说了一句:“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而看不惯儿媳和马大三不干不净的七爷也只说了那句他在电影中唯一的台词:“王八操的,我一手一个都掐巴死,刨坑埋了!”大家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谋求自己的平安无事,所以杀人的任务就在村民中推来推去没有定论。或许每次当中国人处于两难境地的时候都把决策权交到了老天爷的手中,五舅姥爷决定了用抽签来选人——一葫芦黄豆里面有两个红豆。哪两个人抓着红豆,哪两个人杀人。当豆子还没有抓完马大三就已经发现自己的手里有两颗红豆,认命的他提出要找两个人帮忙。这回到是有人奋勇争先——只要不杀人,刨坑这种体力活勤劳的农民是不会推托的。但是善良的马大三根本下不了手。他把两个俘虏捆进麻袋里面藏进了长城里,每天去送饭。本来和他好着的七爷儿媳鱼儿在那个晚上怀上了孩子,她怕自己怀上鬼胎所以对于手里有两条人命的马大三敬而远之。马大三无奈之下将详情告诉了鱼儿,从此两个人开始了长达半年对两个俘虏的照顾。有一天,两个俘虏碰巧遇见了到长城里来玩的鱼儿的大儿子,他们试图教孩子说日语:“有日本士兵被关在长城里面。”无数遍的重复后,孩子终于喊着这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离开了。他只知道说这句日语日军会给糖吃。每天早上日本海军都会列队从村头走过,孩子们蹲在墙头等待日本军官的赏赐。这天,大儿子喊着“日本士兵,日本士兵…”向路过的海军军官献殷勤。机灵的六旺学过日语,听出这事情不对便冲过去冲海军军官满脸堆笑,手死死掐着孩子的屁股,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这之后,村民发现了马大三没有杀死两个俘虏,给大家带了很大的隐患。所有的人不干了,开始了疯狂的争吵。六旺、二脖子、八婶子这些人仍然心怀鬼胎,他们不停地逼马大三杀死两个俘虏,不然就杀了他们。这里八婶子这个村民公认的长舌妇更是言语中伤马大三和鱼儿,让进退两难的鱼儿拉下脸皮和她争吵起来。村民们仍然不想让自己惹上臊,坚持让马大三杀人。无奈之下马大三进城找到了刘爷——曾经给八大臣砍头的老刽子手。经过朋友的再三吹捧,刘爷决定出手相助。马大三烧香拜佛将刘爷请回了村子。刘爷看似身手矫健,但毕竟年龄在那,刀下人倒,但是只在脖子上留了道疤痕,人又没死。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天真的村民以为日本人是朋友,从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是侵略祖国的敌人。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但他对于花屋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感到厌恶,认为他诋毁了日本民族的尊严玷污了日本武士道精神。他对于花屋的唯一要求就是他去死而不辱没他已经供在靖国神社的牌位。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日军快乐地载歌载舞,村民们也不断地表演助兴。五舅姥爷更是决定献上一曲将队长酒冢夸赞一翻。而八婶子当时也不知趣地来了首调情的小曲,唱得全场男人不论来自日本还是中国,都对这个已经五六十岁的老妇*声笑语,场面令人作呕。五舅姥爷还自作聪明地对队长酒冢说:“你们日本人唱歌都是一起唱,我们都是单的,你要不要来一个单人的节目助助兴?”这句看似无足轻重的台词深深地刺痛了我。日本当时团结一心,这部电影里面的海军陆军更是相亲相爱,而当时这个挂甲村的村民仅因为两个俘虏就大吵大闹,人心分散各怀鬼胎。不得不说让我们反省自己为什么受人欺压。就因为这句话形势出现突变,队长酒冢突然听见了花屋在得意忘形地跟中国村民说中国话,而那句中国话就是汉*董汉臣在吵架时教给他的:“大哥大嫂新年好,你们是我的爷,我是你们的儿。”在实质上不占上风的村民也同样开始得意忘形,他们因为这句话捧腹大笑。忍无可忍的队长酒冢终于发威了,他的单人助兴节目就是鼓励日军士兵木仓毙花屋。周围安静了,笑容凝固在了每个村民的脸上。而已经喝多的六旺根本嗅不到空气中的紧张,还得意忘形地跟队长酒冢称兄道弟拍肩搭讪,最后甚至摸着酒冢的头说:“你害怕了吧?你别怕,跟我一样把心搁肚子里头。”这样不知趣的行为刺激了花屋,他抓住机会,突然像发疯一样将刺刀刺向六旺。六旺的倒下后,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最后日军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 就在屠杀将近结束的时候,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去鱼儿娘家接快要分娩的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还在计划着分粮食的时候,小船慢慢靠近了岸边。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睛上,只剩下了空洞。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山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木仓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听到这段契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哭泣的冲动。我感觉自己的血管里,留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软弱和愚昧。“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的正是。遇事推诿、善良软弱、愚昧无知。我相信,这就是在乱世当中另一种真实的生存姿态。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最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度不敢动手杀鬼子的马大三为村民报仇被擒,在接收大员的命令下,居然死在已经投降的日本人——自己救过的军曹花屋手里。而围观者的拥闹和应和形同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可悲、可怜、可叹!

  虚伪的国民党高官,身后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周围起哄欢笑如同过年一样的民众和跪地等待解脱的马大三形成了一幅鲜明的黑白画面。我突然想起了电影中两次出现的大鼓唱段: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本是一家。打是亲,骂是爱,皇军骂八嘎我们不在意,咪吸咪吸皇军给…”当日本人投降以后,大鼓先生又唱到:“这抗日八年,中国还是最强大。日本鬼子撂着蹶子就跑了…”如此“太平盛世”,马大三你可以真正地合眼了。

演员表
导演
姜文(Wen Jiang)
演员
姜文(Wen Jiang)
姜鸿波(Yihong Jiang)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袁丁(Ding Yuan)
丛志军(Zhijun Cong)
喜子(Zi Xi)
李海滨(Haibin Li)
泽田谦也(Kenya Sawada)
蔡东东(Weidong Cai)
陈莲梅(Lianmei Chen)
宫路佳具(Yoshimoto Miyaji)
陈强(Qiang Chen)
吴大维(David Wu)
Junichi Kajioka
编剧
姜文(Wen Jiang)
李海鹰(Haiying Li)
刘星(Xing Liu)
史建全(Jianquan Shi)
述平(Ping Shu)
尤凤伟(Fengwei You)
制片人
董平(Ping Dong)
姜文(Wen Jiang)
喜子(Zi Xi)
Hua Zhang
郑全刚(Quangang Zheng)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0
DB+10

优秀文章

Mo、Maek灬

ZxID:10502503

等级: 上将
  囬忆 ╮  囙不去旳 記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5-16 0
鬼子来了
片名:Guizi lai le中文名:鬼子来了导演:姜文(Wen Jiang)主演:姜文(Wen Jiang) | 姜鸿波(Yihong Jiang) |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 袁丁(Ding Yuan) | 丛志军(Zhijun Cong) | 喜子(Zi Xi)英文别名:Devils on the Doorstep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地区:中国对白:普通话 日语 英语上映时间:2001年3月14日 法国时长:139 min | France:162类型:喜剧 剧情 战争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当村民马大三正在和七爷的儿媳妇在床上翻云覆雨的时候,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这个简短的过程中,送人和接人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着。沟通他们的只有一把上了膛的*,顶在马大三的脑门上。“合上眼!记着,把人给我看好了。死了或者让日本鬼子发现了,就杀了你。顺便你给我审审,三十我来拿人”。来人只留下这么句话,就把合着眼睛,惊魂未定的马大三扔在了屋里。本来答应好了三十来取人,结果此后就没有音讯。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却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了求生的机会。他将花屋骂人的话,全都翻译成了“求求你们别杀我”。并且交代了日本鬼子的一些装备。善良的村民抱着一丝希望认为有人会来领人,但是始终没有人来。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又关了会,村民们见此便商议将两人处死以避免麻烦,但善良愚昧的村民谁也不敢下手杀人。大家七嘴八舌,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来了结这两个“不定时炸弹”。马大三的五舅姥爷是村里的主心骨,只说了一句:“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而看不惯儿媳和马大三不干不净的七爷也只说了那句他在电影中唯一的台词:“王八操的,我一手一个都掐巴死,刨坑埋了!”大家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谋求自己的平安无事,所以杀人的任务就在村民中推来推去没有定论。或许每次当中国人处于两难境地的时候都把决策权交到了老天爷的手中,五舅姥爷决定了用抽签来选人——一葫芦黄豆里面有两个红豆。哪两个人抓着红豆,哪两个人杀人。当豆子还没有抓完马大三就已经发现自己的手里有两颗红豆,认命的他提出要找两个人帮忙。这回到是有人奋勇争先——只要不杀人,刨坑这种体力活勤劳的农民是不会推托的。但是善良的马大三根本下不了手。他把两个俘虏捆进麻袋里面藏进了长城里,每天去送饭。本来和他好着的七爷儿媳鱼儿在那个晚上怀上了孩子,她怕自己怀上鬼胎所以对于手里有两条人命的马大三敬而远之。马大三无奈之下将详情告诉了鱼儿,从此两个人开始了长达半年对两个俘虏的照顾。有一天,两个俘虏碰巧遇见了到长城里来玩的鱼儿的大儿子,他们试图教孩子说日语:“有日本士兵被关在长城里面。”无数遍的重复后,孩子终于喊着这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离开了。他只知道说这句日语日军会给糖吃。每天早上日本海军都会列队从村头走过,孩子们蹲在墙头等待日本军官的赏赐。这天,大儿子喊着“日本士兵,日本士兵…”向路过的海军军官献殷勤。机灵的六旺学过日语,听出这事情不对便冲过去冲海军军官满脸堆笑,手死死掐着孩子的屁股,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这之后,村民发现了马大三没有杀死两个俘虏,给大家带了很大的隐患。所有的人不干了,开始了疯狂的争吵。六旺、二脖子、八婶子这些人仍然心怀鬼胎,他们不停地逼马大三杀死两个俘虏,不然就杀了他们。这里八婶子这个村民公认的长舌妇更是言语中伤马大三和鱼儿,让进退两难的鱼儿拉下脸皮和她争吵起来。村民们仍然不想让自己惹上臊,坚持让马大三杀人。无奈之下马大三进城找到了刘爷——曾经给八大臣砍头的老刽子手。经过朋友的再三吹捧,刘爷决定出手相助。马大三烧香拜佛将刘爷请回了村子。刘爷看似身手矫健,但毕竟年龄在那,刀下人倒,但是只在脖子上留了道疤痕,人又没死。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天真的村民以为日本人是朋友,从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是侵略祖国的敌人。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但他对于花屋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感到厌恶,认为他诋毁了日本民族的尊严玷污了日本武士道精神。他对于花屋的唯一要求就是他去死而不辱没他已经供在靖国神社的牌位。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日军快乐地载歌载舞,村民们也不断地表演助兴。五舅姥爷更是决定献上一曲将队长酒冢夸赞一翻。而八婶子当时也不知趣地来了首调情的小曲,唱得全场男人不论来自日本还是中国,都对这个已经五六十岁的老妇*声笑语,场面令人作呕。五舅姥爷还自作聪明地对队长酒冢说:“你们日本人唱歌都是一起唱,我们都是单的,你要不要来一个单人的节目助助兴?”这句看似无足轻重的台词深深地刺痛了我。日本当时团结一心,这部电影里面的海军陆军更是相亲相爱,而当时这个挂甲村的村民仅因为两个俘虏就大吵大闹,人心分散各怀鬼胎。不得不说让我们反省自己为什么受人欺压。就因为这句话形势出现突变,队长酒冢突然听见了花屋在得意忘形地跟中国村民说中国话,而那句中国话就是汉*董汉臣在吵架时教给他的:“大哥大嫂新年好,你们是我的爷,我是你们的儿。”在实质上不占上风的村民也同样开始得意忘形,他们因为这句话捧腹大笑。忍无可忍的队长酒冢终于发威了,他的单人助兴节目就是鼓励日军士兵木仓毙花屋。周围安静了,笑容凝固在了每个村民的脸上。而已经喝多的六旺根本嗅不到空气中的紧张,还得意忘形地跟队长酒冢称兄道弟拍肩搭讪,最后甚至摸着酒冢的头说:“你害怕了吧?你别怕,跟我一样把心搁肚子里头。”这样不知趣的行为刺激了花屋,他抓住机会,突然像发疯一样将刺刀刺向六旺。六旺的倒下后,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最后日军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 就在屠杀将近结束的时候,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去鱼儿娘家接快要分娩的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还在计划着分粮食的时候,小船慢慢靠近了岸边。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睛上,只剩下了空洞。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山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木仓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听到这段契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哭泣的冲动。我感觉自己的血管里,留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软弱和愚昧。“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的正是。遇事推诿、善良软弱、愚昧无知。我相信,这就是在乱世当中另一种真实的生存姿态。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最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度不敢动手杀鬼子的马大三为村民报仇被擒,在接收大员的命令下,居然死在已经投降的日本人——自己救过的军曹花屋手里。而围观者的拥闹和应和形同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可悲、可怜、可叹!

  虚伪的国民党高官,身后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周围起哄欢笑如同过年一样的民众和跪地等待解脱的马大三形成了一幅鲜明的黑白画面。我突然想起了电影中两次出现的大鼓唱段: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本是一家。打是亲,骂是爱,皇军骂八嘎我们不在意,咪吸咪吸皇军给…”当日本人投降以后,大鼓先生又唱到:“这抗日八年,中国还是最强大。日本鬼子撂着蹶子就跑了…”如此“太平盛世”,马大三你可以真正地合眼了。

演员表
导演
姜文(Wen Jiang)
演员
姜文(Wen Jiang)
姜鸿波(Yihong Jiang)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袁丁(Ding Yuan)
丛志军(Zhijun Cong)
喜子(Zi Xi)
李海滨(Haibin Li)
泽田谦也(Kenya Sawada)
蔡东东(Weidong Cai)
陈莲梅(Lianmei Chen)
宫路佳具(Yoshimoto Miyaji)
陈强(Qiang Chen)
吴大维(David Wu)
Junichi Kajioka
编剧
姜文(Wen Jiang)
李海鹰(Haiying Li)
刘星(Xing Liu)
史建全(Jianquan Shi)
述平(Ping Shu)
尤凤伟(Fengwei You)
制片人
董平(Ping Dong)
姜文(Wen Jiang)
喜子(Zi Xi)
Hua Zhang
郑全刚(Quangang Zheng)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30
DB+30

我很赞同

        别用正常思维思考女人,    否则你会不正常。     
你谁谁谁谁谁谁

ZxID:9832218

等级: 元帅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5-16 0

鬼子来了
片名:Guizi lai le中文名:鬼子来了导演:姜文(Wen Jiang)主演:姜文(Wen Jiang) | 姜鸿波(Yihong Jiang) |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 袁丁(Ding Yuan) | 丛志军(Zhijun Cong) | 喜子(Zi Xi)英文别名:Devils on the Doorstep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地区:中国对白:普通话 日语 英语上映时间:2001年3月14日 法国时长:139 min | France:162类型:喜剧 剧情 战争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当村民马大三正在和七爷的儿媳妇在床上翻云覆雨的时候,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这个简短的过程中,送人和接人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着。沟通他们的只有一把上了膛的*,顶在马大三的脑门上。“合上眼!记着,把人给我看好了。死了或者让日本鬼子发现了,就杀了你。顺便你给我审审,三十我来拿人”。来人只留下这么句话,就把合着眼睛,惊魂未定的马大三扔在了屋里。本来答应好了三十来取人,结果此后就没有音讯。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却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了求生的机会。他将花屋骂人的话,全都翻译成了“求求你们别杀我”。并且交代了日本鬼子的一些装备。善良的村民抱着一丝希望认为有人会来领人,但是始终没有人来。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又关了会,村民们见此便商议将两人处死以避免麻烦,但善良愚昧的村民谁也不敢下手杀人。大家七嘴八舌,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来了结这两个“不定时炸弹”。马大三的五舅姥爷是村里的主心骨,只说了一句:“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而看不惯儿媳和马大三不干不净的七爷也只说了那句他在电影中唯一的台词:“王八操的,我一手一个都掐巴死,刨坑埋了!”大家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谋求自己的平安无事,所以杀人的任务就在村民中推来推去没有定论。或许每次当中国人处于两难境地的时候都把决策权交到了老天爷的手中,五舅姥爷决定了用抽签来选人——一葫芦黄豆里面有两个红豆。哪两个人抓着红豆,哪两个人杀人。当豆子还没有抓完马大三就已经发现自己的手里有两颗红豆,认命的他提出要找两个人帮忙。这回到是有人奋勇争先——只要不杀人,刨坑这种体力活勤劳的农民是不会推托的。但是善良的马大三根本下不了手。他把两个俘虏捆进麻袋里面藏进了长城里,每天去送饭。本来和他好着的七爷儿媳鱼儿在那个晚上怀上了孩子,她怕自己怀上鬼胎所以对于手里有两条人命的马大三敬而远之。马大三无奈之下将详情告诉了鱼儿,从此两个人开始了长达半年对两个俘虏的照顾。有一天,两个俘虏碰巧遇见了到长城里来玩的鱼儿的大儿子,他们试图教孩子说日语:“有日本士兵被关在长城里面。”无数遍的重复后,孩子终于喊着这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离开了。他只知道说这句日语日军会给糖吃。每天早上日本海军都会列队从村头走过,孩子们蹲在墙头等待日本军官的赏赐。这天,大儿子喊着“日本士兵,日本士兵…”向路过的海军军官献殷勤。机灵的六旺学过日语,听出这事情不对便冲过去冲海军军官满脸堆笑,手死死掐着孩子的屁股,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这之后,村民发现了马大三没有杀死两个俘虏,给大家带了很大的隐患。所有的人不干了,开始了疯狂的争吵。六旺、二脖子、八婶子这些人仍然心怀鬼胎,他们不停地逼马大三杀死两个俘虏,不然就杀了他们。这里八婶子这个村民公认的长舌妇更是言语中伤马大三和鱼儿,让进退两难的鱼儿拉下脸皮和她争吵起来。村民们仍然不想让自己惹上臊,坚持让马大三杀人。无奈之下马大三进城找到了刘爷——曾经给八大臣砍头的老刽子手。经过朋友的再三吹捧,刘爷决定出手相助。马大三烧香拜佛将刘爷请回了村子。刘爷看似身手矫健,但毕竟年龄在那,刀下人倒,但是只在脖子上留了道疤痕,人又没死。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天真的村民以为日本人是朋友,从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是侵略祖国的敌人。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但他对于花屋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感到厌恶,认为他诋毁了日本民族的尊严玷污了日本武士道精神。他对于花屋的唯一要求就是他去死而不辱没他已经供在靖国神社的牌位。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日军快乐地载歌载舞,村民们也不断地表演助兴。五舅姥爷更是决定献上一曲将队长酒冢夸赞一翻。而八婶子当时也不知趣地来了首调情的小曲,唱得全场男人不论来自日本还是中国,都对这个已经五六十岁的老妇*声笑语,场面令人作呕。五舅姥爷还自作聪明地对队长酒冢说:“你们日本人唱歌都是一起唱,我们都是单的,你要不要来一个单人的节目助助兴?”这句看似无足轻重的台词深深地刺痛了我。日本当时团结一心,这部电影里面的海军陆军更是相亲相爱,而当时这个挂甲村的村民仅因为两个俘虏就大吵大闹,人心分散各怀鬼胎。不得不说让我们反省自己为什么受人欺压。就因为这句话形势出现突变,队长酒冢突然听见了花屋在得意忘形地跟中国村民说中国话,而那句中国话就是汉*董汉臣在吵架时教给他的:“大哥大嫂新年好,你们是我的爷,我是你们的儿。”在实质上不占上风的村民也同样开始得意忘形,他们因为这句话捧腹大笑。忍无可忍的队长酒冢终于发威了,他的单人助兴节目就是鼓励日军士兵木仓毙花屋。周围安静了,笑容凝固在了每个村民的脸上。而已经喝多的六旺根本嗅不到空气中的紧张,还得意忘形地跟队长酒冢称兄道弟拍肩搭讪,最后甚至摸着酒冢的头说:“你害怕了吧?你别怕,跟我一样把心搁肚子里头。”这样不知趣的行为刺激了花屋,他抓住机会,突然像发疯一样将刺刀刺向六旺。六旺的倒下后,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最后日军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 就在屠杀将近结束的时候,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去鱼儿娘家接快要分娩的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还在计划着分粮食的时候,小船慢慢靠近了岸边。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睛上,只剩下了空洞。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山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木仓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听到这段契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哭泣的冲动。我感觉自己的血管里,留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软弱和愚昧。“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的正是。遇事推诿、善良软弱、愚昧无知。我相信,这就是在乱世当中另一种真实的生存姿态。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最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度不敢动手杀鬼子的马大三为村民报仇被擒,在接收大员的命令下,居然死在已经投降的日本人——自己救过的军曹花屋手里。而围观者的拥闹和应和形同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可悲、可怜、可叹!

  虚伪的国民党高官,身后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周围起哄欢笑如同过年一样的民众和跪地等待解脱的马大三形成了一幅鲜明的黑白画面。我突然想起了电影中两次出现的大鼓唱段: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本是一家。打是亲,骂是爱,皇军骂八嘎我们不在意,咪吸咪吸皇军给…”当日本人投降以后,大鼓先生又唱到:“这抗日八年,中国还是最强大。日本鬼子撂着蹶子就跑了…”如此“太平盛世”,马大三你可以真正地合眼了。

演员表
导演
姜文(Wen Jiang)
演员
姜文(Wen Jiang)
姜鸿波(Yihong Jiang)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袁丁(Ding Yuan)
丛志军(Zhijun Cong)
喜子(Zi Xi)
李海滨(Haibin Li)
泽田谦也(Kenya Sawada)
蔡东东(Weidong Cai)
陈莲梅(Lianmei Chen)
宫路佳具(Yoshimoto Miyaji)
陈强(Qiang Chen)
吴大维(David Wu)
Junichi Kajioka
编剧
姜文(Wen Jiang)
李海鹰(Haiying Li)
刘星(Xing Liu)
史建全(Jianquan Shi)
述平(Ping Shu)
尤凤伟(Fengwei You)
制片人
董平(Ping Dong)
姜文(Wen Jiang)
喜子(Zi Xi)
Hua Zhang
郑全刚(Quangang Zheng)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30
DB+30

我很赞同

一抹╰微笑

ZxID:10725067

等级: 大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5-16 0
鬼子来了
片名:Guizi lai le中文名:鬼子来了导演:姜文(Wen Jiang)主演:姜文(Wen Jiang) | 姜鸿波(Yihong Jiang) |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 袁丁(Ding Yuan) | 丛志军(Zhijun Cong) | 喜子(Zi Xi)英文别名:Devils on the Doorstep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地区:中国对白:普通话 日语 英语上映时间:2001年3月14日 法国时长:139 min | France:162类型:喜剧 剧情 战争 剧情介绍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当村民马大三正在和七爷的儿媳妇在床上翻云覆雨的时候,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这个简短的过程中,送人和接人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着。沟通他们的只有一把上了膛的手木仓,顶在马大三的脑门上。“合上眼!记着,把人给我看好了。死了或者让日本鬼子发现了,就杀了你。顺便你给我审审,三十我来拿人”。来人只留下这么句话,就把合着眼睛,惊魂未定的马大三扔在了屋里。本来答应好了三十来取人,结果此后就没有音讯。 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却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了求生的机会。他将花屋骂人的话,全都翻译成了“求求你们别杀我”。并且交代了日本鬼子的一些装备。善良的村民抱着一丝希望认为有人会来领人,但是始终没有人来。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又关了会,村民们见此便商议将两人处死以避免麻烦,但善良愚昧的村民谁也不敢下手杀人。大家七嘴八舌,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来了结这两个“不定时炸弹”。马大三的五舅姥爷是村里的主心骨,只说了一句:“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而看不惯儿媳和马大三不干不净的七爷也只说了那句他在电影中唯一的台词:“王八操的,我一手一个都掐巴死,刨坑埋了!”大家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谋求自己的平安无事,所以杀人的任务就在村民中推来推去没有定论。或许每次当中国人处于两难境地的时候都把决策权交到了老天爷的手中,五舅姥爷决定了用抽签来选人——一葫芦黄豆里面有两个红豆。哪两个人抓着红豆,哪两个人杀人。当豆子还没有抓完马大三就已经发现自己的手里有两颗红豆,认命的他提出要找两个人帮忙。这回到是有人奋勇争先——只要不杀人,刨坑这种体力活勤劳的农民是不会推托的。但是善良的马大三根本下不了手。他把两个俘虏捆进麻袋里面藏进了长城里,每天去送饭。本来和他好着的七爷儿媳鱼儿在那个晚上怀上了孩子,她怕自己怀上鬼胎所以对于手里有两条人命的马大三敬而远之。马大三无奈之下将详情告诉了鱼儿,从此两个人开始了长达半年对两个俘虏的照顾。有一天,两个俘虏碰巧遇见了到长城里来玩的鱼儿的大儿子,他们试图教孩子说日语:“有日本士兵被关在长城里面。”无数遍的重复后,孩子终于喊着这句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话离开了。他只知道说这句日语日军会给糖吃。每天早上日本海军都会列队从村头走过,孩子们蹲在墙头等待日本军官的赏赐。这天,大儿子喊着“日本士兵,日本士兵…”向路过的海军军官献殷勤。机灵的六旺学过日语,听出这事情不对便冲过去冲海军军官满脸堆笑,手死死掐着孩子的屁股,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这之后,村民发现了马大三没有杀死两个俘虏,给大家带了很大的隐患。所有的人不干了,开始了疯狂的争吵。六旺、二脖子、八婶子这些人仍然心怀鬼胎,他们不停地逼马大三杀死两个俘虏,不然就杀了他们。这里八婶子这个村民公认的长舌妇更是言语中伤马大三和鱼儿,让进退两难的鱼儿拉下脸皮和她争吵起来。村民们仍然不想让自己惹上臊,坚持让马大三杀人。无奈之下马大三进城找到了刘爷——曾经给八大臣砍头的老刽子手。经过朋友的再三吹捧,刘爷决定出手相助。马大三烧香拜佛将刘爷请回了村子。刘爷看似身手矫健,但毕竟年龄在那,刀下人倒,但是只在脖子上留了道疤痕,人又没死。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天真的村民以为日本人是朋友,从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是侵略祖国的敌人。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但他对于花屋的所作所为已经深深感到厌恶,认为他诋毁了日本民族的尊严玷污了日本武士道精神。他对于花屋的唯一要求就是他去死而不辱没他已经供在靖国神社的牌位。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日军快乐地载歌载舞,村民们也不断地表演助兴。五舅姥爷更是决定献上一曲将队长酒冢夸赞一翻。而八婶子当时也不知趣地来了首调情的小曲,唱得全场男人不论来自日本还是中国,都对这个已经五六十岁的老妇淫声笑语,场面令人作呕。五舅姥爷还自作聪明地对队长酒冢说:“你们日本人唱歌都是一起唱,我们都是单的,你要不要来一个单人的节目助助兴?”这句看似无足轻重的台词深深地刺痛了我。日本当时团结一心,这部电影里面的海军陆军更是相亲相爱,而当时这个挂甲村的村民仅因为两个俘虏就大吵大闹,人心分散各怀鬼胎。不得不说让我们反省自己为什么受人欺压。就因为这句话形势出现突变,队长酒冢突然听见了花屋在得意忘形地跟中国村民说中国话,而那句中国话就是汉奸董汉臣在吵架时教给他的:“大哥大嫂新年好,你们是我的爷,我是你们的儿。”在实质上不占上风的村民也同样开始得意忘形,他们因为这句话捧腹大笑。忍无可忍的队长酒冢终于发威了,他的单人助兴节目就是鼓励日军士兵木仓毙花屋。周围安静了,笑容凝固在了每个村民的脸上。而已经喝多的六旺根本嗅不到空气中的紧张,还得意忘形地跟队长酒冢称兄道弟拍肩搭讪,最后甚至摸着酒冢的头说:“你害怕了吧?你别怕,跟我一样把心搁肚子里头。”这样不知趣的行为刺激了花屋,他抓住机会,突然像发疯一样将刺刀刺向六旺。六旺的倒下后,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最后日军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 就在屠杀将近结束的时候,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去鱼儿娘家接快要分娩的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还在计划着分粮食的时候,小船慢慢靠近了岸边。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睛上,只剩下了空洞。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山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木仓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听到这段契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哭泣的冲动。我感觉自己的血管里,留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软弱和愚昧。“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的正是。遇事推诿、善良软弱、愚昧无知。我相信,这就是在乱世当中另一种真实的生存姿态。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最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度不敢动手杀鬼子的马大三为村民报仇被擒,在接收大员的命令下,居然死在已经投降的日本人——自己救过的军曹花屋手里。而围观者的拥闹和应和形同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可悲、可怜、可叹!

  虚伪的国民党高官,身后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周围起哄欢笑如同过年一样的民众和跪地等待解脱的马大三形成了一幅鲜明的黑白画面。我突然想起了电影中两次出现的大鼓唱段: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本是一家。打是亲,骂是爱,皇军骂八嘎我们不在意,咪吸咪吸皇军给…”当日本人投降以后,大鼓先生又唱到:“这抗日八年,中国还是最强大。日本鬼子撂着蹶子就跑了…”如此“太平盛世”,马大三你可以真正地合眼了。

演员表
导演
姜文(Wen Jiang)
演员
姜文(Wen Jiang)
姜鸿波(Yihong Jiang)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
袁丁(Ding Yuan)
丛志军(Zhijun Cong)
喜子(Zi Xi)
李海滨(Haibin Li)
泽田谦也(Kenya Sawada)
蔡东东(Weidong Cai)
陈莲梅(Lianmei Chen)
宫路佳具(Yoshimoto Miyaji)
陈强(Qiang Chen)
吴大维(David Wu)
Junichi Kajioka
编剧
姜文(Wen Jiang)
李海鹰(Haiying Li)
刘星(Xing Liu)
史建全(Jianquan Shi)
述平(Ping Shu)
尤凤伟(Fengwei You)
制片人
董平(Ping Dong)
姜文(Wen Jiang)
喜子(Zi Xi)
Hua Zhang
郑全刚(Quangang Zheng)
本帖de评分: 2 条评分 DB +80
DB+50

沙发奖励

DB+30

精品文章

kiki恩典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