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路
一
回顾来路,就像把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整理成优秀的出版物。其首要的困难在于,如何不至于疏漏那些对于个人来说很重要的事件,其次的困难是如何整理才使材料富有逻辑性。回顾总是具有选择性,它无论如何不如当初的现实那般丰富,一些饱满的、深刻的事件和感触容易被忽略,而回顾者本人的一些当下和臆想的情感与事件,容易被杜撰进“过去”里面,还由于过去是如此“厚重”,一些事件发生时间上的“位移”也较为可能,——它们均使回顾违背了初衷或发生嬗变。然而,回顾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盘整过去容易更清醒,甚至更有信心地面对未来。我必须坚信,只要忠于事实,慢腾腾地回忆,诚实地翻来翻去,敢于打破重来,回顾诚然十分艰巨,但将能接近目的。
二
我一直非常惊奇:我为何陷入一条“不归路”,我是怎样“别”上这条小道?我是一个农村孩子。我的意思是,我来自一个信息闭塞的农村,甚至直到中学上完,所读的书也不过是那些教科书。我仅有一段关于这方面迹象的记忆是,我在学龄前后那一段珍贵的时间里,胡搅蛮缠地让我的邻居(他是中学校长的小儿子,当时读初中了)给我讲各种他臆造的武侠或冒险故事。
我的疑虑是:上帝为何要眼睁睁地看着我走上一条充满苦难的缪斯之路?他在暗暗地给予我各种各样的条件?难道我的不足在上帝看来也能助我为艺?尼采说:上帝死了。我怀疑上帝压根儿就不存在。否则,他断然不会使我在无任何犒赏的情况下,在艺术探索之路上近十年地寻觅,不仅不使我幡然悔悟,还使我始终“执迷不悟”。但有时候,我又打心底愿意上帝是存在的。他是万物之主,认可万物的存在,并关心他们的未来。而我,虽然微不足道,但在上帝看来,却有作为万物之一而一视同仁的重要性,我选择缪斯之路,在他先知先觉的情况下,竟让我如此长久地埋头苦干,而不果断地让我过早夭折,这让我不能不得出结论:我诚然崎岖不平的求索之路却是拥有存在理由的。
三
儿时的我格外幼稚懵懂。性格内向可以从我十一岁才开始学单车看得出来,而大多数同龄人早已经能十分灵巧地驾奴了(十一岁是我升初中的年纪,我必须骑行单车四公里左右才能到达我的初中母校)。我不善于跟
同龄人交朋友,各方面来讲,我均呈劣势,也没有任何深刻的迹象标明我要踏上艺术之路。
我晃悠悠地、多愁善感地打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令人不顺心的。许多事件的发生既不合理也没有预告,这给我幼小的心灵以深刻的打击。这包括外婆的去世,也包括父亲几次创业的失败、家庭的颠沛流离,以及其它一些偶发性的悲伤事件。而我又不善于倾吐心灵,龙腾世界外挂http://www.ltsjwgw.com事实上,有些话语我羞于倾吐。谁会听?听的人会如何反应?我全在乎。我脆弱之至,以致不能忍受任何异样的目光。我的自尊心是那么强烈——这种自尊心在不被触犯的时候能够平平静静的,但在被触犯的时候,却会引起我心潮的强烈运动。这也是一种反抗,但不一定会导致暴力的冲突。
谁值得我信赖?我突然发现是文字,只有文字。这也许是我在无数个忧伤的夜里通过排除法最终得到的结果。我渐渐发现文字具有某种忠诚。我渐渐发现文字之美。写出和阅读美丽的文字令人相当地愉悦。文字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文字,多么可爱。文字,完全属于我。这简直就是天赐,简直就是天命。我爱不释手。整天忧郁着,恍惚着,为的是“为赋新辞强说愁”。当然,的确是有些“愁”的,但我总是处理得过于幼稚,过于浪漫。我就是这么处理的。这个时候持续到我的高中(甚至到我的大学以至现在我的性格还是那样过于忧郁)。这时,我只有多愁善感,没有思想,“愁”就是我的本质。我没有方向,我的方向模糊而未定。我缺乏引路人,只有自己单木仓匹马。有时候,我感觉我自卑,但顽固。
四
我顺利地进了大学,就像从小学升到初中,从初中升到高中一样,在外人看来(甚至我的父母)我是十分顺遂的。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错的,我成为更加迷路的孩子。我考进了一家经济类院校,发现自己当初的选择完全是出于一种潜意识。我是父亲的儿子,家庭的希望,我仿佛应该顺应整个家庭的期望,读一个给家庭尤其是父亲愉快的专业。进大学没过多久,我就陷于极度的失落与苦闷之中。我无法选择,可恶的教育体制使我根本不敢做那样的非份之想:换专业。我只能忍受,用痛苦和抵制的意识,而不是用反抗的行动。我没有发现错误进而去改正错误的勇气和决心,我拥有的勇气和执着似乎是沿着错误,直到把错误的巷子走到尽头。不过,我仍然感激大学生涯,它显然使我视野广阔了一些,也给了我朝思暮想的“自由”。我几乎没学习什么专业功课,大部分时间用于读所谓的
“闲书”,这宽慰了不敢反抗既定事实的我。
你说应该这样走,
不应该那样走;
我也说应该这样走,
不应该那样走;
但我却那样走了,
而不是这样走。
人生啊!你就是
一座迷宫!
我以一个我进去了,
却以另一个我出来。
你不但使我“弄错”了
方向,
还使我坚信了
方向。
这是我这个阶段的一首诗。我大致承认生活的困境,认为错误乃人生之常态,并且认为错误的存在是为了磨砺人生。我颇有一种将苦难统一到理想之下的能力,这使我即便“哑巴吃黄连”,尤能乐天知命。
这时,我依然多愁善感的时候多,塌实下来勤奋学习(我指的是自学文学、哲学类的经典著作,而非学习我的专业课程,事实上,我在心理上已经放弃了我的名义上的学业了)的时候少。我读了一些书,但不是很多。在没有引路人的情况下,我的阅读是一项碰运气的事情。我读了古希腊的一些史诗,如《伊利亚特》、《奥德修斯》等;俄罗斯(包括前苏联)作家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一些人的书;德语系如歌德、尼采、叔本华、卡夫卡、里尔克等的一些书;英国莎士比亚的一些诗歌和戏剧,爱尔兰乔伊斯的一些小说(我是那么喜欢《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叶芝的诗歌;我国的鲁迅、老舍、郁达夫、徐志摩、朱光潜、冯至、戴望舒、冰心、钱钟书等等的一些书,——当然这些书本已无法穷尽地罗列。虽然这些书籍总量上为数不多,但我却得以观察到这些世界性的或著名的作家、思想家的文笔和思想如何。他们的确呈现出这世界的伟岸、博大,他们个个也都成了我眼中的巨人,他们猛烈地鼓舞和袭击着我,我被他们雕塑。这个时候的我,在知识上有所长进,但无法梳理和统一自身。我俨然一个装有各种各样互不溶解的染料的桶子,在什么时候倒出什么染料,取决于这个时候我最青睐哪位作家。我似乎也发现自己这个毛病,但我没有法子,我的艺术之路是以乌龟的速度在前进。我很痛苦,但我没有气馁。因为文字是我的爱情,甚至唯一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我都为它欢欣雀跃,都自我庆祝过。文字对于我完全是一种个人游戏。我渴望引路人,但现实是另一回事。我眼里只有我,我看不见兔子。我以乌龟的速度或怡然自得或自怨自艾,这完全是我内心里发生的故事,对于外界来说,我是个忧愁之士,仅此而已。
五
每个时期都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何为艺术?这个回答的内容就是为艺者的层次。此时的我
追求的是语言之美。这跟高中时差别不大,但对于语言之美的思考和训练无疑要丰富得多。我甚至从小说里借鉴创造语言之美的技巧,更客观一点说,是临摹语感。在大学里,我写的很多,绝大多数诗歌没有发表的机会。我写作的主要对象是苦难的青年,即我自己。我写这个苦难青年那颠沛流离的家庭、深沉的孤独、无望的爱情……。我不该写作把握不住的主题,或者说,我认为把握住的主题才是值得留存下来的。正是基于这些我能把握的现实,我的诗歌情感才会稳健,而不是虚浮于现实之上。我有意图关注社会,一直有这个倾向,但观察这个阶段的关于这方面的诗歌,绝大多数是失败的,这是必然的结果。我作为一个大学学子,一个不与外界打交道的人,如何能够进入外界的内部,如何真正地把握那艰巨、磅礴的现实世界,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主题。我因而只能活在我的世界里,我需要做的是诚实,诚实地记录,记录痛苦和意象。尽管我有追求思想的偶尔冲动,但此时我还是主要追求语言。我一直在上我的语言学系列课程。语言成了我的至爱。有人说:诗到语言为止。我诚然部分赞同这句话,但语言的最高境界毕竟还在很遥远的地方,而且没有深刻的思想和生活沉淀,语言不过是苍白和花里胡俏的。
六
我无所事事,昏昏噩噩到了第七个学期,这使我再无法呆在大学里。我知道自己致命的缺陷:我活在非现实中,我是虚无的。我的经济来源需要依赖父亲的供给,我无法养活自己,为此,感到“罪孽深重”。
第七个学期结束,我逃离了我的大学,去往另一个城市。在那里,我渴望找到一份工作。我在城市里奔波,吃苦,经历波折,认识到生活的艰巨,感受着现实那活生生的面孔:一种过份严肃、要发怒的面孔。——这是我想要的。我并不怕吃苦,我早有心理准备,我本就是穷人的孩子,我渴望经历那真正的生活。生活是什么?我不再给它一个臆想的回答,而是凭借事实给予一个不完全真实的回答,但我知道这个回答是可靠的,有理由的,这比一个虚无的回答要有价值得多。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洗碗工。我极力争取一份较高报酬的工作,为的是结束向父母伸手,在我眼里这比乞讨还难受,——这是自我无能的宣示。我必须养活自己。可惜,现实是残酷的(当时我一定说过这句话,但那时我一定为能说出这句话而偶尔沾沾自喜过)。那个允诺帮助我找到一份工作的朋友只帮了我一半,即帮我安排了住的地方,而工作我只能依
赖自己。我之所以依赖他,还是为了早一点经济独立。虽然没有实现,但这本就是生活真实的一部分。回过头去看,我仍然得格外感谢他。当时已是年关,而我求经济独立的心情是那样强烈,以至到了腊月廿九我还在寻找工作,但毫无希望,只要稍稍具有经验的人都知道,那时争取一份办公室工作是没有多少指望的。最后,这一天的下午我鼓足了勇气,走进了一家在门口贴有招工启事的小饭馆。我其实上午就发现了这个小广告。那时,我就暗示自己:如果这次面试不能成功,我无论如何要走进这家饭馆去试试看了。我就这样走进了这家小饭馆,做了一个月的工。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过了年,我又跑到北京,在北京经历另一翻生活的磨砺。现实朝我如飓风一样袭来。转眼三年有余。
七
活生生的生活开始强迫我,我有时候无法左右自己。我只能活在社会要求的“某种我”的一个旮旯里,小心翼翼地忧郁、愁闷、哭泣、呐喊。我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只有产生某种想法,而所有的一切并不由我们来决定。由此看来,我还是在“错”着。——现在,我的确是这样认为的。“生活在别处”或生活在这里,没有选择,生活就在这里,我是“错”成我的,我站在错误废墟上思考,也即在生活的缝隙中思考。思考这社会、这国家、这民族、这人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已经不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而是我必须在作品中阐述我的看法。看法的价值超越了语言的价值,看法将与我前期的语言训练结合,联袂成为一件艺术品。这是我的渴望,我的艺术企图。我仍然没有抛却掉我的一个基本法则,即我的作品的基础来源我的生活,它们甚至不是依靠想象力而诞生的华章,而是血与泪的结晶,是这生活的恩赐,——惟有这生活(这艰难的时代)是这些作品的奶娘。我还是像当初一样,拿文字作为倾吐的对象,向它们倾吐抗争生活洪流、企图把握住自身航向、向目标奋斗不止的这样一个青年的情感隐私、思想隐私。我渴望用史诗那高贵的格律。
八
存在是慢慢变得真实起来的。这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存在本身是自足的,它们和谐地成为一个客观世界,它们本应该自始至终真实。但人的心灵世界却是从遮蔽到澄明。我现在是否澄明尚且是未知数,我是否一直从遮蔽到澄明走一条上升曲线也是未知数,只有相信自己从遮蔽逐步走向澄明才是正确的
认识。由于事先已知道自己多么微不足道,故我必须谦恭,必须好学,从人群中寻找老师,从知识汪洋中汲取养料,持续地学习,谦恭地劳作,不断地进步。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多么微不足道。
我调好精力的焦距,自诩为一个艺术家,企图用艺术去创造美、挑战传统、复苏新理念。我把艺术当作一种形而上的武器,期望用它来改造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使我们的民族于疾病中发现救药,使那些无知者脸红、敬畏,换上新血、新心脏,使我们多病的民族变得强大。啊!艺术成了“无畏者”改造社会的武器。——这是艺术多么伟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