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流传故事版本:六尺巷的故事实际发生在安徽桐城。张英的府第与吴宅相邻。吴家
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
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让地三尺。吴姓家人深为感动,也出三尺,于是
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此巷在桐城县西南隅,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巷南为旧时宰相府,巷北为吴姓住宅,长约100米。
我
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忽视功利的环境里,能善待和宽容别人,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特别是对待伤害自己的人和事,确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把不快甚至
怨气从心里完全消解,的确是需要极宽广的胸襟和较高的修为。"让他三尺又何妨",话语很随意,口气很轻松,还带有很浓的幽默感。然高风度、大气量,尽显其
中。
讲究宽容,讲究礼让,是我们做人的美德,是我们的修身之法和处世之道,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善待自己,宽容可以把别人心田的冰雪融化成潺潺细流,也让自己的心田充满阳光。
一个人,如果太吝啬自己的私利而不肯为别人让一步路,最终只会无路可走;如果一味地逞强好胜而不肯接受别人的一丝见解、一再地求全责备而不肯宽容别人的一点瑕疵,最终只会是凌空于高处的山顶,成为孤家寡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是圣贤,也有过失之时。谁都可能遇到情势所迫的无奈、无法避免的失误、考虑欠妥的差错。我们为什么不能宽容自己和别人的过失呢?对别
人的缺点,如果是不关原则问题的小事,我们就应该用更多的爱心去尽可能的包容;而对于别人的优点,则更应该去发现,去赞扬,去欣赏。
努力地去爱你不喜欢的人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宽容。释迦牟尼说:"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放开心胸去包容一切、爱一切。换一种思维看人生,你会发现,乐趣比烦恼多。
受
到不公平的和很深的心灵损害之后,人们就会产生怨恨情绪。可又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怨恨别人,总是把怨恨藏在心底,这是多么可怜的事情。一些已经过去的事情应
该让它过去,如果我们只是终日地沉湎于旧日的怨恨,我们将只有终日流泪的份。我们需要的是获得今天和未来的幸福。人生不过短短数十年,每个人都是握着手而
来,撒手而去,有什么值得我们去生气的呢,何必让那些怨恨和愤怒纠缠心间,妨碍我们今天的幸福呢?
在同一蓝天下生活,让我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着去宽厚待人,不轻易地指责,更多的理解、包容和欣赏。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 此贴被Kiss丶浅唱在2010-09-20 21:3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