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了,十六年可以让杨过和小龙女在崖底重逢,十六年也可以是弹指一挥间。
《大话西游》火了十几年,已经被网友扒得皮也不剩,有关它为什么经典也已经讨论得差不多了。然而,真正的经典作品往往这样,让人一谈再谈,却永远解不了心中的困惑。究竟它如何成为了经典?
对于《大话》,我在2002年左右非常迷恋,那时我刚经历过一场梦幻般的爱情和奋斗历程,如愿考上了省重点高中,然而心爱的女人却远走他乡。我忽然间觉得自己生命已无所求,甚至为此茶饭不思,浪荡在空寂的校园里一直想要隐居。有人说不懂爱情就会看不懂《大话西游》,然而我说,即使你懂了爱情,也未必能看懂整部《大话西游》所蕴含的深意。尽管它的台词已足够搞笑,尽管它的爱情已足够浪漫。
在我看来,《大话西游》的困惑点恰恰在于:爱情的虚无和目标的虚无。我们人生在世,总有许许多多的困惑,无论爱情或事业,但当你遭遇过无数的波折和节点后,是否也感觉到这条路漫长、重复,而没有尽头?那我们最初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换言之,如果孙悟空不去西天取经又能怎样?与紫霞的厮守最后总会形成一个未能西行、改邪归正的遗憾。但如果西行又如何能放下执手相望的心上人?
或许这是我们一代人的困惑。在改革开放后,我们深陷理想主义的泥淖,坚信学者知识分子能建立起一个到处欢歌的乌托邦,物质和精神都能得到富足。然而80年代的黄金时代后来却被撕扯得粉碎,理想主义的一代梦想幻灭。出生于这个时期的婴儿们,骨子里仍然带着理想主义血液,但却被拜金主义和利益争夺的时代冲击得七零八落,对我们一代人而言,似乎生就面临这样的矛盾:是该向前还是停滞下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爱情又意味着什么?
最近迷笛音乐节和草莓音乐节相继开展,红男绿女们青春肆意飞扬在旋律和音符中,这些远离了主流文化的摇滚青年们骨血里恰恰隐含着当年《大话西游》所注入的无厘头风采,而无厘头只不过是后工业时代朋克风潮的一个先锋号角而已。我们父辈们所宣扬的理想、价值、集体主义、目标、奋斗、努力在这个时代已经分崩离析,取而代之是打破一切和解构一切的朋克文化和解构主义。这是在几十年的资本社会发展洪流中所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向。《大话西游》特别的地方是它首次开始追问了“人生的意义”这个终极问题,这在其他所有的香港电影中都是没有的,这才是它独一无二的原因。在外国电影中,我们可以罗列出一长串此类电影的名单,比如美国60年代的经典《毕业生》和《出租车司机》,还有《荒野生存》《猜火车》《发条橙》……
如果你了解历史的话会比较清楚,60年代美国刚刚经历了二战后的经济发展期,反而在精神上走向了空虚和迷茫,所以那个时代摇滚乐也愈加流行,垮掉的一代登上历史舞台,试图瓦解、解构一切价值是那一代人的特色。而《大话》的走红恰恰也是中国的80后步入青少年时期,所以,两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很多人说《大话西游》很后现代,这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它开始打破我们一贯认同的庸俗的世俗生活,开始追问人生的意义。作为天性顽劣的孙猴子,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抛下过去的爱情,为什么一定要去西天取经,那种莫名其妙的责任感是从何而来的?——这才是整部电影让我们无法释怀的原因。
这部电影将这样的宏大命题隐藏在戏谑之中,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种轻实际上又是蕴含着无比巨大的“重”的,因为我们在这个时代无法体会到什么责任,但又似乎必须履行责任;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生命的目标,但又必须走向生命的终点。我想“菩提老祖”在十六年前拍出这样的片子,如果不是深受国外电影影响,要么就是十分偶然的巧合。
真正的经典永远是超前于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