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农村孩子只有“十年寒窗苦”,通过无数次考试,进入高等教育的门槛,才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确实有一些农村的孩子放弃了奋斗。
任何一种思想行为的产生都有着特定的土壤与环境。“读书无用论”思想之所以在农村蔓延,与时下农村的经济状况、就业环境分不开。“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一些农村家长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当代“读书无用” 的内涵,其中隐含着多少辛酸和无奈。
现在,在学校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高考,有“城市分数线”,本城市的考生的录取分数线往往低很多,这是在录取上的城乡差别。在这个环节上存在的不公平因素,让农村的许多孩子“念也考不上”。少则数千,多则上万的大学学费用也让不少农村家庭“供不起”。即使有相关的助学政策,但在不少地方大打折扣,更是让贫困学子及家庭寒心。
在就业上,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微妙的差别。 土生土长的城市大学生,有着先天的“城市身份”优势,不少招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还有“户口论”,更不排除城市家庭的家庭背景对子女就业的“影响”。农村大学生有什么?其就业上的劣势、弱势也是不争的现实。已有不少农村大学生难以以“大学生”的身份就业,而是以“知识型农民”的身份去城市打工。
我们期待着在教育、就业上“城乡差别”的突破,努力做到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社会公平。当然,要达到这一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