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是百年——还记得那伤感的电影吗?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影音天地一夕是百年——还记得那伤感的电影吗?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一夕是百年——还记得那伤感的电影吗?

楼层直达
过桥喝

ZxID:8797429

等级: 下士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6-18 0
一夕是百年——还记得那伤感的电影吗?
我喜欢一个人去看电影,在繁华的四牌楼附近有一家还算不错的电影院,票价在当时的合肥也算是比较高的,我只去过有数的几次。除了看张艺谋的某个忘了名字的电影之外,还看过《山本五十六》这样的记录片,和一个名为《今夕何夕》的电影,后者在我心里留下了长久的印象。
    在谈到音乐的时候我这样说过:人类表达感情的标准方式是音乐,辅助形式是语言,音乐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即使对于不懂音乐的人来说,也总会存在那么一段优美的曲调突然击中他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甚至让人泪流不止,不管你是山野村夫还是庙堂冠者,无论你生活在喧嚣之中或者喧嚣之外。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形式,它可以打动人的地方更多。这个电影打动我最深的是这个名字和其中包含的爱与哀愁。
    那是混乱的难以把握生活方向的20世纪30-40年代,书生爱上了曾经被生活蹂躏过的女子,但是他必须要去完成父母安排的一次婚姻,女子也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以至于他们无法找到在一起的理由,其间也许还有信仰的争执和无休止的战争对稳定生活的破坏。最后,女子准备去台湾,而男子决定留在大陆。这个片子在形式上有和《滚滚红尘》相似的地方了,不过,相对与“张爱玲”和“胡兰成”来说,他们的分开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于是,这样一个特殊的被标记的日子,就应该会充满伤感,就应该会引起一些爱与哀愁。
    我记得自己当时特别不满意于这样一点:电影居然安排了两个人在七夕住了一夜。我当时的感觉是它直接冲淡了悲剧的气氛,现在回忆起来,想到那一夜缠绵之后的第二天,书生再去寻找女子的时候,被女子的姑妈婉拒后直接闯进门内,屋里却已经没有了女子的踪迹,而镜头一换,却是女子听着满屋子找她的声音背景之下深重的哀怨的表情,这就是“生离”啊,只能期待死后才会有的相见,而书生,则在久已盼望的一夜之后,突然失去了女子,那样的痛楚想来也许只有结束生命才能终止吧。其实,这样处理的悲剧效果更浓些吧:在得到的同时立刻失去。那时候的自己还是太过年少无知,对形式的追求远远大于内容,甚至觉得这样处理不够纯净。不过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少年的我还喜欢追逐一种艺术形式的完美,但是现在,却很难接受一个悲剧的结局,不知道是自己的承受能力弱了,还是被实际的生活同化了。
    一夕之后,女子当夜为此做了一幅画,名字叫《一夕是百年》,主题就是一个凄清的七夕之夜,和两个无奈的恋人。画是送给了书生还是女子自己留下了我却记不清了。但是,和电影的名字一样,这画的名字也可以让人感觉到其中蕴涵的无尽的哀怨,就想起席慕容诗人这样的话:
    
    而今夜
    在灯下 梳我微白的发
    忽然记起了一些没能
    实现的诺言 一些无法解释的悲伤
    在那条山路上 少年的你
    是不是 还在等我
    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还有一段(记得不确切了)是差不多的意趣:
    
    风沙过去
    再找寻过去留下的线索
    终于发现
    年少的你
    从未稍离
    
    虽然我无法欣赏席诗人,但是我觉得她具备这样的能力,把一件事不断地更换不同的说法,更极端地说,她的诗都是说的一件事,那就是:追忆没有实现的爱情。
    我发现,爱情的过程如刻录的过程一样,经过的时候总是会留下划痕。
    
    再听到今夕何夕这个词同时出现的时候则是在谷建芬作曲的《心中常驻芳华》这首歌里了,歌是毛阿敏、张雨生、刘德华一起唱的,出现在199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句是:“今夕何夕,亲人如此盼望团聚,今夕何夕,人们如此眷恋温馨的家”。再想想已经在世界的那一端的张雨生,无法让人不产生沧桑之感。
    
    这是个中国的情人节,但是却很少有人纪念它,我则因为自己有幸出生在2月14日这个洋人们的情人节,更是很少在意,现在看来,也许只有网站希望靠它来吸引大家上网、发发电子邮件,而我,确实也是在新浪里才注意到了这个七夕的来临,然后就是看到了师妹发来的那一段伤感的文字,受一些启发,写了以上的不伦不类的文字。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5
DB+5

优秀文章

不明生命体

ZxID:8483736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6-19 0
楼主写文章?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