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谈风月八卦,不论国事的我,并不是主旋律爱好者。
但是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我竟然都非常乐于去电影院看一看。我这个历史成绩拖后腿的文科生,将当年陈小春马浚伟版的《鹿鼎记》奉为优秀课外辅导资料,将《明朝那些事儿》奉为看得进去的历史教科书。也就是说,拍得有情有义人情味十足的历史题材,还是颇受像我这样的历史盲欢迎的。当然不可避免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无意在银幕上看到一熟人,恐怕就连再淡定的B型君都要激动地叫出来:“嘿!这不那谁嘛!”,通俗点儿说,就是“看明星”——就好像我看这俩片子的时候,一见到认识的明星(虽然明星不认识我,但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大熟人儿),跟着心里就喊出这句话来。
但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看《建党伟业》时,就在我们亲爱毛主席亮相的时候,心里并没有喊出:“嘿!这不是刘烨嘛!”。有人告诉我说,那是因为刘烨是个“演谁是谁”的演员。这点我十分赞同,刘烨这个人,演起戏来好像把自己交出去了。有书里说,好导演都隐藏在摄影机之后,用他的眼睛带领观众去看,去感知。以此类推,好演员则隐藏在角色的背后,关于《建党伟业》的角色,先天相似度是一方面,化妆是一方面,而眼神,面部表情,笑容,说话语气连同动作这些微乎其微的小细节,则完全需要演员自己去推敲拿捏和掌握,演员只有把自己交出去了,完全没有了自己,角色才能够“活”起来。所以,那个“惊艳回眸”让人看了第一反应是:哦,这是毛泽东。而不是:嘿,这不是刘烨嘛。
没错儿,有人用“惊艳”形容刘烨的那第一个亮相。在我看来,惊艳到不至于,但刘烨的五官中,眼睛最有灵气,他的第一场戏,在理发铺那个不经意的回眸,眼神里闪烁的光的确让人心中一动。曾经看着刘烨跟法国美人儿完婚,不知是否婚后太幸福,消瘦的身形日渐丰腴起来,脸上的线条都消失了,上采访满脸是好脾气的笑,我等粉丝心中无限痛惜曾经的忧郁少年棱角都不见了。但没想到,就是因为刘烨脸上稍稍多了些肉,“圆润”了起来,扮演起“润之”才更贴合嘛。
不过,也许因为角色在现实中的意义,也许因为越想要表现角色的聪慧理智,眼光长远与身边人不同,刘烨似乎显得用力过度,不太能放得开,显得过于隐忍和克制,这也难为了刘烨,回顾一下他过往的角色,年龄,大致性格特征似乎跟他本人都差不多相似,从青涩龙小羽开始,接着是令人心碎的蓝宇,然后是美人草里的浪漫多情,最近的也就是《不再让你孤单》里的方镇东,都是阳光帅气有点儿忧郁的痴情男,刘烨似乎成了包揽了这一类角色的专业户,以至于观众对于他的定位也在于此,不过这就是演员最大的危险:被定位。就像赵薇花费了很大力气,才渐渐让观众认同她是赵薇而不再小燕子。所以在此期间他也挑战过反面角色,利用自己那点儿与生俱来的酷劲儿,再稍稍用力——重点就在这“力度”上,如果不掌握好力度,就容易过劲儿。
好在刘烨还年轻,而且有“把自己交出去”的那股子劲儿,并且交出去的比例,也随着时间和经历在慢慢增加,人总要变的,只要朝着好的方向,等到修炼成“精”变成老戏骨,回想起来,这一次对于刘烨,定是重要的一笔浓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