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一个人关在一个禁闭的房间里,饮食充足,不会饿死,但会孤独至死。
他们的爱情是被孤立的爱情,在被隔绝的荒芜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当自以为最亲的人背弃了自己,而生命已时日不多,这时候,她的心,他的心,是一沟荒凉的死水。日子这时候变得贱,但也可以变得贵重。人可以无聊等死,也可以放马一搏。
在得意从那个冬天的窗户里看到琴琴也被送来了学校,这个热病隔离区的时候,他从床上不自觉探起上半身,一动不动盯着她看的时候,就是他有理由,有动力可以放马一搏的时候了。那个穿红绸袄袄的温柔美艳的女人。加之,彼时彼刻,他们的心又是那么干涸的领地。说的快乐一点,就是生命最后的狂欢吧,由欲望开始,但有真情的底子。渴望温暖,渴望相爱。
爱,都是从欲望开始的。也许非常庸俗,但是真的。
《最爱》拍的很煽情,在最后,琴琴去世,得意醒来,那幕最悲伤的时候,我哭了。实质的东西是感人的。但电影终归是电影,有些细节处理,或情感布置,总嫌牵强,或有夸大不实之疑。就说琴琴被问到为何也会染病,她说想买一瓶城里人用的洗发水,看到村里一个娃娃买了,头发顺滑顺滑的,欣羡至极,于是去卖血。依当地情况,或者依影片中琴琴所嫁夫家的情况。一瓶洗发水,“城里人”用的洗发水也不是难事吧。所以只觉得这个理由荒唐。还有影片多次出现“城里人”这个意象,它是一个泛指,代表了脱离了这个贫穷小山村的文明,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得意向发高烧而心灰意冷的琴琴调侃另一个世界生活的时候,哄她说另一个世界的路是平的,像“城里”一样,可以天天踩着高跟鞋,像“城里”女娃一样美。嗯,到死也幻想着“城里人”的生活吧。当时九十年代的中国乡村,改革大潮铺天盖地,市场经济初尝甜头,小露锋芒,乡下人,对于“城里”,是天堂般的渴望与向往。有时候,这种向往就不免过了一点度。
在这里,说到里面的濮存昕,就是大哥,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角色。可以媲美小说里典型的恶人了。恶到骨子里的野心家。钱永远是背后最大的推力。给死去的儿子举行冥界婚礼,新娘也是县长的亲戚。权势,金钱,他的乡情泯灭,一往无前的无耻与勇气,尽管有魄力与实干,但只是将罪恶践行到底。另一方面,穷,则思变。一个无奈而沉重的话题。
影片的叙述手法,新颖之处,在于,一开始就是由一个已去世的小孩口吻展开的,他称这个村子,为那边的世界。因为他已死去,这时候他就仿佛是一个神灵,由这样一个小孩,不激怒,也不怨尤地将悲惨的现世所发生的一切娓娓道来,听众得到抚慰。随着他,自然而然地流水淙淙一般地去看,去想了。
章子怡再次出演坚韧,性格凌厉的女子,还是永恒的命题,爱情给了她希望,生命的泉水。
女人一旦爱了,毅力与承受苦难的韧度是惊人的。而相比之下,女人更容易沉迷爱情。眼前人即一切。她是那么在乎与得意的结婚证书。发了半个月的烧,看到红本本就好了。打扮,发喜糖,像一个新娘子一样地宣告天下。得意病危的时候,她自己又好到哪里去呢,但豁了命地去挽救他了。她的母性光辉,博大的爱之胸怀淋漓尽致。
嗯,总体来说,还不错。惹人思考,看后会沉淀一些东西的作品就是好的。
缅怀“章子怡”,《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章子怡”。仿佛又让我看到了一点那里面的影子。一样的乡村,一样的朴素,一样的善良与美好。为爱,哪怕泣血而亡。一出场就让人惊艳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