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影片。看得出,导演花费了很多心思。当片头看到编剧和导演是一个人时,我就预感到这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懂编剧的导演才是好导演。
影片从开头的冷幽默开始,高大的烟囱下穿着雨衣的送葬乐队,在不动声色的幽默下背景基本交代清楚。弹钢琴的女儿,搞露天小乐队的父亲,他们生活或许艰辛,但也饱满而有生命力。烟囱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而钢琴则是一个梦想的符号。一个属于一辈人的时代终将过去,而属于自己的梦想却仍然可以亲手创造。
陈桂林是有一个理想情结的人,但同时又能植根于现实,即使被现实再怎么挤压也有一种乐观的自嘲精神。就像他说的,我爹给我取名叫桂林,是希望我像桂林山水一样甲天下,现在倒好,夹着了。他对女儿的爱里承载着他的希望与梦想,他希望女儿学钢琴,有出息。所以,当前妻要带走女儿时,他觉得只要有钢琴,女儿就会跟着他。这几乎是一个固执的想法,但是是他唯一可做的,可能会改变结果的事情。于是,借钱买琴、偷琴,直至最后亲手造琴。每一个父亲都有爱女儿的方式,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穷养儿子,富养女。其实,用健康的爱养大的孩子就是最好的。当小圆长大后,她永远都会记得,爸爸曾为她做过一架钢琴。这样的记忆和经历足够珍贵,肯定不会出现某钢琴男的激情。
从主角到配角,大家演的都真好,就是活生生的生活,艰辛却不麻木,依然有需要努力的梦想和目标。影片中,梦幻与现实交错,采用了很多象征性的场景。比如,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站在废弃的车间里拉手风琴的陈桂林,雪花漫漫中叼着烟头,深情款款弹《致爱丽丝》的陈桂林。还有各种解构的创意,这边小圆在认真的练着琴,桂林在喝着酒,马上老师就出现说,不准深更半夜跑到学校偷偷练琴。这种不断的自我解构就像跟作者玩猜谜游戏,一个场景出现,总在暗暗猜测下一个如何颠覆。剧本真是在每个细节上都花了心思啊。
配乐和光线也营造了影片的整体氛围,时常响起的俄罗斯音乐与歌曲映衬着即将拆除的工厂,昏黄的光线中,矗立的烟囱,烟囱下的围墙上坐着的略感迷茫的陈桂林。俄罗斯音乐总是跟那个年代的工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影片中也有着一位为了一个俄罗斯姑娘而终身未婚的老人,他也参与了钢琴的制作,说实话,他比《康定情歌》中的白发老爷爷更打动我,坚贞放在内心,是属于自己的信仰,而生活依然有它自己运行的轨迹。哦,这才是电影啊。有故事,有氛围。影片最后,当小圆坐在破旧的板凳上,在空旷的废弃车间中弹起那架看上去笨重的自制钢琴时,我们不再想去计较结果了,爱的证据在那儿奏响就够了。
其实我们并不反对商业,但请让我们看到你们的诚意。花心思认真对待自己的活儿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