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挪威的森林》之前,村上春树的作品也曾多次被搬上大银幕,却鲜有成功的例子。从1981年大森一树的《且听风吟》,到2007年Robert Logevall 的《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几乎每部的作品的下场都是沦为被批评的对象。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其实还是在于村上春树作品中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轻盈与东方风格的阴郁相结合的特点往往使读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却极难在影像上行得以完美呈现。这一部《挪威的森林》被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品,却自1987诞生以来一直未有人敢于尝试搬上大银幕。这次由陈英雄来执导这一部作品,据称是得到了村上春树的亲自允诺和充分信任。这位因《青木瓜之味》等影片蜚声国际影坛的越南籍导演在上一部作品《伴雨行》尝试商业转型失败之后,重拾文艺片路线并将这样一部“小资圣经”搬上大银幕,实力自然也不容小觑。
应该说,如果单纯从影片的影像风格来说,这部影片可称得上是一部出色的唯美作品。陈英雄一贯对于色彩的迷恋与重视在本片中得到充分体现,其中大片绿色色块的运用凸显了他自从《青木瓜之味》以来的一贯的影像特征,也是导演本身风格的一个很好的延续。片中多处在森林与旷野中的镜头都有着极强的美感,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当桌面使用。如影片中渡边与直子在疗养院附近田野里横卧的镜头可称惊艳。加上陈英雄本身对于自己作品近乎苛求的拍片方式,影片在时代的氛围营造和空间的设置上都颇为出色,很好的将原著中设定的六十年代末期的时代特点展现出来。这是影片的整体精致的风格是一个突出体现,也是引导观众深入怀旧的一个重要砝码。此外,影片对镜头的精心调度和对于光线的准确运用也使得本片在很多地方令人印象深刻,如开场不久渡边在游行的队伍中茫然前行的细节,将渡边与这个时代的略显脱节的特点暴露无遗;而出现当渡边在走廊上跑过的镜头时,迷离的淡黄光线随着飘动的窗帘满溢流动起来,整个画面几乎成了一幅画,美丽得令人窒息。此外,陈英雄在影片中设置了大量阴雨天气的背景,无论是渡边与直子的生日聚会,还是渡边与绿子在家中亲吻的场景等,都有细雨作伴。这本身也许与陈英雄自身家乡的气候和特征有关,却更与导演想利用雨天来表达一种潮湿而阴郁的情感有关。这种设定,更多的是出于对于影片主题和氛围渲染的需要。因此,从本片的整体影像风格上来说,陈英雄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的努力来营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上春树的作品世界。
不过,遗憾的是,可能还是文化差异和对于作品理解的不同,影片最终还是未能将原作中的精髓真切而直观的表达出来。村上春树的原作中以渡边、直子与绿子三人的感情纠葛为主线,在一个感伤的故事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年轻的迷惑与无奈。影片虽然忠实的按照原作的叙事方式来进行,开头的部分也比较出色,可是整部影片在绿子这一角色出现之后变得有些混乱起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整部影片中对于渡边纠结于直子与绿子之间的感情表达略显肤浅,使得原作中这一部分最为动人和伤感的感情变得令人费解和肤浅,大大削弱了原作的力量。整部电影,绿子这一角色形象略显空洞。此外,在影像作品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影片对于原作中一个常见的爱情故事背后所表达的都市人焦灼、空虚的内心世界,迷乱、脆弱的生存状态等都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原作中对于“死亡”的大量描写有着更多的深意在内,木月、直子、初美等人物的死亡也在诠释者一个带着宿命的悲哀和铅灰色的沉重的主题,与整部作品的阴郁与感伤主调不谋而合。虽然这些情节都在电影中得以展现,却也因为缺少足够的铺垫和渲染而仅仅停留在一种表面的悲情上,与整部作品的关联被有意无意割裂开了。此外,整部影片对于原作中大量关于性爱的细节背后所包含的深意未能完美呈现出来,使得影片的大量此类片段沦为附庸和影片的噱头,未能揭示这些情节背后所隐藏的深刻主题,令人失望。
归根结底,影片未能达到人们所期待的程度,其实还是一个文学与电影的差异在作怪。作为一部带有伤感色彩的爱情小说,村上春树在这部作品中又夹杂了关于性、死亡、人生、社会等等话题,更包含了对于年轻人困惑与生存状态的探讨在内,而这些东西在一部120分钟左右的电影里得以完整呈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看到陈英雄已经在尽力忠实原著的基础上保持了自己一贯的风格,努力去展现一部他所能展现和理解的《挪威的森林》。就本片的影像而言,也可以称得上是近些年少有的一部唯美之作了。在很多时候,导演只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原著作品,却也恰恰因为如此而难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在文学与影像之间,似乎永远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