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以为《Fight Club》就是一部有关搏击运动的传统励志片,结果看过了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诺顿演的怂包男人深得我心,皮特突击锻炼的胸肌也果真波澜壮阔,哥特女的床戏让人鸡动不已,只是后来才知晓是用特技合成,maybe蒂姆伯顿不答应。
导演大卫芬奇原来是帮麦姐MTV的,所以有意无意的就将MTV的拍摄手法运用到了本片的拍摄中。本片的一大牛逼之处就在于电影的每一个的镜头都极具视觉美感,而强大的视觉震撼力配合上帕拉纽克极度经典的文本,便自然而然的诞生了一部经典。
当然,一部经典的电影在拥有强大画面和经典文本的基础上,还必须倚仗演员的表演。而作为本片男主角的诺顿和皮特无疑是出彩的,尤其是诺顿饰演的白领男很好的诠释了电影所独具的神秘气质,而这种精彩的演绎又为自己赢得了大批的拥护者,其中包括本人。
同时不能忘记本片中精彩的原声音乐,那个登峰造极的结局让大多数人永久性的记住了Pixies的Where Is My Mind,而原声大碟里面每首音乐都是不可多得的精良制作,这里不多说,自己听便会知晓。
电影中涵盖的无政F主义思潮、暴力宣泄、破坏欲、自我毁灭等情绪,以最直接最放纵的方式表达了大多数现代人隐藏于内心的不满,并将这种普遍情绪嫁接在一个标志性的都市白领的身上,让他的生活被现实摧毁,并于绝境中重生,找寻自我并探求生活的意义,直到最后摧毁现代文明,让一切归零,从而以及其极端的方式使这种情绪得到释放。
电影让人用另一个角度观察现代生活,而这种引发思考的作用比起简单的画面上暴力破坏来说,要显得意义深刻得多。
当然,这部电影所深究的这些问题,即使十年之后的今天也依然无法彻底的解答,观众在一次次的跟随帕拉纽克大卫芬奇们的思路前行同时,却在现实生活中脱离不了被物质湮没的人类社会。
恐怕这也是这部影片并没有随着时间而被观众遗忘的原因之一吧。
以下是本人搜罗的一些这部电影的相关资料,作为存档。
影史地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问题片的代表作之一;一则极具颠覆性质的社会生活寓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纪末的现代启示录;一幕以死亡为主题的黑色喜剧;一部具有社会警示作用的电影,兼具强烈的世纪末情绪和浓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
相关花絮:
导演大卫.芬奇为本片拍了超过1500卷胶片,比正常数量的三倍还多。
布拉德·皮特的角色最初是打算念一个真正的自制爆炸物配方,出于对公众安全的考虑,电影制作人把这个配方换成了一个虚构的不能用的配方。
虽然爱德华.诺顿曾经在1998年的电影《赌王之王》(Rounders)里拒绝吸烟,当时他在那部影片中的角色玩扑克,但没吸烟,而在本片中,他确实真的抽烟了。
摄制组在一个城区住宅的外景地拍摄时,楼上的一个男住户忍受不了拍摄的吵闹,扔了一个40盎司的啤酒瓶下来,瓶子虽然打中了摄影导演杰夫.柯林威斯(Jeff Cronenweth),倒是没真正伤到他,这倒霉的男住户随后被逮捕拘留了。
在拍摄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醉醺醺地打高尔夫的场景中,他们真的喝醉了,于是高尔夫球被打得直接飞向了剧组的给养车。
在影片预先设想中,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激动地发现他们都讨厌新款的甲壳虫汽车,于是在电影里,大家能看见用棒球棒敲一辆新款甲壳虫的场面。不过,在电影发行后的DVD版本中,皮特在评论解释的时候说,他确实在内心里改变了对新款甲壳虫的感觉。
电影里一桩故意破坏的行为是毁坏苹果的麦金塔什电脑( Apple Macintosh computers),这个破坏画面出现在电影开始后的84分钟。这是对苹果电脑在1984年的超级碗期间首次发布麦金塔什电脑,并将其献给乔治.奥威尔的《1984》的反讽。
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第一次打斗的那辆棕色旅行车,是导演在1997年拍的《心理游戏》(The Game)詹姆斯·里贝罗开车送迈克尔.道格拉斯去海岸无线电台(CRS)的同一辆车。这车的挡风玻璃上还贴着CRS的标志。
本片中的三个侦探的名字分别叫侦探安德鲁、侦探凯文和侦探沃克。安德鲁·凯文·沃克其实是导演1995年拍摄的《七宗罪》的作者。那片子也是布拉德·皮特演出的。安德鲁·凯文·沃克也为本片的电影脚本做了点小工作。
当泰勒在机场跳进一个红色的敞篷车时,可以听见一个男的叫到“嘿——,那是我的车!”
在泰勒的房子里,有本电影杂志的封面女郎是德鲁·巴里摩尔(Drew Barrymore),她是爱德华·诺顿的好朋友。
起先想用来饰演玛拉角色的女演员并不是海伦娜·宝汉·卡特,而是瑞茜·威瑟斯彭。不过后来,芬奇觉得她太年轻了,而威瑟斯彭说这电影太黑暗了。柯妮·拉夫(柯特·寇本的遗孀,摇滚教母)和薇诺娜·赖德也被考虑过来扮演玛拉这个角色。
布拉德·皮特和海伦娜的床戏大多数是电脑合成的,用的是虚拟替身。
布拉德·皮特和爱德华·诺顿在拍摄期间真的学会了如何制造肥皂。
原著作者Chuck Palahniuk发现影片结尾的处理要比他在小说中的处理还要好。
爱德华·诺顿被很多人认为是他那一代人中最聪明、最多才多艺的演员。因《西藏七年》和《遇见乔·布莱克》而对布拉德·皮特的演技产生过疑虑的人在看了这部影片后一定会改变他们的主意。
在片中介绍泰勒的工作时,有说他往电影中加瞬间情se镜头,并赞美“nice cock.....”云云,而在电影结尾的时候,真的加了一个瞬间的“nice cock”
相关评论:
由于该片晃动的拍摄手法、深入内心的演绎方式、引人注目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社会信息,《搏击俱乐部》被视为《发条橙》的90年代翻版。
——reelviews
虽然不是年度最佳影片,但《搏击俱乐部》也许是1999年最令人难忘的电影。里面有如此之多的黑暗——如果你能想象的话,就如同肯·凯西(Ken Kessy)重新阐释海明威的小说——这取决于观众如何去感受它,以至于到后来,如何感受这些黑暗变成了困难的事。
——犹他州新闻
《搏击俱乐部》会威胁到某些人,因为它看起来在挑战现代社会的安全性。这是部会冒犯很多人的电影,并且很难说观看它是种愉快的经历。但此片远没有达到其开始部分表现出来的那么残忍。除了所有的政治不正确以外,电影不断重复的恐吓反而让人发笑,因此将这种暴力的影响力消退不少。
——BBC电影评论
《搏击俱乐部》是自从《求死愿望》(《Death Wish》)出现后,一部最坦白和兴高采烈的法西斯大牌明星电影,是一场暴力聚会,英雄们给自己签发了许可证好在里面随意酗酒、抽烟和互相斗殴。
——芝加哥太阳报
《搏击俱乐部》需要一看再看才能完全理解和欣赏,我甚至不太确定每次看完后是否有同样的感受,就在我刚刚重看了一遍之后。
——Aboutfilm
神秘性无所不在,我们都喜欢那种能够全知全能的感觉,对这种感觉的喜好造就了不少科学家与私家侦探。电影能够像磁铁般吸引人的也就是这种神秘性,不过去探究最终的解答是徒劳无功的,有时我们似乎找到了某些线索,但它马上又会通向另一项待解的秘密……我就是喜爱(在电影中摸索)这种神秘性。
——本片导演 大卫·芬奇
显然电影反映了我们生存的目的,一些好与坏的事情。问题是艺术与生命,两者当中存有象征意义,我们处在暴力之中,不由你逃避。此片并不单讲暴力,不是打人那样简单,它所传达的意思是说那是一种连接,一个方向和一些感觉。
——本片主演 布拉德·皮特
看电影其实就是在黑暗中窥视。大卫·芬奇能够把我们给嘲弄了,说明他很善于把握人的心理。有谁不喜欢走进别人的内心深处呢?影片中所描述的失眠、无聊、精神分裂或者人格分裂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最好的范本,我们能从别人的眼里发现自己正常或者不正常。但尽管受了大卫的嘲弄,在影片结束之时我们仍可大松一口气——毕竟自己还没分裂出去,还过了一把窥视的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