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url=http://www.csskw.com/publicimg/article/b/2_20120725100520_8335.jpg][img]http://www.csskw.com/publicimg/article/b/2_20120725100520_8335.jpg[/img][/url][/align][color=#333333]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潮汕人要将石斑鱼称为“过鱼”,后来读地方志书,在乾隆《南澳志》中看到“鲙,头圆名色甚多。”的记载,这才恍然大悟。在潮汕方言中,“鲙”与“过”是同音字,而鲙鱼正是石斑鱼的古称。这种用同音字或俗字代替本字的情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比如“淮山”的“淮”字本字应为“懷”,“生姜”的“姜”字本字应为“薑”等。根据《南澳志》的记载,我们还知道被称为鲙鱼的石斑鱼头部比一般鱼要圆一些,有很多不同的品种。
以现代鱼类学的眼光来看,石斑鱼泛指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里的各属鱼类,生活于温暖的海域岩礁,全世界有上百种,我国沿海记录有31种,其中黄渤海区仅1种,闽浙东海区12种,两广南海区达30种。要完全认识这么多种类的石斑鱼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大都有很近似的体形和斑纹,口大身肥,下颌上翘,遇到猎物会一口将其吞噬,颜色常介于深褐色和棕红色之间。下面介绍几种市肆上最常见到的石斑鱼品种,它们已经全部实现了人工养殖,大家可以放心吃食而无虞担心这些物种是否会灭绝。
老鼠斑:中文名驼背鲈,为传统价位最高的石斑,尖嘴高背,奶油般的体色布满黑色斑点。肉质洁白结实,味道鲜美。做法通常是小尾清蒸,大尾起肉片炒鱼球或打火锅。近年因为人工繁殖成功,促使市场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东星斑:中文名鳃棘鲈,堪称最受喜爱的石斑鱼,因颜色红艳,全身布满豹纹斑点,故被称为星斑。肉质雪白清甜,吃法与老鼠斑相似。
老虎斑:中文名棕点石斑鱼,以前市售多为几十斤重野生大鱼,皮肉均具韧性,传统常切小块煮白萝卜,人工养殖成功后常有适宜清蒸小鱼应市。
青斑和红斑:多指点带石斑鱼、橙点石斑鱼和橙色石斑鱼,为闽粤海域原产最多的石斑,体型较小。常整条清蒸,渔家也有用五花肉和咸梅汁煮成酸鱼汤的,极好味。
龙趸或龙胆:中文名鞍带石斑鱼,为石斑鱼类中体形最大者。2010年底,深圳举人爷酒楼曾从汕尾购进一条重543斤的野生“龙趸王”售卖而引起轰动。汕头市区龙眼路和长平路则长年有专卖龙趸鱼的鱼粥店,头腹皮等好部位用来煮砂锅鱼糜,肉打制鱼丸,卖不完的最后腌制成咸鱼。
上周国宴烹饪大师潘小敏到深圳紫苑雅生活馆献艺,我专程前往品尝。国宴菜单中有道烤红斑鱼,是奥巴马访华时吃过的菜式,所用原料正是东星斑。做法是将鱼去皮脱骨制成大块鱼排,用精盐、胡椒和香草腌制入味后放烤盘中,刷上酱油、奶油和蜂蜜,在烤炉中烤至微焦后装盘,淋上酱汁再以金瓜和芦笋装饰上桌。[/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