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80%,#ffffff,#938953,35][tr][td] [color=#76923c]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在中国是作为顶礼膜拜的显学,经济学家至少也是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庞大群体。但中国的经济学家,为什么总是与诺贝尔奖无缘,甚至进不了候选名单? [/color]
[color=#76923c] 八大标准与现实差距[/color]
[color=#76923c] 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奖标准,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中国经济学家与诺奖的差距。笔者研究了诺奖的相关过程及评奖实践,归纳出八个方面的标准:[/color]
[color=#76923c] 第一,从诺奖的覆盖范围上看,包含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广泛的经济学各学科门类。[/color]
[color=#76923c] 第二,从研究层次上,要求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科前沿,特别注重基础理论研究。[/color]
[color=#76923c] 第三,从诺奖的评奖导向上看,强调研究成果的独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以及对科学工作和社会(如政府的政策)所产生的总的影响力度。[/color]
[color=#76923c] 第四,从诺奖的学术成果的功用上看,赞赏“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贡献,赞赏那种能使其他学者可以站在其“肩膀”上攀登得更高的方法,不鼓励不能推动研究的技巧性论战。[/color]
[color=#76923c] 第五,从诺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上看,注重鼓励那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color]
[color=#76923c] 第六,坚持从广义上解释经济学理论,把经济学理论发展到了与经济学相关的交叉学科。鼓励用现代经济理论特别是数学方法、数学模型来解读经济学原理,使经济学更加精确与可以实验。[/color]
[color=#76923c] 第七,推崇有完整理论体系与学术架构的新的经济学理论。[/color]
[color=#76923c] 第八,坚持在长期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急于对新兴的学术理论体系授奖(这也是获奖者年龄偏大的原因)。[/color]
[color=#76923c] 对照上述的八个标准,中国经济学家至今难以问鼎诺贝尔奖的缘由就显而易见了。[/color]
[color=#76923c] 中国经济学家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公务员或财政供养的事业型单位,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依据工作需要研究经济问题,如马洪、薛暮桥、范恒山、陈淮、王忠明、左大培等。一类是在高等院校,如厉以宁、张维迎、林毅夫、周其仁、钟伟、赵晓、杨帆等。再一类就如华生、王育琨等,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跨领域研究者。他们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的客观困难,制约着中国经济学家向诺奖迈进的步伐。[/color]
[color=#76923c] 首先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专业研究队伍太少。对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与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而言,主要时间用在完成单位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中的研究课题上。[/color]
[color=#76923c] 其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庞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参照系。[/color]
[color=#76923c] 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背景资料质量也存在较大缺陷。经济数据、统计资料与客观情况之间存在多种差距。资料不全、资料掺水、资料有偏见等多种问题同时存在,许多方面的标准处于空白状态。[/color]
[color=#76923c] 究其原因,一是统计学的标准不一致,有的没有科学标准;二是统计人员的统计水平不一致;三是绩效考核过程中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四是经济主体的属性不同等,都会给经济学研究带来问题。据新民周刊[/color]
[color=#76923c] 中国经济学家的存在方式[/color]
[color=#76923c] “离中国人最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color]
[color=#76923c]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里奥尼德·赫维克兹、埃克里·马斯金和罗杰·梅尔森三位美国学者以“机制设计理论”获得此奖项。[/color]
[color=#76923c] 清华大学金融学系主任李稻葵当时曾表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赫维克兹、马斯金、梅尔森的学术成就也是历年以来诺奖得主中,对中国经济改革最有直接意义,也最容易为中国人所理解的。“马斯金的理论要解决的是,如何用一套经济制度达到设计目标的问题。”[/color]
[color=#76923c] 要达到目标,实现效率最大化,就要考虑怎么设计机制,以使每个参与的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努力,这是马斯金学术成果的社会意义。[/color]
[color=#76923c] 在李稻葵看来,改革前中国的制度就完全没有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现在尽管也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目标,但每个人都经过自己的努力,总可以获得比以前多得多的回报了。”本报综合[/color]
[color=#76923c] 期待[/color]
[color=#76923c] 中国有四位经济学家曾获得诺奖提名林毅夫呼声最高[/color]
[color=#76923c] 今年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40个年头,中国曾获提名的有蒋硕杰、杨小凯、张五常和林毅夫四位经济学家,前两位已经去世,目前呼声最高的人是林毅夫。[/color]
[color=#76923c] 林毅夫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目前受聘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个位置曾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2007年年底他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坛上发表演讲,成为登上这个国际经济学界顶级讲坛的第一位中国学者。该讲坛从1946年开始,每年从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者中挑选出一位担任主讲人。过去60位主讲者中,有14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color]
[color=#76923c] 林毅夫认为,“能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在于理论背后有多么复杂的逻辑,而在于理论解释的现象有多么重要。”上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上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多出自英国;30年代以后则转向美国。[/color]
[color=#76923c] 在林毅夫看来,平均每年超过8%的GDP增速已经把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中国,而这种状态还将持续30年,因此,30年后世界经济学大师一定会在中国出现。“当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加,中国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只有中国的经济学家才能讲清楚中国的问题。”[/color]
[color=#76923c] 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不能自荐,要由具备提名权的个人推荐,大都需要欧美经济学家提名才行,提名后还需接受有关审查。[/color][/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