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爱情有很多种,没人能够尽数体验,珍惜属于你的那一种,然后还能被别的爱情感动,就是很美好的人生。
之前我觉得《那些年》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不过是把打飞机由暧昧到明朗化,并普及给男生女生。今天看了一遍,确实还挺温暖的----青春的爱情正是如此,可能被窝里把王祖贤YY了千百遍,但想到自己喜欢的女生,永远都是穿着校服,扎着马尾,和另一名女生一起干干净净的从身边走过,路过的时候,你要假装看不见她,她也是。她是永远的女神,不曾被玷污,连想一想,都觉得自己无耻,要不好意思很多天,她借你的橡皮,写一句励志的话给你,不经意间的目光交投又惊慌的避开......这段恋情叫做Puppy Love。
而人都会告别puppy love,大学的恋爱便不再如此。
毕业时,我才体会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大一,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时候,你还牵挂着高中的同学,做最多的事,是写信,寄贺卡,排队打电话,约好了在网吧聊上一个上午,还有深深的,深深的,热切的思念,有时寒假甚至不能见面。便怀着期盼和孤独,度过漫长的20天。
大二时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时候大概爱情已经战胜不了时空分隔,而且如《那些年》所说:女孩儿飞快的成熟了,男生永远赶不上,她开始觉得你幼稚,开始看着身边的学生会长成熟显赫,于是,吵架,分手,醉酒,由爱生恨,由恨而开始变得虚无,不再相信爱情,疗伤几个月开始喜欢身边的女生。
大三大四没什么特别,不再一一作解了。
沈佳宜说,表白了你就会觉得无聊,所以让你多追一下。表白后女神居然接受,会感到怅然若失。这是男生初恋的悖论,犹如柯腾和沈佳宜的第一次争吵,如果他回头道歉了,沈也会怅然若失,而他不回头,她就越喜欢他,虽然他不回头的结局是他们分手。这是女生初恋的悖论。
这部片子票房这么好,是因为他带领大家集体YY了一下自己的青春--青春没这么美好,甚至有很多人没有过青春。但人总是会忘记自己的不快并且把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的过去很辉煌--在记忆里,马小军爆啤酒瓶把刘忆苦捅了个稀巴烂。
这部电影在台湾的共鸣更多些,因为台湾保持了传统,教育的传统,台湾有那么美的校园,校服,总有几个大家不喜欢的训导主任。在HK也刮起一阵怀旧风,也是因为HK的中学几十年来,没特别大的变化。这就叫传统,而我的中学----去年我坐着婚车经过我的中学去迎娶叶卡同学时,我几乎认不出她了,因为风水问题,改了校门。我记得门口的大马路宽阔平整,现在颠簸起伏,到处都是大坑小坑,接了新人回来时,我忍不住摇下车窗,于是闻到了十几年前那熟悉的饭堂潲水味道--这恐怕是唯一能引我回到青春的东西了。
可能唯一比爱情更加耐人回味的,就只剩青春了。所以最喜欢的,仍是这些电影里中学和大一,沈佳宜和柯景腾那些蒙太奇镜头,原来校服真的很好看,哪怕是那种体育课时穿的服装。我翻出大一时穿着傻兮兮的校服照的一张相,那时我刚结束自己的高中,忽然不用学习后,正活在一拳打空的迷惘之中,那时的我,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眉宇间写满了不在乎。居然真的比现在的我好看。
这部电影又是台湾电影基金会投资运作的结果,这个问题,值得HK借鉴,HK政府也成立了电影基金,但还没刘德华运作的青年导演基金成果出成果(疯狂的石头,得闲饮茶)。
陈演戏,演的还挺好的,比如放榜那一幕,她就在那儿一直哭一直哭,哭的梨花带雨,肩膀不停的抖,我相信这一出是没有点眼药水儿的,而且这出戏给所有男生上一课:当一个女孩儿一直哭一直哭时,你什么都不用做,什么也不要说,就在她身边,陪着她,给她递手绢儿,如果她哭累了,借个肩膀靠一靠。说什么都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