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献给所有迷惘与无助的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由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海角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顾回头,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摘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学期,古代文学课上曾接触到这样一段有关人生的三境界论,当时的我并没有引起任何的共识。可是在这学期我溘然感悟到了良多以往从前都没有感悟到的东西,是那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下面只是一些个人见解,不足为据,望各位同行不要见笑。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曾经在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中读到了一章关于古松形象的论断。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朱先生提出:“古松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由此可见在朱光潜先生眼中:“一片天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受着人的主观心境的影响。
人生在世,有多种不同的糊口立场,然而在大多数人眼中以为实用的立场是最好的,由于他们会在此种糊口立场的引导下得到一些自身利益与好处。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立场往往会带来很多人生的迷惘。
王国维先生也恰是在这样一种实用主义人生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三境界说。对此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在此一并赘述,望耐心细看。
人生的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海角路。"此意在于人生迷惘而孤傲无助时,为了自己的未来而独自陷入深深地沉思。人生的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一个境界是在自己在第一境界的基础上完全定向后,对目标的义无反顾的追逐。第三境界呢?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对人生的回顾与反思,终极得到的仅仅是自己内心深处最想得到然而在自己追逐目标中却忽略的一些东西,自己得到这些忽视的东西的同时,往往会是内心深处的痛苦的开始。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人到了第三境界应该是十分快乐的,由于这个时候的我们应该已经是功成名就了。在这个时候去回味自己的人生往往是幸福的,由于人们的目标实现了。然而他们却往往会忽略到自己回忆过去时,也会为之前的糊口中太过在乎自己的目标,而抛却了太多自己想要的而夸姣的东西。这个时候更多的会是扼腕叹息。在这个时候的人看来,之前的所谓目标已变得毫无意义,他们在意的只是尽力去追寻此刻内心的声音,去寻找内心深处的宁静。
上述的人生三境界论,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人们的心声,由于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这几个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在这三种境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人中当然也包括了曾经的我。
在现在的我的眼中,这样的人生三境界是在一种实用主义人生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初级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假如借用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的境界的观点来说,前面所提到的人生境界牢牢只是最初级的天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结合体,是不值一提的。
天然境界中的人做事情往往不会思索,也不明白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做事情的起点是利己的。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人生三境界,恰恰知足于以上前提。
第一种境界中的人就是迷茫的人群,人们会为了自己的未来而迷茫与担忧。第二种境界中的人看似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定,但论实在质也不外是为了知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苦苦追寻。可能有人会说,那么第三境界呢?它是对人生的回顾与思索啊。这个怎么是功利的呢?实在不然,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思索,只不外是为了思索自身的追求到底有无价值。然而思索过后的后悔莫及,是对人生执着的一种哀叹,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心新的欲望没有知足的伤心,因此它仍是以自身为起点的,因此也是功利的。
因此,这样的人是在天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生存的人。是狭隘而又自寻烦恼的人。而这一切烦恼的原因是由于人自身对于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的追求;其根源是人对“我”的过分关注。而这个“我”不是别人,恰正是对自身的关注。
我们往往会羡慕别人的快乐,而因自我的忧伤而万般苦闷。殊不知这种羡慕与苦闷都是来自我们的内心观念的不公道。都是由于对自我的过分关注引起的。
恰是由于我们对自身的关注,产生了自身的欲望,也恰是由于这样的纷繁复杂的欲望构成了绝望的导火索,也恰是由于绝望构成了对比的可能,也恰是由于对比产生了心理的落差,也恰是由于这种落差形成了自身的困扰。追本溯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自身的欲念,而这种欲念却是人们对自身关注的现实化身。
有人会说,为什么对比换来的是落差而不是快乐呢?由于在中国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一举夺魁,因此人们比较的对象往往都会是比自己高的。这一切都源自于人对欲念的疯狂追求。
人的欲念是无止境的,我们想要化解欲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尽量抛却对自我的过分关注。一旦人们陷入了对自身的关注,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自大行为和心理,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健忘自身的卑微与渺小,目标会弘远而不切实际,也就种下了烦恼的种子。
冯友兰先生提到的另外两种高层次的境界是同中有异的。它们的同在于在这两种境界下的人们都会在谦卑的指引下自觉做事,而绝少功利性。然而他们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面临社会的谦卑,一个是面临宇宙的谦卑。比拟于社会的谦卑比拟,在宇宙眼前的谦卑显得更加的高贵与难得。
人在宇宙中是十分渺小和卑微的。人只有达到了天地境界才能真正的做到忘却烦恼,内心平和。否则,我们的平和都是在功利境界下的无奈,是对命运的屈服。只有卑微的人才能真正的感悟人生,享受过程。
良多时候,当人仍是处于功利境界的时候,往往会订立一个相对弘远的理想和目标。而忽视了自大的危害,人们在这种时候往往会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成”,然而在现实糊口中耕耘与收成并不是绝对成正比的。然而当人们决心信念满满的去做某件事情得不到好的结果时,就会自怨自艾的说道:“为什么他们都一帆风顺,而我要历经崎岖。”殊不知是对自身的过分关注导致自大的结果。
但是,有极少部门的人会意识到是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而会陷入对自身的懊悔与自责,在我看在这也是功利境界驱使的结果,由于人的自责和懊悔的终极目的就是优化自己,而绝非是真正的通过自省使自己学会谦卑。
为什么我们不能放松心态,把功利忘掉而去享受整个过程呢?实在在良多时候,我们通过对过程的总结都可以得到好多我们忽略的东西。然而我们会太过于追逐目的地而不会留意到路边的风景,实在,在某些时候路边的风景会给人更多的启示和启迪。只要我们去关注了这一路走来的风景,我们就会获得一种体验,终极会形成不一样的顿悟。
感悟人生,享受过程。是对人生清淡的一种追求,也是对天地境界的一种向往。也许我们很难做到,但是我们都应该为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