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公映前,有次在饭桌上跟一位美国回来的老兄说起《一九四二》,他睁大眼问我:“1942发生了什么?”
1942那一年,地球上发生了很多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丘吉尔感冒,与此同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形成统一战线,忙着瓜分战后势力范围……[url=http://www.888zr5.com/][color=#000000]娱乐资讯[/color][/url]
可是,却鲜有人知道,那一年,在中国的河南,一场由旱灾和蝗灾引发的残酷饥荒正肆虐上演。这场灾难活活饿死了300万人,是奥斯维辛集中营死难人数的三倍,整个中原地区一时赤地千里、哀鸿遍野。
然而,这样一场可怕的劫难,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史籍中竟几乎难觅踪影,直至70年后的今天,冯小刚这部《一九四二》被搬上荧屏。
折腾19年,数度被毙,从小冯都熬成了老冯,《一九四二》依然在他心中澎湃。他说:“冥冥中,我之前所有的电影,都在为这部做准备。”
尽管之前,我从未喜欢过冯小刚的电影,但他的这句话还是深深打动了我。一个靠拍娱乐和贺岁片起家的导演,在人气及吸金力已如日中天之际,还能保有这样一份情怀与坚守,为再现这个民族蒙尘已久、行将湮没的苦难史而执著不弃,这本身就已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如果从横向比,冯小刚与李安张艺谋当然还有很遥远的一段距离,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思想深度而言,这就是名导与大师之间的区别。但若从纵向看,比起之前《唐山大地震》里的廉价煽情,冯小刚已有了可喜的进步,这一回他起码节制内敛了许多。
若说这部电影真正的问题在哪儿,那就是缺乏灵魂,这或许也是整个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最大硬伤。习惯了塑造小人物悲喜的冯小刚,这回试图跳出自己以往的框框,荡气回肠一把,可惜充斥我们双眼的都是日军轰炸下血肉横飞的场景,以及一群饥饿摧折下麻木不仁却依然不忘各自算计的阿Q式众生像。
每个人都有点小奸小坏,也不乏小小善良,财主不忍看见瞎鹿卖儿,决心借米,但舀出一勺临了还要倒回去些许;栓柱用两块饼干意欲亲近一直暗恋的东家女儿,片尾却为保护义子的风车而死于日兵刀下。
这或许就是人性。纵使硝烟弥漫、山河破碎,可对老百姓来说,能活下去就是唯一的胜利。可是,在满目疮痍之中,我们除了悲伤掩盖下的鸡毛蒜皮,却看不见任何希望。
不过冯小刚也有个最大的本事,那就是他能把任何悲剧,哪怕是惨绝人寰的悲剧,都给拍成喜剧。张涵予演的神父在荒腔走板的二胡声中给饿死的村民祷告,可不管他怎么使劲,老太太愣是闭不了眼;星星被卖到妓院的第一天,由于长期饥饿结果不小心吃得太饱,蹲不下去为客人洗脚,在努力的过程中,居然憋出一声饱嗝。
冯导许是想给影片太过悲伤的基调一抹幽默的亮色,可惜玩笑一旦用错地方,就不是幽默,反成了低劣的滑稽,往往起到减分的效果。
道明叔饰演的蒋介石是片中最大亮点。一边是日军的飞机大炮在不断轰鸣,一边是上千万饥寒交迫、亟待救援的老百姓,面对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困局,执政者究竟该如何处置?
司令官的话最终代表了国军的态度:“人饿死了,土地还是中国的,仗打输了,我们就都是亡国奴了。”在国家这架大机器面前,个体的生命如同蝼蚁,被战争巨大的齿轮毫不犹豫地碾压而过。
当得知河南饿死300万人的确切消息时,老蒋还是抚着教堂里耶稣的十字架,留下了几滴悲怆的泪水。他无奈地大声感慨:好怀念北伐时期的自己,一呼百应,毫无顾虑,能够真正与百姓站在一起,现在,已经不能那么单纯了。
为了他想要的伟大胜利,他最终选择了舍弃他的子民。然而他始料不及的是,过不多久,他也即将被他的子民所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