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7娱乐资讯  评《一九四二》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影音天地k7娱乐资讯  评《一九四二》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k7娱乐资讯  评《一九四二》

楼层直达
wooky

ZxID:21460772

等级: 中士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0
k7娱乐资讯  评《一九四二》
[url=http://www.123k77.com/][color=#000000]k7娱乐资讯[/color][/url]    作为一部电影,《一九四二》确实不具有那种令人期待的震撼感,但如果有人认为冯小刚是想通过国难题材赚钱,笔者坚决不同意。因为在任何时期苦难都不可能作为一个票房噱头,看电影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种娱乐心态,即使苦难再深刻,也不会有人愿意直面,更何况在此太平盛世之下。所以冯小刚选择此题材是出于一种文化传播者的强烈社会责任。冯导拍摄此片使人想起斯皮尔伯格,因为正是《大白鲨》、《ET》等等娱乐片取得巨大成功后,斯皮尔伯格决定拍一部描写自已犹太民族巨大苦难的影片——《辛德勒名单》,但《辛德勒名单》在票房上的成功绝对超出制片人的预计,这完全要归功于国际级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个人功力。所以可以设想,冯小刚在最为娱乐片导演取得巨大成功后,也想通过一部描述本民族苦难的影片而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此角度讲,不管影片如何,我们都应对冯小刚导演致敬!

      影片《一九四二》给笔者印象最深的两句话和一个人物。一句话出于国民党高级将领蒋鼎文之口:“国家饥贫,所以要甩包袱。”此话是因为在救灾的压力之下,蒋介石政府想把河南的救灾工作丢给日本人,所以要在河南撤军。不管当时的国民党高官有没有说过此话,但他们的实际表现确实把灾民等同于了包袱。中文中的“国”经常与“家”连用,即说明“国”是由千万个“家”的小单元组成,但家最终还是由人组成的,那为什么作为灾民的人就变成了包袱呢?其原因很简单,统治者或统治阶层从来都没有认为国家与人民之间有什么关系,丰收之年,人民就是压榨的工具,大灾之年,人民当然就成为包袱。第二句话是蒋介石看到美国记者拍摄的照片之后所说:“如果此照片在社会公布,我将成为独夫民贼!”此话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即狗吃人、人吃人是否存在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广大群众是否知道!其实这背后是一种典型的统治逻辑,即公开重要于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热衷于封堵所谓负面新闻。

      而一个人物是指时任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如果我们不看灾民的悲惨生活,仅从官僚角度分析省主席李培基,可以发现其也很敬业。大灾之年能对豪华接待反省,能对军粮提出减免的愿望,能去找到最高领导,能体凉国家的抗日大局,能识破基层的假科技。其实李培基真实地反应了官场的规则,即仅对权力的任命者负责。特别是在与蒋介石单独吃饭时,本想如实汇报河南灾情,但听到如此多大事、急事之时,马上能充分理解领导,做一个为领导分忧的“尽职尽责”的下级,这都是李培基对蒋介石力排众议重用自己的报答。所以在这种畸形的游戏规则之下,尽心尽力的下属同样能害死领导。影片最后特别提及蒋介石兵败逃往台湾,试想如果没有这么多李培基式“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的忠诚官员,蒋介石也许不会如此快,如此彻底的一败涂地。

      没人愿意直面苦难,但这又是一种文化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所以不管是原创的刘震云先生,还是冯小刚导演希望的都是民族苦难不再发生,但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对苦难深刻地剖析,并不是忘记。最后,再次谢谢刘震云和冯小刚先生!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6
DB+6 2012-12-11

┈━═☆笔墨钱☆═━┈

星空若梦

ZxID:19417671

等级: 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12-11 0
其实抗日都是国军的
-筆-

ZxID:17826775

等级: 元老
配偶: -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12-11 0
一直等高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