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之中不止会爱一个人。
从开始的张幼仪,到至死而不得的林徽因,再到最后的陆小曼。
张幼仪是一个为爱而甘愿卑微的女人,从一起的学堂,到走入婚姻的殿堂,张幼仪一直都是一个痴心的女人。只是她爱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面对冷漠,面对决绝,她的选择是大方的,是优雅的,也是智慧的。除了爱情,她还有事业,张幼仪其实是一个理想的妻子,只是他不该爱上一个至情至性的诗人,爱了错的人,也并非就是悲剧。
如果两个人分手之后,还可以做朋友,说明这两个人根本没有真正相爱过。也可以是一方爱的至深,愿意隐藏自己的情感,不能见的痛苦更胜于内心被牢笼锁住的生疼。
林徽因其实只是个普通人,面对爱情她的选择理性,符合一个现在人的思路。康桥边上的两情相悦,到不辞而别,再到最后车站别离内心汹涌的酸楚与歉疚。她可以勇敢,但她没有。相对陆小曼而言,显得懦弱,或者说是实际。尽管一生的牵挂不曾离去,一直珍藏着他留下的残骸直至死去,她为自己的一生留下了遗憾,尽管那遗憾埋在内心深处,从未显露。林徽因的背叛是徐志摩对爱的一次绝望,在生死的迷局里困扰,打转,直至陆小曼的出现。
陆小曼是一个才女,并且是美女,交际花从来不缺乏美貌,更重要的是一个勇敢的女人,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和那么疼自己的军官丈夫离婚,只是为了一个徐志摩,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这是一个真正的爱情的故事。关于婚姻,关于爱情。坎坷和勇敢不足以解释这一对爱人的情感之路。结婚之后的问题,接踵而来,父母的反对,恩师的指责,不被承认,流言,嘲讽。可是两人的小世界,却是鸟语花香,落英缤纷。
上海,是一个转折点。十里洋场,少不了的纸醉金迷,少不了的物欲横流。陆小曼变了,翁瑞午出现了,一切的悲剧似乎来得太快,有点让人措手不及,如果要怪,只该怪那个战争的年代需要避难,可爱情却因此掉入另一个漩涡,还是该怪那个代表了安全却并不安全的城市,或者是那本性里本来就存在的和凡人一样的物欲享受。
可这并不是悲剧的结尾,直到徐志摩死去。他的死,可以怪对林徽因的痴心不改,也可以怪对陆小曼的失望。陆小曼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也是一个悲哀的女人。她得到了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全心全意的疼爱,不夹杂任何杂质的宠爱,只是不懂得珍惜。她原本有着极高的绘画才能,却醉心于交际场的灯红酒绿,夫妻矛盾这才是核心。爱被挥霍殆尽。
我很好奇的想,假如徐志摩没有失事,陆小曼会不会及时的听从丈夫的要求,一起北上,充分发挥她的绘画才能,远离那烟尘弥漫的肮脏世界。毕竟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就像看故事的人总想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徐志摩的突然离去,是上天精心安排的一招棋。之后的故事要不太完美,要不太悲哀。只有这样,才显得突然而合理,更能告诉我们爱情是什么,该怎么做。其实,之后的徐志摩,会很难做。以他对陆小曼强烈的爱,不会要求分开,尽管胡适看到他难过的表情时候,认真的劝过。如果不分开,爱情会活活把他折磨死,因为很显然他已经劝不了陶醉在十里洋场的陆小曼。
那个时候,似乎陆小曼已经不爱他了。眼睛里只有钱。他只是一个供她寻找快乐的经济保证者。没有钱,甚至可以少回家。陆小曼似乎也以为自己不爱他了。
只是最后,这样的证明来的太过残忍。懂得的时候往往是没有挽回的可能的时候。就像有些人在停止呼吸的那一刻才明白生之可贵。
徐志摩,是在救赎,救赎了他自己对爱的信仰,也救赎了陆小曼。不知道在飞机滑向大地的过程中,徐志摩的脑海里闪现的是谁的身影,谁的身影多些,不知道那个时候他是否明白了他爱的究竟是谁,是否曾经爱过张幼仪,在林徽因和陆小曼之间爱谁更多一点?是否后悔了这一路走来的相聚相散。
在此向那个至情至性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