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李安的现实主义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影音天地【记者团】李安的现实主义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记者团】李安的现实主义

楼层直达
TroubleMaker丶

ZxID:21786862

等级: 少尉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1-19 0
【记者团】李安的现实主义
[table=80%,#f79646,#4bacc6,3][tr][td] [attachment=6483865]
[img]http://www.ahyswh.com/upLoad/news/month_1212/201212271107454056.jpg[/img]

    说起李安的电影,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卧虎藏龙》和《断背山》,因为是它们两次把他推上了奥斯卡的领奖台,一部为婉约的中国传统武侠片,一部是敏感的西方现代同志片,类型跨度之大,不会想到它们出自李安一人之手。为什么李安能给人以错觉?其实看完他所有的作品,就会觉察到,他一直都没变,他的艺术内涵和思想表达是贯通的,讲人生谈命运说情感,体现的人文精神是中西交融普世而大众化的,既灵动又深刻。他的电影充分贯彻了法国新浪潮先驱戈达尔的“电影国度”理论——电影不断横向移动,超越国界,自成一国;又巧妙运用了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在撑开电影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同时,让观众冷静思考后有自己对现实的价值判断,再重新进入电影进入角色,从而形成李安自己的“导演国度”。
    有人认为,李安的作品无论是现代的还是历史抑或虚幻色彩的,都以关注“人伦”为核心,在矛盾冲突中讲述命运抉择。他属于理想主义,镜头里写满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那怕是最世俗的情感,他也能写意几分“水墨山水”来。所以,更多人把李安定位为东方儒者、文人艺术家,他的影像世界不是用机器拍的,而是用情“写”出来的,像老者的说教,娓娓道来,有些“愚”有些“钝”,属于太极宗派。但观其作品,李安谦逊的外表掩饰不住他内心的博大。他总是很巧妙地把“说教”放在故事里,放在他想象中的细节里,生动而不生涩,理性而不失浪漫。李安早期的“故乡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通过“父亲”一角把传统礼教、家与故土与异乡情怨交织的那种“心灵按摩”,以中西文化为阶梯去探讨人类情感;而《冰风暴》、《断背山》、《制造伍德思托克》“同志三部曲”,从另类的视角去探索人类复杂的精神层面,在道德与世俗的巨大漩涡里有人沉沦有人逆行,有人妥协有人抗争,没有对错只有情与理的对撞,那些刺激神经末梢又贴近现实生活的细节桥段,是无法言表的感叹。《冰风暴》是李安最被忽略的一部反映美国文化的佳作,在“冰封”的有些麻木的现实生活里,情感在固守的墨守成规里显得那么敏感那么得一触即发。而在《卧虎藏龙》里,李安又将情感世界里的那种仁义、不舍和隐忍通过李慕白与师妹俞秀莲的曲折故事完美展现出来,那种绵里藏针的锋芒直戳现实社会。应该说,李安除了理想主义,还是存在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这一点在他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更表露无遗,甚至有点超现实的“穿越”。
    讲述冒险、奇迹、生存和信仰的《少年派》,原小说被称为“最不可能被影像化的小说”,就是因为它故事的奇特和文字想像的丰满已到了极限,冒险和奇迹可以拍,那是很直接的现实层面,而生存和信仰则是里层的思想层面。李安的神奇也是电影最不可思议之处,即把意识形态变成了现实画面。电影以印度人派给加拿大作家讲述少年时在海上漂流227天的冒险经历为开篇,夹叙中带动时空切换,讲到了宗教信仰,并加入了一段小说中原本没有的情节——派伸手递食物,试着与老虎做朋友,但理性的父亲却痛斥了他这愚蠢行为。此神来之笔为后续故事做了理论上的铺垫,也能看出李安思维的缜密与开放。
    派在与家人及父母经营的动物园从印度搬迁到加拿大的途中,遭遇海难。一船人只剩派生还,除了一只救生小船,还有断腿的斑马、鬣狗、红毛母猩猩、孟加拉虎相伴。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交织的故事就这样上演了。在大自然面前,为求生存,动物间是平等的,机会也是均等的,不可能讨价还价,弱肉强食或者说要靠智慧和信念才能活下来,一番折腾的结果,不出意外,只剩下派和那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形影相随,随着处境越来越恶化,两者间从敌对变成了谁也离不开谁,这种场景现实生活里无法想像,但它的发生又那么合情合理;也让适者生存还是相互依存成了悖论,显然,现实的天平越来越倾向于后者。电影结尾,派还意外地道出了另一个惨烈版本:救生船上根本没有动物,而是派与母亲还有水手和厨子,厨子(对应鬣狗)杀了水手(对应斑马),母亲(对应母猩猩)打了厨子,厨子又杀了母亲,派(对应老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厨子……到此处,故事戛然而止。因为电影通篇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与自然对抗的故事,如此转折又把观者带入了人性的层面。船上最后到底剩下的是人还是动物?派有没有靠尸肉生存下来?也许只有他自己还有上帝知道。作家尽管怀疑却仍然相信前面的故事,它曲折生动充满希望的遐想,所以,派感慨而言:“那你就跟随了上帝。”
    派的话令人浮想联翩,作为观者,我如那位作家宁可相信第一个故事,虽然充满着残酷生存对峙,却包容着和谐向往;后一个故事过于血腥充斥着人性的丑陋。李安展现了一个呼唤坚强善良的美好故事,同时又抛出了最残忍也是最有可能发生的“坏故事”,把电影带入了一个哲学范畴,就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是辩证关系是事物发展的相互关联,且同时又是命运的多重选择题:你会相信哪个故事。也许标准答案取决于个人不同的判断,体现对人生相异的价值观。这就是李安不被他人察觉的现实主义态度:现实不只是故事表象,它可能是过去时、现在时或将来时,他用影像连同思维植入观者的脑海里,寻求各自的理解。同样在《卧虎藏龙》里,玉蛟龙的叛逆不羁,与传统格格不入的我行我素,她反感李慕白与俞秀莲之间“情感推拿”的婆婆妈妈,却对李慕白对己以身相救,而彻悟义薄云天的寓意,她身上散发出浓郁的“现实”味道——不囿于传统,而坚定内心看淡世情的突围;《色戒》里的女特工王佳芝,巧施美人计为接近大汉奸易先生,一心锄奸却到最后动了真情,闪念间放了汉奸,毁了自己也毁了计划中所有人的心血,她身上也充满了“现实”意味——价值观的判断往往会被感情冲动“一叶遮目”,理智与情感有时就转换于刹那间;《少年派》更将这种“现实”无限量地辐射到观众神经里,派看似主角,在孟加拉虎面前,俨然成了配角。在这只不平凡的老虎身上至少代表了四重“现实”:一是派的父亲,超常规的理性,家长制的拘束。海难发生后,在救生船上也许只剩派的一家四口,在极度危难时,父亲丧失了人性,杀了派的哥哥和母亲,面对派时,他意识到需要一个“伴儿”来驱赶绝望的恐惧,派能活下来只是因为父亲的“怜悯”吗?不是,他在愤怒与周旋中原来有机会PK掉父亲,但最后他选择了原谅。子与父宛若派与虎,对照出善恶本性。这个版本太过灰暗,但却与现实最接近,在人与自然或与动物的对抗中,往往是人最残忍也最善良,两极分化就是人性;二是派心中的另一个自己,在身处绝境时,人格产生了分裂,因为要争夺生存权,他在第一时间变身猛虎,杀了幸存者(动物)。但当醒悟自己的行为与信仰背道而驰后,又变回了自身,自责懊恼,在绝望中逐渐坚定活下去的信念。所以也就有了影片中他讲述的第二个故事;三是恐惧。也许故事版本另有真相,就是最后的救生船上只剩派一人。在茫茫大海中漂流,当死亡和孤独步步紧逼时,派内心的极度恐惧就像猛虎一样慢慢吞噬掉意志力。战胜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它做朋友,相互依存来消融它的攻击力。李安和原小说作者扬·马特尔的经历与此时的派很相似,两人成名前都有过一段彷徨沉寂期,面对人生事业的走向,有过孤独甚至恐惧,但最后他们就如派那样取得了胜利,除了努力、智慧、机会外,最重要的是态度。其实应该感谢恐惧,它就像兴奋剂,可以倒逼让你更强也能瞬间击垮你的身心。片中当孟加拉虎头也不回的跑进丛林时,派大哭,因为海难中他与虎已然合为一体,除了信仰,他需要那强有力的刺激,人生的态度才会更积极,当恐惧头也不回地离开时,派感到了空虚和茫然,也许再不用害怕,但孤独失落油然而生;四是环境。相对于看不见的恐惧,恶劣的环境触手可及。派只身于大海中,除了心中的信仰,只剩下充满未知数的大自然,如何与之相处?又如何驱赶那不知所措的焦虑?派写起了漂流日记,他把环境看作了老虎,想像着那充满奇幻的历程,正是他的乐观和对自然的敬畏,才形成了某种默契并得到环境的恩惠而生存下来。这个版本更接近原著本身,也更贴近真实性,但也容易背离真相的预期……
    态度也好,智慧也罢,抑或经历了一番人性与信仰的较量,派最终逃离了食人岛,逃离了上帝开的“玩笑”。李安在派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年远离故乡只身赴美闯荡,经历了种种不堪,甚至有些落魄,但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和能够达到的,所以态度决定了李安不是与虎相斗而是能驾驭心中那只孟加拉虎,一如他的影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境遇,他都了然于胸——现实不存在距离,而距离却存在于对现实的感悟里。
(费英凡)
[/td][/tr][/table]

[ 此帖被憶寳。在2013-01-19 08:55重新编辑 ]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8
DB+18 2013-01-19

﹌﹌倾觞包包  哥永远爱伱  ◑﹏◐  〞〞

点击你就知道。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1-19 0
挺喜欢李安的电影    部部都是经典  
Kim Hyun A Love Your Life ◑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