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table=70%,#ffffff,#000000,5][tr][td]
我国国产动画片的经典之作 《没头脑和不高兴》,至今让几代观众记忆犹新。这部拍摄於1962年的动画电影,讲述了两个有缺点的小朋友的故事,一个叫 “没头脑”,一个叫 “不高兴”。
[align=center][attachment=6517211][/align][align=center]
那个做起事来丢三落四的 “没头脑”,长大以后成了一名建筑设计师,他设计的999层高楼竟忘记安装电梯,结果要到顶楼剧院看戏的小朋友都得背着被褥、干粮,长途跋涉,走得气喘吁吁。而总是别别扭扭、我行我素的 “不高兴”,长大以后当了一名演员。一次,他在 《武松打虎》中表演老虎,一番拳脚之后, “老虎”本该应声倒下。但是听到观众在为“武松”鼓掌喝彩时, “不高兴”心里立马不高兴起来,也不管自己扮演的老虎已经被打死,竟然 “死而复生”跳起来追赶起了武松,引起观众一片嘘声。
由着名儿童文学家任溶溶编剧、着名动画电影艺术家张松林导演的这部动画片,通过夸张的手法,把两个孩子身上粗枝大叶、骄傲自大的缺点放大到了极致,使影片呈现出荒诞的讽喻效果。最终, “没头脑”和 “不高兴”两位小朋友认识到了自身的缺点并决心改正,也对观众们起到了启发的作用。
动画片,是一种通过绘画造型来进行叙事的艺术手段,选择何种样式的造型手段至关紧要。从西方动画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动画片都是从漫画发展而来的,至今西方对於动画片的称呼依然沿用 “Cartoon”(漫画)的说法。中国早期的动画片也受到了西方漫画的影响。一般来说,西方漫画中的正面人物都显得美好可爱。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片 《白雪公主》、 《小鹿班比》中出现的许多小动物、小人物,都令人喜爱。在我国动画片 《野外的遭遇》 (1955年)中,影片主角小猪看上去似乎与迪斯尼动画片 《小飞象》中的那只大耳朵小象有相似之处。在 《美丽的小金鱼》 (1958年)中,小金鱼大眼睛、小嘴巴,有着长长的眼睫毛,今天看来这也让我们不由想起美国着名动画明星贝蒂。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进了许多前苏联制作的动画片,如 《七色花》、 《贝佳和小红帽》等。当时的苏联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动画片也难免受影响。一些以鸟类、儿童为主角的动画片,如 《乌鸦为什麽是黑的》 (1955年)、 《布谷鸟叫迟了》(1958年)、 《墙上的画》 (1958年)、 《找小哥哥》 (1958年)等,在动画形象上烙印着前苏联动画片的风格。
1950年代,也是我国动画片民族意识觉醒的年代,[b]国产动画[/b]开始糅合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发掘出了自己的风格。甚至就连“漫画”这一源自西方的说法也被置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美术片”。比如, 1956年特伟导演的动画片 《骄傲的将军》,将军的形象中加入了中国戏曲脸谱的元素。中国式的剪纸片也在万氏兄弟的努力下成为了美术片的新片种。除此之外, 1958年制作的《小鲤鱼跳龙门》,其中的小鲤鱼的形象脱胎於中国的年画风格,而1960年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和1961年的 《大闹天宫》,更是我国动画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并对今后我国动画片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从我国动画片形象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国产动画片在某种程度上规避了典型的漫画造型。不过也有例外,任溶溶编剧、张松林导演的 《没头脑和不高兴》另辟蹊径,开创了与众不同的一个方向。在人物的造型上,它既不是甜美可爱的,也不是典型的民族化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夸张的故事,其中的 “没头脑”和 “不高兴”严格来说并不是两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如同他们的名字那样,近乎於一种符号化的概念。两个人物的形象仿佛出自一个稚嫩孩子的画笔,但又不稚拙。没头脑是个“方”形的人,而不高兴又是个 “圆”形的人。“方”的棱角象征 “愣”,暗指 “粗心大意”,而 “圆”的囫囵又象征了 “滑”,暗指 “随心所欲”。 “没头脑”和 “不高兴”给我们的印象显然不是单纯的可爱,而是在可爱之中又有缺憾,在缺憾之中又蕴含深意,这正是两个人物形象能长久地保存在我们记忆中的原因。
在老一代动画人离我们而去的时候,重温他们的作品,解读他们作品中的创造和劳动,既是出於对动画前辈的敬重,也是我们对国产动画挚爱的一种表达。[/align][align=center]
[/align][/td][/tr][/table]
[/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