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极少数涉足科幻片的女性导演之一,虽然只拍过一部科幻电影,但该片已经荣登国外媒体的反乌托邦电影Top 50;她是影史第一位女性奥斯卡最佳导演;她的前夫是电影大神詹姆斯·卡梅隆,不过现在人们提到卡梅隆时经常讲“这是奥斯卡最佳女导演的前夫”;她的近作《猎杀本·拉登》获85届奥斯卡5项提名,可惜没能再拿小金人(更遗憾的是本次没有被提名最佳导演)。这位凯瑟琳·毕格罗如今已经成了著名电影导演,她18年前拍的科幻片《末世纪暴潮》却还少有人提及。 最爷们的女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的电影完全不同于一般女性导演,充满了男性的阳刚之气,全是关于动作、科幻、警匪、战争、摇滚乐等等的内容,镜头语言风格也非常写实冷峻。 1951年11月27日毕格罗诞生在阳光充足的加利福尼亚,父亲是油漆厂的经理,母亲是图书管理员。她是他们唯一的孩子。毕格罗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专业是艺术理论与评论,她的老师包括著名女理论家苏珊·桑塔格以及当代艺术暨建筑名家Vito Acconci等等。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做画画之外的工作,直到听了Gunvor Nelson的一节课。” 凯瑟琳·毕格罗一直钟情于绘画,这位瑞士实验电影艺术家则启迪了毕格罗。“我觉得美术和电影就是相互交叉的两种媒介。电影有一点非常接近美术:它是一块有声音层的画布。”“也许是因为我学艺术的背景吧,”毕格罗说,“你得把自己训练到让工作变成本能。各种电影所共同的地方大概就是一种艺术上的挑战,或者是语言学上的挑战,或者是某个有刺激性、独特的形象。如果你拍电影的决定和理由是纯粹的,那么你的持久力将是无限的。” 也许正是这种学习艺术的背景,使得毕格罗完全不同于其他女导演——在艺术领域,很多女艺术家都避免强调其女性的身份和思维形式,尽力创作出与男艺术家并无特别不同的作品来;而在电影方面,绝大多数女导演的作品都带着明显的女性气息。毕格罗的第一部短片就非常独特,这部17分钟的《陷害》(The Set-Up,1978)内容如下:两个男人在一条黑暗的小巷中猛烈地互殴,背景音轨是两位教授在分析哲学意义。影片想表现的是“为什么在电影这种形式中暴力有着如此的诱惑力”……她的第一部长片《The Loveless》(1982)是关于摩托党的,很像马龙·白兰度的《飞车党》;接着的《血尸夜》(1987)是相当唯美飘渺甚至忧郁的吸血鬼电影,可以看做是另类青春片,一点不像中文译名那么恐怖;《蓝天使》(1989)讲了一个女警寻找自己丢失的配木仓的故事,充分展现了木仓支暴力问题;在1991年由基努·里维斯主演的动作片《惊爆点》里,毕格罗把极限运动和抢银行结合起来,其中一段平行拍摄的穿街越户的追逐镜头相当惊艳;《末世纪暴潮》(1995)更是混合了世纪末情结、摇滚乐、电子毒品(你把它想成网瘾也行)等,充满色情、暴力、颓废、惊悚的味道。至于其后的惊悚片《水的重量》(2000)、战争片《K-19寡妇制造者》(2002)和《拆弹部队》(2008)、《刺杀本·拉登》(2012)都常常会让影迷误以为毕格罗是个纯爷们导演。2007年,毕格罗为兰博基尼汽车拍了广告片《零号任务》:乌玛·瑟曼开着黄色的兰博基尼一路过关斩将,让人恍然以为自己是在看昆汀·塔伦蒂诺的作品,风格化十足——从来没有一个女导演能够如此娴熟且独具风格地驾驭动作片、科幻片、惊悚片、恐怖片和战争片…… 1988年,卡梅隆刚认识毕格罗没多久,他帮自己的御用演员比尔·派克斯顿玩票的乐队Martini Ranch拍了个MV,歌曲叫《Reach》。这是一个混合了《疯狂麦克斯》和《日落黄沙》风格的东西,凯瑟琳·毕格罗客串了一个沉默火辣的墨西哥女木仓手,率领一帮姐妹与男人们对抗,简直性感极了!这个高大的女人似乎天生就和木仓而不是洋娃娃有着更多的缘分——不过《拆弹部队》的主角杰瑞米·雷诺却说:“如果你和她一起吃饭,她可能非常健谈,但你能感觉到她是很柔和的。而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毕格罗可能会相当地害羞。” 说到毕格罗和卡梅隆合作的科幻电影《末世纪暴潮》,就要说说他们俩人的爱情故事了:1989年,卡梅隆刚和第二任夫人盖尔·安妮·赫德离婚,他去了毕格罗拍摄《蓝天使》的现场,本来想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演员,结果却招募来了自己的第三任老婆。凯瑟琳·毕格罗身材高大(1米82!),和1米88的卡梅隆真是般配!浓眉大眼长脸的她完全是个美女。更重要的是,毕格罗非常有才华,工作非常勤奋。卡梅隆传记的作者马克·夏皮罗说:卡梅隆觉得他找到了“一个女版的自己”。这年8月,卡梅隆和这个比他还大三岁的女人结婚了。那时毕格罗刚拍完《蓝天使》,正在准备拍摄《惊爆点》——卡梅隆后来当了该片的制片人。 但婚姻恐怕真的不适合两个工作狂,尤其在两个人都是导演的情况下!1991年,结婚仅两年后,毕格罗和卡梅隆友好地协议离婚(我打赌在两年的婚姻当中,两人在一起的日子恐怕比分开时候的都少)。后来毕格罗再也没有结婚,卡梅隆成了唯一正式走入她生命中的男人。卡梅隆把自己献身给了电影,毕格罗其实也是:她和一只猫、两条狗生活在一起(她现在的男友是《拆弹部队》和《刺杀本·拉登》的编剧,比她小很多),美术、电影成了她的全部。 科幻邪典:末世纪暴潮 《末世纪暴潮》是一部非常奇异的科幻电影,情节惊险复杂,颇有几分菲利普·K·迪克小说的味道,不少场景都让人联想到《银翼杀手》那种混乱颓废的末世景观。 故事发生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20世纪末。洛杉矶退休警察林尼(Lenny)靠私下出售别人的记忆片段为生,这是一种FBI的技术,却非法流入了黑市。人们从这些片段中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可以是色情的,可以是温馨的,使用者甚至可以体验他人的死亡!林尼得到了妓女爱丽丝(他录制色情记忆片段的演员)慌张间给他的记忆片段磁盘。之后他发现自己就被两个陌生人跟踪,有人还送给林尼奸杀爱丽丝的记忆片段!林尼恐慌起来,发现记忆片段里是一段黑人歌手同时也是黑人领袖被警察射杀的记录!如果被公开,有可能引起整个城市的大暴乱。林尼一直深爱的的前女友Faith也涉及其中,时间马上要进入新世纪了,他如何才能摆脱警察的追杀,拯救Faith和自己,甚至这个世界呢? 詹姆斯·卡梅隆当时已经和毕格罗离婚四年了,但两人的关系还是非常好。卡梅隆是本片的编剧和制片人——在有了这个故事的点子之后,卡梅隆一直没有时间去导演它,因为刚拍完《终结者2》,他还要忙于准备《真实的谎言》和《蜘蛛侠》(没错,卡梅隆特别想拍这个,但最后没有到手),于是他认为让别人赶快拍出来最好,因为过了千禧年这故事就没意义了。而毕格罗无疑就是最合适的导演人选。 《末世纪暴潮》中最突出的科幻概念就是能体验他人记忆感觉的装置SQUID。它把人们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信息用磁碟记录下来,其他人带上一个螃蟹壳式的轻便装置就可以随时进入这段体验!影片中的装置样子来源于当时流行的Sony MiniDisc,不过想想现在的Google Glass也远没有SQUID那般神奇。影片中很多人沉迷于此(主人公林尼就整日沉浸在对女友的回忆中无法自拔),分不清现实与记忆,有人竟因此而变痴呆。更有人为了获取暴利,专门搜寻怪异、色情甚至死亡片段卖给重口味的顾客。这一切,和人们如今对网络、手机、电子产品的依赖甚至沉迷何其相似,但在影片拍摄的1995年,连互联网也才刚刚兴起呢。 为了表现SQUID设备的真实感,《末世纪暴潮》有多段非常惊人的POV镜头(即观众通过某个角色的眼睛来观看的视角)。我们知道主观视角的游戏(FPS类)非常多,例如《Doom》、《Quake》以及CS等等,但主观视角的电影很难拍,因为受限于摄影机。一般电影中都是采用DV来模拟POV镜头,不过仍然显得不够真实。导演凯瑟琳·毕格罗跟卡梅隆一样是个技术派,为了拍摄影片开头一段众人抢劫出意外最后跳楼的POV镜头,毕格罗和剧组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准备、设计以及排练。为了能拍出真实的主观感觉,她特别请卡梅隆手下的光风暴公司研制了一种只有8磅重的35mm摄影机,以便于跟拍(要知道当时还没有流行轻便的数字摄影机呢)。 影片片名《Strange Days》来自著名乐队The Doors的第二张专辑,整个故事是“后黑色电影”(Neo-Noir)风格:潦倒的主人公、善变莫测的蛇蝎美人(Femme Fatale)、堕落的警察、混乱的都市。在这里,黑人白人的矛盾激化,人们对新世纪既充满希望又莫名恐慌;宗教情绪四处蔓延,大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末日审判还是最终的救赎。 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历史实际上总在两种情绪的左右下发展:即世纪初的高歌猛进与世纪末的迷茫颓废。在上世纪60到90年代,科幻片中出现过很多表现世纪末情结的电影,《末世纪暴潮》在这方面尤为出色,毕格罗在片中刻画出了人们那种迷茫、恐慌、疯狂的情绪,结尾一段千禧年狂欢场面极具真实感和冲击力:漫天各种颜色的纸屑犹如飞雪,人们在街头看着大银幕,大笑、亲吻、狂饮、互殴……科幻作家杨平当年看了本片后深受影响,其成名作《Mud黑客事件》中的某个场景与本片结尾颇为类似,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对照一下。 《末世纪暴潮》有着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惊险故事做外壳,开始看时似乎觉得故事背后阴谋重重,不过结尾只落回到主人公林尼的自我救赎,不免会让有的观众感到不满意。其实影片已经是信息量超大,涉及主题非常丰富了。除了上面说到的世纪末情结和对电子毒品的隐喻,影片还涉及到了思维控制、种族矛盾、宗教拯救等等内容。但说到表现最精彩的,当属片中的SQUID设备带来的“看与被看”问题。SQUID设备之所以在片中奇货可居,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体验他人人生的欲望以及窥私欲。电影之所以魅力无穷,就在于它既能让观众投入于观看的情境之下,观众又可以意识到自己和影像之间保持着距离。看,或者窥私、窥淫所带来快感,就在于“带入”与“距离”的同时存在。《末世纪暴潮》的设定比现在的“电影”更进了一步。影片中多次出现角色带着SQUID体验到另一个人看着镜子时的场景,这时,带入与距离之间就很容易被混淆:A体验着B的记忆,在镜子中看到的也是B的脸,他就会有一种自己就是B的感觉。“看”与“被看”的界限竟然模糊了——更震撼的是片中爱丽丝被奸杀一段:凶手给爱丽丝带上了SQUID设备,让她能体验到凶手作恶时的感觉,然后他又把爱丽丝被奸杀时录下的记忆片段送个林尼。林尼在体验这段记忆时,先是以凶手的视角观看,接着体验到的是爱丽丝被奸杀时的痛苦,最后又回到凶手的记忆上来。于是,凶手、爱丽丝、林尼(等观看者)之间形成了多重的镜像关系,凶手可以反复体验自己和爱丽丝两种感受,林尼等人则在凶手、被害者和旁观者三方面来回切换。影片中所有体验过这段记忆的第三者无不痛苦无比——在这样一部颇有情色、暴力内容的科幻动作类型片中,让男性体验女性被强奸杀害痛苦的桥段,这一手法彻底摧毁了以写实手法(包括裸露镜头)表现可能产生的观众的窥视快感。观众不再跟电影中的内容保持着距离,他无法仅仅在“看”,无法置身事外。最终,凯瑟琳·毕格罗以全然男性化的手法和内容,居然实现了女性主义的诉求!仅此一点,就令我佩服无比。 复杂有趣的情节,快速猛烈的动作场面,奇异独特的风格性,值得玩味的隐含所指,还有极其好听的音乐(我把片尾曲Fall in the Light听了一百遍呀一百遍)……这一切都让《末世纪暴潮》成为了我最欣赏和喜欢的科幻电影之一。它当然还达不到《2001太空漫游》或者《银翼杀手》的高度,但也足以称为科幻邪典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