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亲密》、《亲爱》……单看片名,你完全想不出这是怎样一部电影,只默以为又讲了如何凄美曲折的爱情故事。看过之后才发现,这里有亲亦有爱,唯独没有爱情。影片是女性导演李欣蔓通过三位女性即母亲的经历,对战乱后寻根与无血缘关系母爱的摸索,经过很长时间的迷茫冲突之后,最终实现女主角自我成长与救赎。 驾轻就熟总是好的。创作者的处女作多围绕自己的个人经历展开,李欣蔓亦不例外。1945年日本战败,住在黑龙江的日本开拓团的村民忙乱逃难。缺少军队保护的开拓团难民逃亡途中死伤惨重,在中国遗留了大量的“残留妇女”与“残留儿童”。这些人就生活在哈尔滨长大的李欣蔓周围。民族与融合,亲情与血缘,爱与大爱,她自然想到创作了这样一部作品。 中国人觉得我像日本人,日本人觉得我像中国人。这句话是对影片寻根主题最直白的表述,动荡的不得安生的如汪洋中的浮萍般。中国人陆雪妮面对日本母亲的离去痛不欲生,她虽然身居日本企业驻上海高管,甚至将养父的骨灰从东北移到上海决心再不回那个地方,却依旧无法摆脱死亡、贫穷、流离、被嘲笑的童年阴影。外表的强硬以及工作的强势,都是她的保护衣,为了掩藏她对弱小的恐惧。 日本母亲理解她的痛苦,明白她尚未有能力照顾好自己,于是临终之前安排了侦探公司找寻陆雪妮的亲身母亲。对于陆雪妮甚至日本母亲来讲,在东北、在日本、在上海,无论贫穷还是富足,从未有过自己的家。流浪辗转的人生仿佛是这对母女的宿命,风雨飘摇无立足之地。所以工作调遣需要回日本时,陆雪妮直爽地答应了。可是找寻来的“亲生母亲”却不愿远走他乡。 “亲生母亲”在影片中是一个稳定的有故土的形象设定,性格也被赋予相对完满的特征,与日本母亲和陆雪妮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所谓文艺人多愁善感,命运多舛;普通人一生质朴,顺应天命。“亲生母亲”有根基有传统,她会跳二人转,会耍手影,会捺鞋底……虽然年轻时死了丈夫,因为贫穷舍弃了自己的孩子,却并未有中国观念里因为亏欠女儿,无比强烈的自责。她极好地顺应了周围大都市的环境,为与失而复得的女儿和外孙和睦共处积极努力。 而当一切趋于平静,导演又为影片增加了新的矛盾冲突,“亲生母亲”非亲生。如何抉择又成为陆雪妮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这里影片又展现出物质财富的重要意义,小时候母亲会因为穷而忍痛抛弃自己的女儿,长大后女儿是否会因为某种原因抛弃自己贫穷的母亲。决定权永远倾斜于富足强势的一方。只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话,抛弃情有可原,不抛弃皆大欢喜。导演对结局的处理果断又保有余地,非常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