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挺讨厌青春片的,特别是台湾小清新那种,《致青春》我一直没心情看,因为我打心眼里特烦那种矫情。 我还打心眼里特烦那种把自己的青春说得特牛逼,好像小学生课文里的太祖童年时期就要拯救世界的那种,谁的青春不二逼啊。 我还烦有些青春片里的一帮子人明明就他妈的是高富帅,但是时刻标榜自己是个屌丝,最后靠着老爹的资源成功了,还挥一挥手——我的成功都是我自己的努力。 有时候会在电视剧看两眼台湾,天朝或者米国日本的所谓的青春偶像剧,看来看去居然发现惊人的一致——矫情,二逼,总觉得自己是高富帅,瞧不起成年人却又迷茫得要死……但是这些偶像剧三观不正的地方在于他们总把这些傻逼年轻人包装得特牛逼,什么跑车洋房游艇,什么三角恋公司股权收购人事斗争,能他妈的传递点正能量不! 自己想想,青春不就是一个一旦失去就不在的屎尿屁吗,可是好他妈的怀念我的青春啊。 《中国合伙人》谈的是60后的青春,作为一个80后,我总觉得80年代既熟悉又陌生,同时又羡慕嫉妒恨…… 我看《你别无选择》羡慕80年代,看《拯救与虚无》羡慕80年代,听着江湖大佬们各种怀念80年代,我巴不得自己可以穿越回去。 在书里,我看到的80年代是崔健,梦想,变革,诗歌,出国热,霹雳舞的年代…… 可是这毕竟是北京的80年代吧,我回想自己的童年,追问自己的爹妈,好像他们的80年代和刚才我说的80年代有着天壤之别,80年代对我来说就是个有糖吃就很高兴的年代…… 无论如何,80年代结束于广场,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在三屌丝告别青春那一段有什么东西被剪掉了,应该就是广场吧,反正广场之后,别的都是扯鸡巴蛋了,咱还是向钱看吧。 《中国合伙人》是个打鸡血的电影,反正看完了我是感觉热血澎湃。但是看完了之后犹如性高潮之后的空虚期,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片子里边的黄晓明一下子就从一上课下边睡倒一大片的透明人老师变成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脱口秀大师,是不是太简单了点。 片子里的邓超在美国混得比屌丝还屌丝,回国之后就立刻找到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所有人的定位,从经营到管理样样精通,是不是太简单了点。 片子里的佟大为还算真实,他的课经过了指点,反复调整,确定了自己的风格,但是在电影里的短短几分钟还是让人觉得太简单了些。 作为一个教老外的傻逼汉语老师,这些可能是我从专业角度看出来的,我知道电影不可能把太专业的东西都拍出来,但是这么看完了就会有种错觉——成功不需要多努力,也不需要学习太多理论,找好自己的定位,然后去忽悠就好了。 但是从某些角度看来,这又是中国社会现实,有些成功来得太快,快得简直让人莫名其妙,快得让人都想拍一部青春片来缅怀自己了。 片子里关于一些教育学理论就提到一句,以前的课堂是以老师为中心,我们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给老师打分。 我青春期的时候也上过几次新东方的课,他们的课就像片子里的一样,花活不少,干活过少,还使劲给你打鸡血。但是转念一想又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学生听到英语两个字就有一种自挂东南枝的冲动,但是英语背后又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 新东方的成功在于,不是他们英语教得有多好,是那时候整个中国的英语教育太差了。 现在新东方的问题也在于,整个社会的英语水平提高了,这时候再玩那种花活受众已经不吃那一套了,自身又因为过于庞大而难以转身。 花活是代替不了真东西的…… 想想我的职业,想想我作为培训师带出来的学生,我也挺清楚,不是我做的有多好,是别人太差了…… 所以,片子的成功就是那么莫名其妙。 这片子跟《社交网络》挺像,结构上剧情上都挺像,但是《社交网络》给人的感觉是扎克伯格是有真功夫的,而新梦想屌丝三剑客就是三大忽悠。 至于片子后边的冲突,兄弟反目,被美国人告,黄晓明同学忽悠忽悠就解决了所有的矛盾…… 这样真的大丈夫吗? 新东方背后绝不止忽悠这么简单…… 所以这片子,看个乐呵,给自己打打鸡血也就算了,千万别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