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电影再烂的我也不会生气,无非是比较心疼票钱,例如《搜索》,但心里这点闹腾劲儿大不了吃顿海底捞也就找补回来了。唯一有一类影片让我真的会暴躁的,就是价值观有问题的。所以,《中国合伙人》是第一部让我在电影院里有退场念头的电影。可是,当我忍完最后一场戏想夺门而出的时候,电影院里竟然响起了掌声。我一下子站不起来了,等人都走光了,我瘫坐在位置上,跟旁边的朋友说:“我好迷茫啊!”朋友以为我开玩笑,但我说的是真话,如果做电影连正确的价值观都不能输出的话,我还是不是该继续选择做编剧啊? 我对陈可辛其实很有感情,他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当年《投名状》来光线宣传,原本计划采访的编导临时罢工,还在试用期的我拿着别人的提纲,大脑一片空白地坐在陈可辛面前。可想而知,那次采访我一上来就缴械投降了,任由采访对象牵着走。但是,片子做出来效果却并不坏。因为陈可辛太聪明了,他会把他想说的都说了,同时会说成你喜欢的样子。他会让你觉得整个采访丰富、流畅、幽默、还有一两个能剪成预告片的亮点……但其实,他把所有敏感的、他不愿说的问题都绕过去,或者回答得极其巧妙,让你感觉不出反感和挫败,就如同他的这部电影一样。 《中国合伙人》无论哪一个部分都给我投机取巧的感觉。它的故事很不扎实,每一条线,无论是友情、爱情、创业都不合格。三个人的校园故事匆匆带过,感情交集之处少得可怜,唯一一处课堂打架戏也是浮皮潦草,如果观众不是有自我感情投射的话,肯定是无法带入的。所以,当三个人在海关送行哭成了大傻逼的时候,在我看来,真的就像三个大傻逼。 爱情这条线的薄弱就不说了,可能片子本身也没想重点做,但既然不做就不要拿出来煽情了。总之,在成冬青对着归国后的苏梅又哭了的时候,我的表情只能跟当时杜鹃那张扑克Q的脸一样,真想装作不认识对面这位大哥…… 创业戏应该是全片最重要的部分,但就算是我这种商业白痴,就算我没上过一天新东方,我也相信,即便是俞敏洪的演讲也应该比戏里面更有血有肉、更让人热血沸腾。或许创业本身就是件投机的事,他们赶上了对的年代,抓住了对的时机,用反常规的方式打破传统,只是这种幻灯片似的、没有具体事件冲突的剧情,更像是新东方年会上剪出来的小片。 可是为什么观众都觉得片子拍得很流畅啊,有笑有泪的? 我想起电影学院一个老师的观点——一部电影精彩不精彩,在于它的信息量。为什么马景涛在琼瑶戏里每次都要吼呢?因为这戏本来就没戏,几句矫情的台词如果不靠吼出来的话,观众的注意力早就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用旁白是为了解释台词没有说到的;用歌曲是为了烘托剧情达不到的气氛(说真的,我当年做编导的时候,也不允许这么频繁地给片子配流行歌的);用各种典型的年代符号和粗暴又很有象征意义的镜头剪切,也是因为要转移注意力。这种填充信息量的方式,让观众一直保持在亢奋中,但其实一次次切断了观众进入剧情的可能,对人物塑造也没什么帮助,讨巧是很讨巧。只是我认为,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至于是不是剧本本身的弱点无法弥补(比如必须依托原型的限制),那就只有导演才知道了。 关于价值观的问题,太多人质疑了,连陈可辛自己在采访中都坦诚“用钱买回尊严”的价值观,他是不认同的。但是他仅仅选择了让片子里的孟晓骏用一句嘲讽的“土鳖”来表达,除了在电影院里换来了一片笑声以外,想扭转全片的节操?杯水车薪。 这也是让我对陈可辛最失望的一点。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为了这个接地气的题材,这一点被他牺牲掉了;为了拍摄一个中国式的创业传奇,为了歌颂中国人最喜欢的所谓“中国梦”,为了让电影院里无数不可能成为成功者的屌丝集体YY,他把最应该坚持的这一点牺牲掉了。他不是不知道,是讨好你们,因为你们大多数人可能看不出来,看出来了也会赞同片中这样的价值观,而他可以内心里带着嘲讽,只关心这部屌丝片如何给他带来逆袭的票房。 看到最后片尾上的照片,简直要恶心到吐了!放人物原型的照片还情有可原,放这些人的是什么意思?尤其最后一张是本片投资人王石的照片,和着他赚了我的钱,我还得最后谄媚地向他表示:你真牛逼!你做到了我一直梦想做到的!不知道这部《上市伟业》和《建党伟业》有什么区别,难道不都是为了给一些人歌功颂德么?为什么你们要骂后者呢?只因为他歌功颂德的方式实在是太实在太愚蠢了? 怀旧,兄弟,梦想,励志,爱国……就算你抓住了中国观众所有的共鸣点,把地球内核的地气都吸足了,一部没有暖意的片子,也是骗不了人的。比较起来,我觉得《致青春》还强好多,起码人家是个《知音》看太多的绿茶婊,矫情了点而已,可心眼不坏;可《合伙人》简直就是个猥琐男,除了甜言蜜语以外,用最少的付出骗你上了床,背地里不忘啐你一口,骂你一句傻逼。 所以,我真心以为——《致青春》看哭的女人可以娶,《合伙人》看爽的男人真不能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