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800,#548dd4,#76923c,5][tr][td] [/td][td] [/td][td] [/td][/tr][tr][td] [/td][td][img]http://s1.houdao.com/11884/photo/Mon_1305/65930_05571368847106ddb909b047fac56.jpg[/img]
[backcolor=#f5f6f7][color=#333333][/color][/backcolor]
大清同治年间,一个初冬季节,天气已经很冷了。渤海西岸——今黄骅南大港农场孔庄子村来了个要饭花子,五十来岁,老高的大
个子,黄眼珠子大脸盘,相貌凶恶,让人一看就害怕。他上门要饭什么也不叫,手一伸,就是那个意思吧,不给不走。不过他说话,叽里咕噜的,村里人听不懂,都叫他“蛮子”。
那么冷的天,别人都穿了棉衣裳,他仍穿单衣,冻得牙直打架,就一头扎进村东一间场屋草堆里,有时一两天都不出来。村里人猜测他准是个犯了王法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大清朝兴辫子,这个人没辫子,留着帽缨子(即齐肩发)。从前犯了王法不拿绳子捆,而是用绳子串在辫花里牵着。这人准是剪了辫子逃跑的。这地方紧傍海边,洼大村稀,几十里地没人家,天高皇帝远,要说可的确是个藏身的好地方。村上人都是些心地善良的穷苦百姓,尽管知道他是犯了王法的,可谁也没有给他报官。
天越来越冷了,有个姓孙的老奶奶一辈子爱修好,见这蛮子扎在自家场屋里不出来,觉得怪可怜的。好赖这也是条性命啊,总不能眼看着让他冻死呀!就东拼西凑,给他做了一身棉衣拿了过去。这可了不得了,蛮子一下子就哭了,趴在地上“咚咚”就是两个头,一连喊了好几声“娘”。老太太也很受感动,就认下了他这个干儿。
既然认了千儿,就得当亲待了,老太太就把他领到家里来住。老太太问他姓什么叫什么,老家哪里?他说老家是江南九江府仁山县骆塘人,名叫童子师。
孙家有个儿子,叫孙喜章,那年二十出头,身子骨棒着呢,夏天打草,吃住在大洋里。有一天赶上下雨,孙喜章吃了用南瓜做的疙瘩饭,不熟,吃了后就开始肚子疼。
从那以后,孙家花了不少钱请先生,吃了多少服药也不管用。这一病就是好几个月,疼起来折个儿,好端端一个小伙子眼看就要不行了。童子师知道后,对干娘说:“干侄治得的是淤积,我能治!”孙家人一听喜出望外,但又有点信不着他。又一想。孩子病成这个样子,唉。死马就当活马医吧,或许能治好了呢!童子师给开了方子,差人去韩村(今黄骅县城)抓药。因方子里有硫磺、巴豆和砒霜,而且药剂量又大,人家不抓给。童子师一听火了,说:“我去!”带着人二次去了韩村。
等他们抓药回来,天就黑了。童子师非要自己熬药,全家人一看药里那么多砒霜都害了怕,担心出事。因为尽管认了干亲,可谁知他的来龙去脉呀!童子师可不管这个,把干娘和干兄嫂都推了出去,插上门,还拿杠子顶上,任外边怎么喊叫,他就是不开。
童子师熬好药,给病人灌了下去,工夫不大,病人就发起烧来,浑身像个火炉子,不住地哼哼。一家人可吓坏了,童子师却说:“放心,没事儿!”他开了门,扛着铁锨噔噔跑到了村北大坑里。咔咔铲开冰,崴了一锨薄泥就往回跑。一家人不知他要干什么。只见他把薄泥糊到病人心口上、手心上、脚心上。工夫不大,湿泥就烙干了,他揭下来再糊。一直折腾到天亮。这时病人说肚子不那么疼了,憋得慌。这一解手可不要紧,倾肠泻肚肠子空。里面果然有当时吃的没消化的疙瘩面儿!这可是起死回生啊,了不起!童子师一下子就有了名,十里八乡,越传越远,越传越神,请他看病的可不少。打这,他就当上了乡村的郎中。
童子师给人看病可不好请了。他平常扎在屋里不出门。他的屋子也跟平常人不一样,五冬六夏各处都堵得挺严实,轻易不让人进去。也不知道他在屋里捣鼓些什么。来请他看病的人,都先找他干娘,干娘让去他就去。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你给他酒和点心他倒愿意要,回来点心送给干娘吃,酒留着自己喝。他喝酒很凶,一斟就是一大碗,喝凉水似的,咕咚咕咚,一仰脖子就干。一喝醉了就大喊大叫:“杀——”要么就放声大哭。干娘和干兄弟们都感到很纳闷儿。
童子师不光给人看病,还给人看风水,看阴阳宅呢!那是他刚来时,有一天村里请来一个外地风水先生,他知道了,跟着干侄孙喜章也去了坟茔。他指指点点,叽里咕噜,说哪儿是龙脉、水脉、茔地怎么走向好……嚯!比人家还在行。干侄一看,嗨一一你还有这一套?一问,童子师说:“不瞒你说,我以前就是干这个的!”这一下子,草洼里落下了金凤凰,童子师可抖开了,不光会看病,还会看风水,再也没有人喊他“蛮子”了,都尊称他为“童先生”。孙喜章当即花了不少钱给他买了一架罗盘,并跟着学。北方人本来对南方人有一种神秘感,自古一样的菩萨远处的灵。远处的和尚会念经。打这,请他看风水、看阴阳宅的也特别多。童子师使用的这架罗盘,直到文化大革命前还保存着,文化大革命开始,作为“牛鬼蛇神”,送交农场,现在不知落到哪里去了。
有一天,孔庄子突然来了个黑大汉,找童子师,言说是表兄弟。二人一见面,都哭了。叽里咕噜说了半天话,说的什么,谁也听不懂。这人自称叫阎五。就在村上住了下来,给人打短工。主家每顿饭给端多少他吃多少,回回盆干碗净。有一回主家蒸了一锅窝头,心想,你饭量再大也不能都吃了吧?你猜怎么着,他院里一蹲,连成菜也不就,这一大锅窝头愣给吃了个底朝天!主家见他饭量这么大,害了怕,就想辞他,每顿饭只给俩仨窝头,过了些天,阎五可受不住了,就对主家说:“你就让我吃顿饱饭吧,我给你们好好干!”主家这回给他蒸了两锅不掺菜的净面窝头,阎五一家伙吃了一锅半,这才说饱。他先跟童子师见了个面,不过他们根本不像表兄弟,倒很像是上下级似的,让人很是纳闷。阎五见过童子师后,然后扛着大钐镰下了洼。打了一趟草,扔了钐镰,就不知哪里去了。他打的这趟草,主家拉了两大车愣没拉完。
童子师在孔庄子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人也成了七十多岁的老头了。他在这一带治好了不少人的病,大伙儿都挺尊敬他。提起童先生,都翘大拇指。有一天,童子师打了几嘟噜酒,请来了几个干兄弟和村上比较要好的人一块喝酒,这可是老和尚娶媳妇头一回。孙家人记得,他从没打酒请过任何人,都不知他要干什么。喝着酒,童子师说:“我就要走了,这些年多谢你们关照了!”众人以为他要回老家,就说:“你也七老八十了,年轻时不走,这回怎么想起回老家来了?”童子师摇摇头说不是,说自己就要归西天了。众人知他一喝酒就犯疯,以为他在说醉话,都没拿当回事儿。
又过了几天,他对干侄孙喜章说:“我就要走了,可不能让我光着身子走啊!”孙喜章说:“那是自然。”就差人专门去韩村拉来了一日比较好的松木寿材。
童子师一看乐了。这儿敲敲,那儿拍拍,最后躺了进去。一试,不大不小正合适!
又过了四五天吧,童子师就躺在炕上不行了。这个时候,他让叫来全家人,说有话要说。工夫不大,都到齐了。童子师说话了:“我叫你们来,是告诉你们一件事,我瞒了二十多年。我不叫童子师,也不是江南九江府人,我真名叫张宗禹,安徽涡阳人,是捻军的头领。当年天王洪秀全封我为捻军梁王……”接着他便把自己率兵北伐清廷,兵败茌平,侥幸逃生的经过说了一遍……
原来,清同治六年(公元1 867年),张宗禹率西捻骑兵两万余人,从陕西、山西北渡黄河支援东捻赖文光,大军直逼京畿。清政府设重兵把守,捻军在天津杨柳青一带受阻,便挥师南下,转战天津以南的沧州盐山、庆云、南皮一带,并先后攻下这几座县城。当时李鸿章、左宗棠率十万大军围剿。同治七年六月十二日,在盐山旧县将捻军围住,张宗禹血战突围,退到山东的茌平县,不料再次被围,血战数日,全军覆没。张宗禹与十几名亲兵北奔,来到徒骇河边,他拔剑命亲兵散去,然后跳入河中,侥幸逃脱……
全家人闻听,大吃一惊!想不到看不透,平时这个隐姓埋名的童子师,竟然是位叱咤风云的捻军梁王!张宗禹最后说:“我死后,就把我埋在村南张家地的北边两道之间,脚冲西南老家,足矣!”说完,两腿一蹬就咽了气。
从这,人们才明白童子师的真正身世。因知道了他是捻军梁王,孙家对他葬得不薄。以后每年上坟燎草,都少不了到他坟前祭奠祭奠。
注:1982年,村民挑沟,挖出了张宗禹的骨殖。经有关部门实地丈量腿骨,张宗禹身高在1.80以上,与民间传说的大个
子吻合。张宗禹墓,现为河北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td][td] [/td][/tr][tr][td] [/td][td] [/td][td]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