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念书的时候,经常莫名其妙地跑步。
学校在郊区,是寄宿学校,只有星期六的下午才能回家,然后星期日的晚上返校。从家里到学校首先要坐市内的公共汽车。正常行驶也需要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那是个不堵车的年代),然后再等郊区车。这时已经有些同学等在那儿了。由于是交通学校,乘车不用花钱,凭学生证即可。坐上郊区车,要在仁和屯站下车,这一路也要行驶大约二十分钟。可到现在我也回忆不起来,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开始跑步的,而且是跑得很远。
和我一起跑步的还有两个来自乡下的同学。我同样记不起来是怎样把他们召集起来一起跑步的。我记得第一次跑步是在冬季,室外的温度至少在零下二十摄氏度。郊区这一带就更冷了,在零下二十四五摄氏度的样子。我们三个人都穿着球衣、球裤和球鞋,戴着手套。从学校出发,开始往市内跑,三个人排成一个纵队。很快,球衣、手套、口罩,全部着满白色冷霜,连眼睫毛和露出的头发也全是白色的了。我们就这种样子不紧不慢地往市里跑。
上世纪60年代的城市 ,人没有这么多,车也很少,但我们能明显地感到,无论是车上的人,还是地上的行人,包括赶马车的老板,都向我们投以惊讶或羡慕的眼神。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眼神鼓励和滋润下精神抖擞地一直往前跑。尽管事先并没有设计从哪转回来,但只要跑进了市区,就不由自主地按照回家的路线一直跑下去。
进了城,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有的人站在那里议论我们,我们三个人仍旧排成一条长队,一直往前跑。一直跑到返校乘车的地方,再转回来,再一直往回跑,中间没有歇过一次。天开始下小雪了,我们继续跑。
为什么这样跑呢?如果说这是为了锻炼身体,似乎还不足以说服我自己。既没有固定的目标,也没有预想的目的,近似于冲动又并非冲动,我想,这大约就是青春的力量吧。是啊,没有目标的跑步是青春的缩影。到今天我还在怀念那些跑步的日子,特别是在严寒中跑步的滋味。
而今,我曾坐车重走过一次当年跑步的路线,发现这条路竟是那么远,到了汽车的终点站,还要转乘出租车才能到达,即便如此,人已经很疲劳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青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而且唯其远,青春才显得愈发的珍贵。
摘自《羊城晚报》2013年3月12日
《东京物语》台词
※一个人生活,觉得日子都变长了。
※如果我知道她走得这么突然,我就要对她好一些。
※黎明真美啊,尾道的天气还是像以往一样的热。
※和你在一起时,是她在东京过得最开心的时光。
※这个城市这么大,一不小心走散了,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