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trilogy)源自古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是西方文化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戏剧形式。作为电影的三部曲并非限于悲剧,其题材广泛多样,20世纪下半夜以来蔚然成风,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形式。虽说经典的三部曲不计其数,然而时间跨度超过15年以上的却凤毛麟角。跨度长的三部曲难拍,难就难在维持水准上。 《教父》系列一开始就显露王者般大气:一个前来求助的意大利人,以一种时而坚决、时而哀悼的口吻向教父柯利昂诉述他要为女儿复仇的缘由,接下来镜头缓缓向后拉伸,教父的右手出现在镜头里,轻轻挥舞了几下,尽显尊贵气质。请注意,在这一幕当中,光线一直是晦暗的,教父的背影沉在黑暗中,他含糊不清的厚重语音不断向观众示意,这是一部有关正义与尊严的黑帮片。“教父三部曲”前后历经18年,道尽柯利昂家族的休戚与盛衰。拍最后一部作品时,科波拉虽是为了还债,但也维持了最基本的水平,并最终以他恢弘的驾驭能力为教父系列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同样一出历经18年的三部曲就是理查德?林克莱特的“BEFORE”系列:Before Sunrise(《爱在黎明破晓前》)、Before Sunset(《爱在日落黄昏时》)以及Before Midnight(《爱在午夜降临前》)。不知是有意筹划,还是临时兴起,林克莱特的这三出戏,每两部中间正好隔着9年。导演用整整18年的时间向我们道说一部关于爱情由浪漫转为庸常的故事。 如果说第一部作品是用了一种“话痨片”夹杂“观光电影”的方式——通过诉说一对青年男女在24小时之内的邂逅、约会与离别——来吸引观众眼球并考验观众耐心的话,如何在后两部作品中维持这种既有的风格与水准则成了导演的挑战。幸好,时间的自然延续以及在这种延续之下的爱情演变便成了本片的最大看点。第三部的故事背景是:两个在列车上初识、一见钟情并失去联络的恋人:杰西(伊桑?霍克饰)与赛琳(朱莉?德尔佩饰),在9年后由于男主人公的书籍而在巴黎再度相逢。可这次相逢如同天雷勾地火,杰西不光延误了飞机,也终结了他的第一段婚姻,自此他便留在了赛琳的身边,并和她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 第三部影片一开始,经由父子俩的在机场的别离,交代了杰西面对婚姻与现实的烦恼。他与前妻所生的儿子亨利已经十四岁了,即将步入高中,杰西想陪儿子几年,所以试图说服赛琳举家搬到芝加哥去。而赛琳想要为政府工作,继续她的环保事业,不想搬过去“看孩子”,于是两人的第一次冲突就上演了。接着,由于杰西的软化,两人偃旗息鼓,继续行程。再然后,他们来到朋友的家中做客,同大伙一起聚餐闲聊。朋友为他们预订了酒店,并答应照看孩子,于是两人终于得以“偷得浮生半日闲”。怎料这次趁观光南伯罗奔尼撒岛之机的漫谈却成了两人有孩子之后的首次长聊,而以往的对话不是针对工作就是针对孩子或其它日常琐事。可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人的畅聊很快便被步履的停滞而打断。夫妇俩终于在天黑时分到达了朋友为他们预定的度假酒店,上午搬回美国的话题再度成为两人冲突的导火索,于是硝烟再起。 如果说“观光片”的部分是考验摄影师的拍摄技巧的话,那么“话痨片”的部分则非常考验编剧的语言节奏感。冗长乏味的对话会让观众倦怠,而新鲜幽默的小段子如果插入太多也会败坏作为整体的观影体验。于是,这部电影的对话节奏就呈现出两人-多人-多人-两人的局面。两处多人聊天——杰西与作家朋友们聊他所构想的新书情节,饭桌上关于两性交往与思考模式之差异的闲聊——固然出彩,然而编剧与导演的真正功力却体现在杰西与赛琳的两场冲突当中。这两场冲突看似十分真实且正常,一切仿佛浑然天成,却呈现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两性关系、女性地位、居家生活、爱情与婚姻的实质等,这是整部系列的核心。 值得玩味的是,两场冲突的发生地点都是在封闭的空间内部。第一次是在车上,第二次是在酒店里。而一到露天场所,两人的关系就会趋于和缓。这也暗示着男女相处的空间哲学。在外面,两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彼此,还有他者,以及整个外在的世界;而在室内,两人所能面对的就仅剩彼此的紧张与家庭生活的细碎。所以,男女时不时总要去外面吃顿饭、散个心,以缓解在室内的紧张关系。可为什么两性一旦面对家庭生活就会产生冲突呢?这恐怕起源于男女双方之角色与分工的“古今之争”。无论东西方,传统社会都希望女人的生活重心是家庭,特别应围绕家务劳动。到了现代,即使整天呆在家里或收入低于妻子的老公也天经地义地把家务活儿当作是老婆应尽的义务。然而随着妇女地位的不断升高,传统的伦理使命(家庭妇女)已经不能成为现代女性实现自我的必经手段,反而成了妨害她们追求理想生活的障碍。这便成了影片当中男女冲突的首要原因。 当然,除了家庭生活的压力之外,男女之间的冲突乃是爱情的题中应有之义。萨特曾说,他人即是地狱;他还说,爱情即是冲突。这种冲突并不意味着一方非要战胜或消灭另一方,而是反映了男女双方在精神领域,尤其是在人格领域的斗争实质。正如《小王子》中的狐狸所说,爱情在于驯服,恋爱中的男女双方都企图通过爱情来“驯服”对方。在影片中,杰西试图说服赛琳搬家,而赛琳试图让杰西承担更多的家庭职责;赛琳抱怨说,她的前任男友们一个个地都希望把她改造成家庭主妇,现在连杰西也不例外;杰西吐苦水道,他的整个生活都搬到了巴黎,围绕着她的一切打转,她还有什么可抱怨的。这一幕的争吵的确反映了许许多多夫妻之间的矛盾本质。然而,我们不必把冲突看得太过消极。弗洛姆在《爱的艺术》就曾指出,只有这种冲突才能暴露出双方深层次的价值观,也才能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把双方的价值观整合进一个共同体当中。 他还写道:“现代人(也)认为,爱情就是意味着没有冲突。……但是真正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人的‘冲突’实际上都是为了避免真正的冲突。这些冲突只是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分歧而已,而这些小事按其本质来看是无法澄清或者无法解决的。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冲突决不是毁灭性的。这些冲突会得到澄清,会带来一种净化,从而使双方能变得更有知识,更坚强。”很显然,杰西和赛琳之间的冲突正是“爱情作为冲突”的一种正面体现。虽然争吵的过程很伤人,但杰西总是能通过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厚脸皮的哄人技巧而化险为夷。 实际上,在爱情的过程中,平淡的相处往往导致惨然的结局,而激烈的冲突却往往收到美满的结果。在冲突中,恋爱者和被爱者双方的美好品质得到了尽情的展现。最终,一方因对方的不可战胜的价值而顿生爱意。另一方则因确证自己的愉悦夹杂着同情,而对对方倍感爱怜。 到底什么是爱情?电影中,两人并没有无时无刻地谈论爱情,相反,他们的谈话乃至争吵使得爱情的实质得以显现出来。是的,我们不难发现,只有进入第三部后,他们两人的关系才真正进入爱情关系的深层实质。18年前,他们的爱是浅层次的,那是混杂着荷尔蒙与浪漫的激情与新鲜。9年前,他们的爱是短暂的,那是包含了怀念与好奇的重逢与喜悦。而眼下,他们的爱,却是这样的真实,它不再仅仅依托鲜活肉体之间的陌生,也不再指望浪漫与惊喜能一路相随,它更多地奠基于双方的尊重、理解与体谅。而这些爱的智慧,都是要历经一次次的冲突方能达到。倘若时光倒回18年前,他们没有失去联络,而是一直相守下去,故事也许要另写结果。在他们分别的9年当中,杰西组建家庭,赛琳不断换人,那场天赐一般的邂逅,既是证明爱情曾存在过的美好回忆,也成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爱情的诅咒。因此,年轻的两人注定会历经感情的失败。 9年后两人得以重续前缘,正是由于有了前面的试错,而不是因为他们深信彼此就是对方的灵魂伴侣(Soul mate)。虽然有一开始就比较契合的伴侣,然而所谓的灵魂伴侣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神话,它让我们忽视了爱情的难度与可变性。爱情需要经营,因此,掌握爱的艺术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整部系列向我们表明,男女相处,不论是以爱情还是婚姻的形式,都离不开不间断的冲突。导演林克莱特深谙此道,在他的设计下,影片的最后一幕冲突也将以另一层次的冲突作为结束:在读完来自未来世界的82岁老年赛琳的信后,杰西与赛琳欲图返回酒店并在他们虚拟的时间机器中再好好“冲突”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