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地球人谈恋爱?恋爱终究是个技术活!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如何和地球人谈恋爱?恋爱终究是个技术活!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转载美文]如何和地球人谈恋爱?恋爱终究是个技术活!

楼层直达
无名指的等待丶

ZxID:14931506

等级: 大元帅
╔━━━━━━━━╗ ┃爱猴岛、爱生活っ┃╚━━━━━━━━╝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2-26 0






400年才终于等来第一次恋爱的都敏俊,笨拙于表达他的爱情,这并非只是因为他“来自星星”的身份,而是爱情这东西,作为地球特产,地球人自己也很难搞定。小庄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彬彬有礼的离开吧,不要和地球人谈恋爱》,书名虽是一副放弃治疗的意思,但实质却是将这种复杂的人类感情机制放到了科学的系统中去分析,若如教授一般睿智,看完想必终能懂得,和地球人谈恋爱,终究是个技术活。

想要什么样的梦中情人?


--------------------------------------------------------------------------------

人类中的大多数,在成年以后马上需要明白一个关于择偶的道理,即:倘若你并非高富帅或相应的白富美,那就基本上没啥机会娶到或嫁给一位梦中情人。灰姑娘也好,青蛙王子也罢,都不是我们凡人有机会去从事的角色,省省吧。

犹记得高中毕业后一次不完全版的聚会,席间大家闲得无聊,就开始透露或揭发其他人当年暗恋明恋的是谁。说出来以后自然都是哈哈一笑,但有心的人却还要加上在心内叹一声:唉,朝夕相处的人,却不知离当年的那个形象有多远……更甚者,已经有几位是离异之身,酸楚的程度就越发厉害:唉,倘若与我在一起的是当年那位……

所以接下来好事者就要想了,若世界上多一些和心目中理想伴侣配对的婚姻,那会不会要歌舞升平得多?所谓“理想”一直是指引人类前进的重要基本推动力,而在婚配中“理想型”起到的作用也不遑多让,它让造物主赋予我们的繁衍生殖之责任瞬间变得不那么赤裸裸和功利,而具有了崇高的目标感起来。青少年时代的美梦多与此有关,成年后屡败屡战的大有案例存在,甚至有人一生“花丛中过,片叶不沾”也可以解释为,××是个有追求的人,还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型”。

可见,人要说服自己去完成上天的使命,多么不容易。近年来有些学者甚至指出,动物也一样,它们也不是没有选择性地找对象交配的,在一些和我们亲缘关系或远或近的动物身上都观察到了对特定对象锲而不舍的追逐。

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界的看法也不怎么有谱,大约在二十一世纪初之前,比较受到认可的观点都是未必如此。比如说,才子佳人式的“好莱坞浪漫”往往就解体得很快,这就活生生提供了一些有目共睹的生物学样本,提醒人们和公主王子结合后的点点点会不怎么美妙。但近年来倒也有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和理想伴侣结婚好处多多的。一个值得作为社会推动力的研究,由纽约州立大学心理系的桑德拉·默里等人作出,他们想知道理想化的择偶能否阻止婚姻满意度下降,并通过追踪222对新婚伴侣的调查,得到了一些充满正能量的结论,发表在了《心理科学》上。

研究者先是通过一张人际关系质量量表标定了志愿者对自己、对伴侣以及对理想伴侣的描述,并且分别在最开始和第12、第24、第36个月的时候邀请他们来到实验室中做关于婚姻满意度的反馈,而在第6、第18、第30个月的时候则通过email来做这一反馈。

这张人际关系质量量表由默里在1996年制定完善,其中既包括一些积极的品质,如友善和亲切、自信、合群/外向、智力、开放不封闭、诙谐幽默、耐心、善解人意、热情、敏锐、宽容和接受;也包括一些消极的品质,如批评批判、懒惰、粗心、控制和主导、喜怒无常、疏远、抱怨、不成熟,等等。志愿者的打分可以从0到8。

调查婚姻满意度时,还会辅助以其他一些量表,通过考量他们的自我评价、抑郁程度、神经紧张度和依恋度等几个方面的情况来做出综合判断。

实验的结果试图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相应也得到了一些答案:

□ 婚姻满意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吗?

答曰:平均而言,是这样的,实验中观察到了有些人身上会出现比其他的人剧烈得多的下降趋势。

□ 伴侣符合理想化的程度高会减缓满意度的下降吗?

答曰:对,那些最初给“伴侣多大程度接近于理想伴侣”这一评判的打分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婚姻满意度随时间下降得很快。而越认为对方接近理想伴侣,满意度就下降得越慢。

□ 对婚姻更满意是因为得到了更好的伴侣吗?

答曰:上一个问题可视为纵向比较,而这一问题是横向比较,答案也是:对。伴侣越接近自己想要的那种,包括自我评价、抑郁程度、神经紧张度和依恋度在内的各项指数都呈现一个向上的正面态势。

□ 个体的性格积极与否对以上结果有影响吗?

答曰:几乎没有,可以排查这个干扰项。

据《今日心理学》上的一篇分析文章,默里团队之所以能做出这样强大的肯定结论,在于他们选择了和原来的研究有些不一样的路子,也就是通过量表中问题的设置,到底闹清楚了实验对象的理想伴侣是什么,那是一个有着全面的人格特征的理想对象,而并非简单通过一些容貌外形来界定,所以在跟踪调查的过程中,观察到因与预期有很大偏差而导致不满的可能性会比较低。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努力一下,结婚以后还是能和某部分公主王子生活下去的。

坑爹的理想型


--------------------------------------------------------------------------------

在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看王尔德剧本《理想丈夫》看得相当之lost,因为那里面充满了如下箴言,叫你对未来的婚姻市场摸不着底细——

□ “男人可以爱不如自己的东西——不管那东西是否不值得、不干净、不光明。我们女人一爱起来就是崇拜;一旦失去了崇拜,我们就失去一切。”

□ “你们这些女人爱我们啊为什么不能连缺点一起爱呢?……真正需要爱的,不是完人,而是有缺陷的人。”

□ “女人自以为崇奉的理想的男人,其实不过是把我们造成了假的偶像。”

总之,这个经典剧目透露出来一股浓重的气息就是,倘若你按照自己的期望构造了理想中的完美爱人,并努力找到了他,以为拥有世间最大的幸福,那么最后一定会被他不堪的真实与过去打击得脑浆涂地,而不得不接受——对方也许就是个混蛋。

成人之后,愈发地领会到了其中真谛。于是回过头来想,不明白的点点点出来了:为什么我们要有那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期望?要有那些想象中的高帅富形象?甚至具体到手指的长度、眼角嘴角的距离和臀部的圆整度?——明明,明明知道是可遇不可求哪怕遇见了求到了也许就是另一桩踩狗屎而已。

德克萨斯大学心理系的保罗·伊斯特维克十分热衷于研究人类如何构筑理想伴侣并在现实中接受风吹雨打,近年来他在这方向上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名字屡屡出现在科学类网站的情感栏目中。我在《爱与性的实验报告》中也曾介绍过他的一个研究,角度选得特别而有趣,通过比对伴侣的语言匹配程度,能够预言两个人是否可以一直和谐完美。

伊斯特维克教授在着手理想课题后,首先去做了一番搜集,来了解人们对于心目中的理想爱人到底是怎么界定的。但在我看来,这帮家伙做的事情最出色一点在于:他们是如何匹配理想型的。此前很多研究,都是让参与者对理想型和现实伴侣分别进行一些品质特征的打分,然后累计起来做比较,分值越接近,越说明你找到的人越接近理想型。有趣的是,分析发现这种分值匹配对婚姻的稳固无甚影响,想想倒也是,现实中和高富帅(总分较高)结婚了的,快活长久者未必多。而这个研究中认为可以作为依据的标准是,仍然将各项特征独立出来,分值坐标连成一条曲线,然后比较理想型和现实伴侣的两条曲线的吻合程度,越接近则越匹配。根据他们对169对新婚人士三年半的追踪调查,启用了21个特征点的考量,的确发现了这一趋势。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理想的婚姻伴侣不是一个大而统一的综合对象,而必须细致到每个细节里面去,非但一俊遮不了百丑,可能百俊都遮不了一丑。有的人会因为容忍不了对方吃饭使筷子的姿势而离婚,如此也不足为奇了。

2008年伊斯特维克还在西北大学的时候,和同事一起发表了一个文章,介绍如何用八分钟约会来检验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对婚恋对象的要求,给出结论是其实人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人们在表述的时候都言不由衷,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是一回事。按照传统的刻板印象,男人优选女人的容貌,而女人优选男人的腰包,但伊斯特维克教授对此不屑地说道,哪有啊,他们什么都想要。不管男人女人,一并容貌与腰包欲兼得。

但这不是说理想爱人就没法圈定范围了,对于每个人来说,还是有很多具体的性格外貌特质来作为指标去评估的。1999年有一项由其他人主导的名为“亲密关系中的理想型”研究,认为人们对理想型的要求其实覆盖了“温暖-信任”“活力-吸引力”“地位-资源”三大向度。可见除了容貌和腰包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隐性但却重要的方面,就是可靠。理想爱人有了规律尺度以后,就有了更多事情瞎折腾,伊斯特维克也开始从中借鉴一些模型,他正好结束了为期几年的八分钟约会项目,接下来兴致勃勃地做起了进一步探索,就是去了解人们对理想型伴侣的期望会多大程度影响到现存的情感关系。2011年教授发表在美国心理学会网站的文章指出,建立关系之初,对理想型的想象不大会直接干扰到双方的关系,而一旦建立之后,理想爱人们就开始来干扰真正的爱人了。当一个人越来越多地以理想型为标杆来衡量真人伴侣时,如果发现偏离得越远,关系崩溃的可能性就会越大。而在今年他的另一个文章还指出,人们不仅进行综合的比较,还进行令人发指的单项比对,稍有偏离都会后果很严重。

所以,现实中变成混蛋的爱人们啊,其实是被我们的想象打败了的。只是在最初,我们都懒得不加分辨。

世途上,冷火与暖冰


--------------------------------------------------------------------------------

爱,经常被与暖、热、火之类名词相联,也许你也同我一般,想到它时内心自然而然地萌生力量和希望。但这种无法言说的感触实际上并非普世的,一定因人而异。

比如说,俄亥俄州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修·维斯会告诉你,只有那些依恋焦虑型的人,才最容易被这些词语的指代所左右,严重者甚至有可能因为看到一个字就感春伤秋得要死要活,头脑中浮现出与n任EX有关的缠绵往事。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微博上那些没啥技术含量、唠叨一点小情小爱的掉渣文字会被男男女女们接力使劲儿转,有时候理性如我,看得生气处,忍不住希望有网管闲至无聊也能删删这种无营养段子。

在解释马修的研究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是心理学各个流派中首先从精神分析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英国人约翰·鲍尔比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提出,成人之间的爱恋和母婴之间的依恋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婴幼期间建立起来的和父母的关系会很大程度影响到长大后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对待另一半,有些人是较为自信的,有的人是较为焦虑的,而有的人是较为冷漠的,这种从小就形成的性格导向很大程度决定了日后婚恋关系的成功与否。几种类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也基本固定,按照一些量表做出来的分布是:安全型占60%,依恋焦虑型占20%,依恋回避型占20%。

马修一共做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的参与对象共有56名,32男24女,平均年龄33.5岁。首先,实验人员对他们做了“依恋型”测试,主要是为了了解对象身上的依恋焦虑水平的高低(注意,马教授此次只关注这个类型)。然后他们被随意分到两个组别:一组中,参与者被要求去回想过去发生在身上的一次分手事件;另一组中,参与者只需要想一件平常事就行了。再接下去,让他们按照自己内心的渴望程度对两组食物打分,一组是和温暖有关的食物,如热咖啡、热派、汤,一组是没有温暖含义的食物,如脆饼、棒棒糖、薯片、卷饼。分值从0分到11分依次递增,0分表示毫无兴趣,11分表示极其想吃。

有趣的结果出现了,与那些回想平常事件的人相比,那些回想分手事件的人中,有一部分对“暖食”的渴望明显非常之高,但并非全部如此。通过与一开始进行的依恋型测试作对比,研究者发现,这部分人正是其中依恋焦虑分值也较高的。

第二个实验的重点在于考察“冷”“暖”暗示对于两性关系的影响。参与对象共112名,58男54女,平均年龄35.4岁,都身处一段稳定的关系,平均年限达到了8.3年。这些人首先也先做了“依恋型”测试。然后也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人被要求读一些主要以“冷”为主题的句子,另一组人被要求读一些主要以“暖”为主题的句子,之后很快对他们此时的心情状态做了个标定,即分别对5个表达积极情绪的词语和5个表达消极情绪的词语做出打分。接下去,研究者让他们对自己当前的这段关系打分。

第二个实验的结果一样表明,先前受到的“冷”或“暖”的暗示对“依恋焦虑型”的参与者判断力的影响很大,其中接触过表达暖意的句子的那部分人对关系的满意程度会打出较高分。

言至此,科学家们所能证实的部分已经交代完整,剩下,就将是一些你我的演绎了。一个比较实用的想法是,倘若你眼下的交往对象恰好有点“作”,常因你的不在场而发大火,说不定就是位依恋焦虑型,这种情况下泼冷水无助于解开ta的心结,倒不如送上暖暖一份礼物,及无限热烈的甜言蜜语。

攻在其外,受众其中!


--------------------------------------------------------------------------------

现代关系,广泛适用“攻”和“受”之说,就好比说吧,你在办公室里也心知肚明谁的话非听不可、谁比较适合唤一声去搬个重物换桶饮用水,谁攻谁受,好像写在了史前的一块石头上那样笃定。而且两者并不绝对,攻者也可以转受,受者也可以转攻,当中有着优美的对立统一,以及嬗变出来的诸种结构,以至于你还没来得及察觉便身在其中,甚或enjoy许久了。

拿来照应我们熟悉的男女关系——其包罗万象地存在于世乃是本专栏安身立命的前提——“攻受说”更要单独成立课题来考量规划才行。我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之后,坚定地以为,每一段情爱************,里面都有着写满密密麻麻攻受策略的一张军事地图,哨岗碉堡陷阱地雷如何安插,何时冲锋何时鸣金,都各具讲究,只有排兵布阵达到了艺术品级别,才堪谱一阕论持久战。

倘若被问“你是攻是受”,则本人必须老老实实回答:攻在其外,受在其中。自称女性主义者,依旧改不了本性,还是喜欢男人中的男人,哪怕他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侵略性。n任男友,一任任分析过来,无不是霸气十足替人搞定一切的类型,喜欢自说自话不由分说,至少表面有如此趋势。

于是,绝望地发现,“受”竟然还是我们新时期独立女性的最终选择。逃不开者大有人在。据说小S最初遇见现在这位夫婿的时候,也是摆足了“受”的姿态,才成功将他从原来的未婚妻手中夺来,此后格局也未见反转。

这气象可有解释?抑或,能不能给骄傲的女强人型“受”们一个过得去的说法?一本叫做《女性心理季刊》的刊物对此做了不少探讨,最近上头刊登了一篇来自华盛顿女性心理协会茱莉亚·贝克和詹妮特·斯维姆两位研究者的文章,似乎触到了问题所在。文章主旨在于分析日常之中男人们的表现,而且往往是被忽略的那些,一共做了三个实验,主要形式是让被试记日记并回答问卷,最后在完成了的人当中做归纳分析。并最终得出了现代社会依然存在非常多的“男性至上主义所导致的性别歧视”这一结论,只是同为男性主义,在形式上又会截然不同。

被认为是“善意的男性至上主义”的行为包括:帮助一个女人完成一件对她来说其实是挺麻烦的工作,比如长途驾车、选个新电脑、拎沉重的购物包等;赞美一个女人,因为她完成了别人认为她理所应当要去完成的事情,比如能够把小孩子照顾得很好,能够为家里煮上一顿美味的晚餐;像骑士那样去对待一个女人,认为她需要特别的关注,如聚会结束后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坚持把她送到家。

而被认为是“露骨的男性至上主义”的行为则有:性意味非常明显的骚扰,像是盯着看,抛媚眼,不受欢迎的触碰身体和调情;使用不敬的名词指代女人,如小鸡或者bitch之类;固执地认为某些事情上女人就是不如男人,如数学能力、开车能力、领导能力等。

“善意的男性至上主义”和“露骨的男性至上主义”带来的信号,所得评价也恰恰相反,前者被认为是正面的,后者被认为是负面的。说白了,我们不在乎其原始动机,我们在乎的,只是那一点善意而已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4-02-26

[img]http://s1.houdao.com/11884/photo/Mon_1304/71616_80ff136668798384f7652618015f2.gif[/img][url=http://bbs.houdao.com/f700/,1]校园青春欢迎你[/url]

未满十八周岁禁止下载.rar[点击下载] (8436K)下载次数:59623累积下载获得 D B 6854256
-筆-

ZxID:17826775

等级: 元老
配偶: -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2-26 0
所以要学一辈子
落日飞车

ZxID:1002815

等级: 大元帅
保 持 快 乐 / 享 受 人 生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2-26 0
直到现在我都还不知道如何去爱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