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七八岁到二十七八岁的这段时间里,大概有十年左右的时间,90%的人都处于浮躁状态。如果你恰好这样,只能说明一件事:你挺正常——你并不孤独,周围的人和你一样,甚至比你更没底儿,你要做的就是稳住,给自己多一些快乐,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多享受生命中这段“浮躁岁月”。
浮躁的首要原因,是因为自己的满意度正处于递减的阶段。满意度低(也就是不快乐)根源在于“不确定性”,看不清前途,不知自己要什么,不满足现状但不知如何努力。从15岁左右开始,人的满意程度开始持续下降。大抵上应该是不再无知无畏造成的。慢慢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终日在所谓的理想和扭曲的现实中痛苦、挣扎,却又找不到明确的方向。直到45岁左右的时候,曲线才开始上扬。漫长的三十年。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智,观察、感受、理解、思索、实践、反思、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误入歧途平均需要30年。
满意度低,自我感觉不良好,很难不浮躁;越浮躁越负向作用,感觉越不爽——形成恶性循环。
浮躁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于一个不正确——至少并不完全正确成熟的心态:人们总是希望马上有确定的结果——就是俗话讲的,“急功近利”。
人们总是在决定是否学习之前试图弄清楚“这东西究竟是否真的有用?”这个貌似合理的想法,实际上是很愚蠢的。首先要知道的是,每个人的心智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受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没有学会某一项技能之前,很难知道学会那样东西究竟有用到什么程度。反过来,当看到人们某个人拥有一项技能,而判定此技能非常有用的时候,又往往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学习并精通一项技能,往往需要5到10年时间。
总结一下尴尬形成的原因,就是太多人的世界观有问题:竟然不停地尝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去寻找一个永恒确定的。
所以,想进入“踏踏实实”的状态。你就得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以读书达自醒。通过静心阅读书籍之后,探索人性与人生,以史为鉴,借鉴前人的故事来自勉或告诫自我。当然你得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而不是乱七八糟的。比如,经济、管理、文学、名人传记等等。
古人说,人生艰难如履薄冰。人活着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最近在看《曾国藩》,书里曾大大的老师唐鉴勉励曾国藩,“世未艰难,何来人杰?”人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可以获得知识与力量,也只有通过苦难才可打造一颗成熟的心智,更只有经历世态炎凉的人生才会看透人情世故。
谁的青春不浮躁?人生感悟
修身、齐家、平天下。借用诸葛大大的一句名言,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守住浮躁的内心,专注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人总该有门傲人的技艺,这样你才可以踏实地站在这块土地上。我承认,学习是件蛮苦逼的事情,需要你花大量的时间来沉淀、记忆、思考,然后才会铭刻到骨子里。慢慢努力吧,选择一个喜欢的领域,专研下去,岁月最终会给你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