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之前许多音乐选秀节目的问题,也是目前国内乐坛的现状。“中国好歌曲”这个节目,也许理想并不远大,报负未必宽广,但它出现的结果,却是实实在在地点出了乐坛的命门:好声音(在线观看)易寻,好歌曲难觅。
这也更像是为乐坛划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好歌曲去哪里了?为什么九十年代有那么多的好歌曲,过了十几年后,好歌反而越来越少了?难道是基因变异,导致了年轻一代的创作人不会写歌了?
其实,好歌曲一直都在,而且到处都在,只不过最应该推广好歌曲、并且掌握乐坛话语权的一些音乐人和制作人,对此视而不见。一是因为思想僵化,沉迷于自己的审美爱好,尤其是流连于所谓音乐人的小圈子,久而久之导致自我创新力的不足,并慢慢影响了眼界。二则是由此导致的保守倾向,让许多制作人不是主动去发现好歌曲,而是根据订单去加工歌曲,这就难免路越走越窄,歌曲与歌曲慢慢变成了近亲繁殖。近亲繁殖会出现什么后果,你应该懂的。
“中国好歌曲”则把收歌这个音乐制作的关键阶段,从近亲推向了更远的族群。两期节目下来,很多观众觉得里面的许多歌曲都好新颖、好新鲜,甚至好另类。其实不是这些展示的歌曲好新颖,而是目前唱片制作这个环节的理念太沉旧、太落伍。尽管口口声声叫着国际化,制作导向全是高大上,但什么是国际化?什么是高大上?所谓的国际化,到最后还不是美式、英式歌曲的山寨化。你以为你潮流了,但你实际上只是人家跟着潮走,你却流了。问题还有,在这个手指一点就能看到世界的时代,想要真正的国际化,又何必听这样的二手国际呢?汪峰(微博)(微信号:wangfengmusic) 导师老是会问每一个想入行的新人,你的梦想是什么?你们的梦想,难道就是做中国最好的字幕音乐人,或者中国好汉化歌曲吗?
实际上,乐坛之所以好歌曲难觅,很大程度上也是音乐人这个圈子,在编曲与歌曲这两个概念上慢慢开始混淆了。他们以为一首歌曲,首先要有好的编曲,才能成为一首好的歌曲,而不是先有一首好歌,然后为它配上最适合的编曲。直至最后,甚至以编曲的思维去创作歌曲,音色是越来越华丽了,音效是越来越国际了,但却离歌曲的本质越来越疏离。
“中国好歌曲”里的作品,倒并不是编曲好、制作炫,或者创作、演唱技巧有多浮夸,主要还是因为其内核,一个字——真。前两期“中国好歌曲”里,除了霍尊“中国风”的《卷珠帘》之外,其它受到高关注和点击率的歌曲,周三的《一个歌手的情书》、莫西子诗的《要死就死在你手里》、谢帝的《明天不上班》,之所以受人喜欢,主要是因为题材的生活化、接地气。
无论是周三还是莫西子诗,或者辛若天的《针针扎》及王晓天的《再见吧,喵小姐》,都不算是音乐有多新颖的作品。甚至在这些作品里,能够听到九十年代那些国内音乐作品的味道。比如周三的《一个歌手的情人》,无论是主题还是遣词,都是八、九十年代流浪歌手的标配,汽车洋房这样的“道具”,在摇滚歌手何勇(微博)的《姑娘,漂亮》里,更是深入人心。
辛若天的《针针扎》同样也能让人想起万晓利的《狐狸》,而王晓天的《再见吧,喵小姐》,你是不是也能在旋律上听到点《董小姐》的味道。后者,同样是一首有着上世纪九十年代血统的民谣歌曲。为什么这些散发着九十年代味道的歌曲,能够尤其得到观众的欢心?那是因为那个时代歌曲作品里的真。对情的真,对理想的真,对写歌曲这件事的真。与其说这些复古的是九十年代,不说如他们其实回到了九十年代的真。掐指一算,中国流行乐丢失纯真,在矫情和媚俗路上已二十年有余。
“中国好歌曲”里除了回归歌曲之外,同样回归的还有“中国”二字。音乐当然是无国界的,但音乐同样也是有土壤的——创作者所处的环境。国际化的编曲和创作再怎么高大上,毕竟难以走心,更难形成回味。与其明明身在内地,却偏要为那些发生在纽约、东京和巴黎的矫情事感动,还不如像谢帝那样痛痛快快用方言怒吼一句“老子明天不上班,不用见客户装孙子”带劲。